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蔡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臨蔡鎮位於淮陽縣城東北10公里,東、南、西分別與本縣的黃集、四通、白樓、葛店、安嶺等鄉鎮接壤,北與太康縣符草樓鄉相鄰。臨蔡鎮區南北長12.3公里,東西寬8.2公里,總面積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5萬畝。全鎮有臨蔡村、常樓村、趙橋村、聶寨村、前林村、楊莊村、小孔樓村、邵集村、黃樓村、常莊村、大鄭村、許廟村、付營村、韓營村、許橋村、大李村、吳集村、劉老家村、馬寺村、孟堂村、岳橋村、張千村、大何村、馮窪村24個行政村,115個自然村,250個村民組,1.38萬戶, 5.9萬人。臨蔡為古老集鎮之一,隋唐曾為縣治。[1]
河南通志
「漢光武帝與王莽相拒,築城臨蔡河(今老黑河為蔡水),故名臨蔡城」。臨蔡是淮陽抗日游擊隊參謀長韓紀文的故鄉,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具有光榮的革命鬥爭傳統,一批革命先烈在這裡播下了革命火車火種,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壯麗史冊。1988年9月,經省民政廳批准,臨蔡撤鄉建鎮,1999年6月,經周口地區民政局、地委黨史研究室,地區老區建設促進會批准,臨蔡為革命老區。
臨蔡為一農業大鎮,土壤以黃潮土類的沙壤土和兩合土為主,屬暖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3℃,年平均降水量741.2mm,地勢平坦,農業生產條件優越,境內有6條骨幹引水補源河道,地下水資源豐富,林木覆蓋率14.3%,林成網,田成方,旱能澆,澇能排,土地肥沃,旱澇保收。
近年來,臨蔡鎮黨委政府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以農業豐收,農民增收,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為工作主線,引導全鎮廣大人民群眾解放思想,搶抓機遇,艱苦創業,與時俱進,積極投身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潮之中,使全鎮的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02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3.4億元,財政收入4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55元。鎮黨委政府狠抓農村三個文明建設,全鎮黨群幹群關係密切,社會安定,鄰里團結,民風淳樸,群眾安居樂業,生活富裕,各項事業蒸蒸日上。[2]
特色農業
近年來,臨蔡鎮政府本着減少糧食作物面積,增加經濟作物面積,大力發展高效特色農業的指導思想,除抓好糧、棉、油主導產業外,積極發展瓜果蔬菜1萬畝,山藥、黃姜、蘆筍3000畝,雜果2000畝,日光大棚300個。建立了以常樓行政村為主的山藥生產基地,該村常年種植山藥500畝,產品銷至周邊6個縣市區,畝收入6000元左右,僅此一項,人均收入增加1000餘元。
在養殖業方面,以養豬、養羊、養雞為主的規模養殖業不斷發展壯大,全鎮有4個養殖專業村,有500多個專業養殖大戶。臨蔡村民李健創辦的種豬場擁有各種名優母豬320頭,年產仔種豬6500頭,產值300萬元,利潤75萬元,種仔豬銷至周邊5個縣市,扶持發展養豬場30多個。[3]
支柱企業
臨蔡鎮現有民營企業369家,年企業總產值1億元。其中固定資產100萬元以上的企業3家,有龍華磨具實業有限公司,龍湖等級麵粉廠,良種豬場,淮陽百姓網,固定資產5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隆康綜合養殖場,吳集第一養豬場,劉老第一養雞場等。
小城鎮建設
1990年以來,鎮黨委政府始終認真貫徹執行《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分別與縣、市規劃設