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丹葛爾古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丹葛爾古城位於青海省,丹噶爾,即藏語「東科爾」的蒙語音譯,意為「白海螺」,地處黃河北岸,西海之濱,湟水源頭,距西寧市40公里。古城得名於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東科爾。清順治五年(1648年),東科爾寺從西藏遷至古城東百米處,成為青海和西藏聲名遠播的寺院。[1]

歷史沿革

古為羌地,漢置臨羌縣,隸金城郡,三國改隸西平郡,北魏屬西都縣,隋改為湟水縣,隸鄯州(西平郡),唐代歸鄯城縣,唐安史之亂後屬吐蕃轄地,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以後隸屬西寧州,明隸西寧府西寧縣,清設丹噶爾廳,仍隸西寧府。民國二年(1913年)改丹噶爾廳為湟源縣。

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商業貿易達到高峰,城內擁有大小商戶及手工業1000餘戶,從業人員達5000多人,貿易總額白銀達到500萬兩以上,商賈雲集,貿易興盛,丹噶爾古城也有了「環海商都」、「小北京」的美稱。每當黃昏來臨,城內各個店鋪和洋行的門上製作的具有濃郁民族特點的燈箱式廣告招牌燈火輝煌,大放異彩,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如今的「排燈」便是這種廣告招牌的演變,可以說湟源排燈是中國最早的廣告燈箱。

據記載,古城修築後,同年設丹噶爾營,駐紮參將一員,千、把總共三員,建參將署一、千總署一、把總署二,及演武廳、軍火庫、火藥局、草場各一、廒倉二十間。道光三年(1823年),由於軍事需要,將丹噶爾營升格為鎮海協營,駐副將一員,負責環青海湖等地的軍務,並保證丹噶爾商業貿易的正常進行。從建城之日起設立丹噶爾營、鎮海營、將軍府、千總府等,先後派副將14名、副總17名、參將7名、都司29名,千總4名,把總31名,足見其軍事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是名符其實的「兵城」。 古城得名於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東科爾[2]

主要景點

火祖閣

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是為紀念火神—炎帝而修建的閣樓,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主體建築高14米,建築面積為202平方米。1982年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被稱為「湟水上游第一閣」,已成為丹噶爾古城的標誌性建築。

迎春門

丹噶爾古城的東城門,古城內共有兩座城門,西城門叫拱海門,東城門叫迎春門,「迎春」恰如其分的表達了高寒地區的人們期盼萬物復甦、迎接四方來客之意。走過這座城門,真正進入了丹噶爾古城。  

豐盛街

位于丹噶爾古城外,因當初古城內商鋪林立,無法容納更多的商家,便在城外修建的一條商業街,它也是古城商貿興盛的見證。唐開元23年(公元732年)在日月山設立青藏高原上第一個茶馬互市,明清時期,「茶馬互市」的交易地點逐漸轉移到丹噶爾古城。據史料記載,清嘉慶道光年間,年交易額達到白銀250萬兩,超過西寧府的六到七倍。到民國十三年(1924年),商業貿易達到高峰,城內擁有大小商戶及手工業1000餘戶,從業人員達5000多人,貿易總額白銀達到500萬兩以上,商賈雲集,貿易興盛,丹噶爾古城也有了「環海商都」、「小北京」的美稱,成為西部地區的貿易重鎮和畜產品的集散地。

丹噶爾演藝廳

湟源歷史上也稱「西戎羌地」,西漢時設置臨羌縣,是古羌人生活棲息的地方。丹噶爾演藝廳是一座具有明清建築風格的演藝大廳,主要展示原生態民間樂舞「古羌神韻」表演、匯集各民族服飾和古城標誌性建築服飾的「丹噶爾風」服飾表演以及體現湟源姑娘美麗風姿的各類舞蹈表演。

交通旅遊

自駕車

西寧-京藏高速-西湟高速-丹噶爾古城,約1小時。

公共車

西寧西站每天有兩趟開往湟源的火車,分別為7581次列車,發車時間為8:25和K9803次列車,發車時間為21:25,用時40分鐘左右。

開放時間

全天

門票

80元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