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丹參炮製方法與標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丹參炮製方法與標準

【藥材來源】

丹參為唇形科植物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乾燥根及根莖。深秋、初春兩季採挖,除去莖葉,洗淨泥土,乾燥。

【古代炮製方法】

唐代有「熬令紫色」(《千金》)的炮製方法。宋代有微炙、炒令黑色(《總錄》)、焙制(《寶產》)等方法。明代增加了酒洗(《人門》)、酒浸(《原始》)、酒炒(《辨義》)等法。清代又增加了豬心血拌炒(《害利》)、酒蒸(《筆花》)等的炮製方法。

【現代炮製方法】

  1.丹參: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莖,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篩去碎屑。   2.酒丹參:取丹參片,加入定量黃酒拌勻,稍悶潤,待酒被吸盡後,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丹參片每100千克用黃酒10千克。

【飲片性狀】

丹參為類圓形的厚片,片面紅黃色或黃棕色,見有散在黃白色筋脈點,呈放射狀排列,中心略黃,周邊外表黯紅棕色。氣微,味微苦澀。酒丹參,表面黃褐色,略具酒香氣。

【質量標準】

丹參水分不得過13.0%,總灰分不得過10.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3.0%,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於35.0%,乙醇浸出物不得少於15.0%,鉛不得過百萬分之五,鎘不得過千萬分之三,砷不得過百萬分之二,汞不得過千方分之二,銅不得過百萬分之二十;丹參含丹參酮ⅡA不得少於0.20%,含丹參酚酸B不得少於3.0%。   丹參飲片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2.0%,醇浸出物不得少於11.0%,酒丹參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於11.0%。

【炮製目的】

丹參味苦,性微寒。歸心經、肝經。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經,清心除煩的功能。用於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癮瘕積聚,胸腹刺痛,熱痹疼痛,瘡瘍腫痛,心煩不眠,肝脾腫大,心絞痛。   丹參多生用。生品祛瘀止痛清心除煩力強,並能通行血脈,善調婦女經脈不勻,因其性偏寒涼,故多用於血熱瘀滯所致的瘡癰,產後瘀滯疼痛,經閉腹痛,心腹疼痛及肢體疼痛等。酒制後,緩和寒涼之性,增強活血祛瘀、調經之功,並能通行血脈,善調婦女經脈不勻。多用於月經不調,血滯經閉,惡露不下,心胸疼痛,瘕瘕積聚等。

【臨床應用】

  1.生用 (1)心腹諸痛:常與檀香、砂仁同用,具有行氣祛瘀止痛的作用,用於心痛、胃脘諸痛,如丹參飲(《時方歌括》);若與白檀香、砂仁同用,用於心腹諸痛,屬半虛半實,如丹參飲(《醫學金針》);若與當歸、生明乳香、生明沒藥同用,用於氣血瘀滯,心腹疼痛,肢體疼痛,及瘕瘕,如活絡效靈丹(《參西錄》)。現用於冠心病心絞痛、官外孕、坐骨神經痛等證。 (2)乳腫、乳癰:常與赤芍藥、白芷同用,用於乳腫、乳癰,毒氣焮腫熱赤,攻刺疼痛,及乳核結硬不散,如丹參膏(《局方》);若與知母、金銀花、穿山甲(炒)等同用,具有清熱解毒消腫   的作用,用於結乳腫痛,或乳癰,並治一切紅腫瘡瘍,如消乳湯(《參西錄》);若與苦參、蛇床子同用,用于丹毒瘙癢,如丹參湯(《聖惠方》)。  (3)冠心病:常與川芎、紅花、降香、赤芍藥同用,具有增加冠脈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對抗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凝集等作用,用於冠心病心絞痛,如冠心二號(《新編藥物學》);若與蘇合香、檀香、青木香等同用,用於心絞痛胸悶,憋氣,如冠心蘇合丸(《中國藥典》)。

2.酒制  (1)經水不調:單用丹參研末,陳酒送服具有活血祛瘀,調經止痛的作用,用於月經不調,產後惡露不下,如丹參散(《婦人明理論》);若與川芎、益母草、桃仁等同用,能增強活血祛瘀的作用,用於產後腹痛,惡露不下,或下而不爽等。  (2)癥瘕積聚:常與牡丹皮,乾漆、牡蠣等同用,可增強消癥破結的作用,用於氣血阻滯、瘀血內停,日久漸積的腹內結塊,或脹或痛等。  (3)風濕痹痛:常與秦艽、威靈仙、獨活等同用,具有活絡通痹的作用,用於風寒濕邪痹阻經絡,郁而化熱,關節腫痛,如獨活散(《普濟方》)。

【附】

  1.近代炮製方法還有酒炙、米炒、炒、酒潤麩炒等。   2.文獻摘錄「酒炒用。畏鹹水忌醋。漬酒服,能療足痹。」(《辨義》)

【總結】

丹參古今炮製方法大致相同,基本上以生品和酒製品為主,酒制工藝包括酒洗、灑浸、酒炒、酒蒸等工藝。古代亦曾用過焙、炒、炙等炮製方法。丹參酒制能緩和其寒涼之性,增強活血祛瘀、調經之功。酒制丹參的臨床應用歷來頗為廣泛,其療效亦十分顯著。丹參中有二類活性成分,一類是酯溶性成分,如丹參酮類、丹參內酯等;另一類為水溶性成分,如丹參素、丹參酸類,二者均有較強的心血管藥理作用。炮製對丹參的化學成分有一定的影響,據報道,酒制後水溶性酸酚類成分的含量顯著提高,從而使該藥在預防和治療冠心病中發揮積極作用。 [1]  

【炮製方法】

1.丹參:《外台秘要》:「切。」《太平聖惠方》:「去蘆頭,」「銼。」《證類本草》:「細銼,」「杵為散。」《聖濟總錄》:「去苗,去土。」《衛生家寶產科備要》:「洗。」《本草品匯精要》:「銼碎。」《仁術便覽》:「去根。」《先醒齋廣筆記》:「去黃皮。」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莖,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2.灑制丹參:《醫學入門》:「酒洗曬乾。」《本草原始》:「酒浸去蘆用。」《藥品辨義》:「酒潤炒。」《筆花醫鏡》:「酒蒸。」現行,取丹參片,加黃酒拌勻,悶潤至透,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干,取出,放涼。淨丹參片每100kg,用黃酒10kg。

3.丹參炭:《聖濟總錄》:「銼炒令黑黃。」現行,取丹參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黑色,須存性,噴水少許,取出,晾乾。

4.炒丹參:取淨丹參片,用文火炒至紫褐色,有焦斑,取出,晾涼。

5.豬血制丹參:《本草害利》:「豬心血拌妙。」現行,取丹參片,用豬血黃酒拌勻,乾燥。丹參片每100kg,用豬血20kg,黃酒10kg。

6.鱉血制丹參:取鱉血與黃酒,將丹參片拌勻,至全部吸收,再曬乾。丹參每10kg,用黃酒、鱉血各1kg。或取丹參片,滴加鮮鱉血拌勻,至丹參片透紅即可。丹參片每10kg,用鱉血適量。

7.米炒丹參:先用水濕鍋,將米撒貼鍋內,加熱至米冒煙時,把丹參片倒入鍋內,不斷翻動,至丹參片由紅轉深紫色,出鍋,篩去米粒,晾涼。丹參片每100kg,用米20kg。

8.醋炙丹參:取丹參片,加醋拌勻,微潤,置鍋內文火微炒,取出,晾乾。丹參片每100kg,用醋10kg。

[2]

【炮製方法】

      1.丹參: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莖,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篩去碎屑。   2.酒丹參:取丹參片,加入定量黃酒拌勻,稍悶潤,待酒被吸盡後,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丹參片每100kg用黃酒10kg。

【成品性狀】

  1.丹參:為類圓形的厚片,片面紅黃色或黃棕色,見有散在黃白色筋脈點,呈放射狀排列,中心略黃,周邊外表黯紅棕色。氣微,味微苦澀。 丹參的炮製方法與應用   2.酒丹參:外形同「丹參」,但表面為黃褐色,略具酒香氣。

【炮製作用】

  丹參味苦,性微寒。歸心經、肝經。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經,清心除煩的功能。用於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癮瘕積聚,胸腹刺痛,熱痹疼痛,瘡瘍腫痛,心煩不眠,肝脾腫大,心絞痛。   1.丹參:多生用。生品祛瘀止痛清心除煩力強,並能通行血脈,善調婦女經脈不勻,因其性偏寒涼,故多用於血熱瘀滯所致的瘡癰,產後瘀滯疼痛,經閉腹痛,心腹疼痛及肢體疼痛等。   2.酒丹參:酒制後,緩和寒涼之性,增強活血祛瘀、調經之功,並能通行血脈,善調婦女經脈不勻。多用於月經不調,血滯經閉,惡露不下,心胸疼痛,瘕瘕積聚等。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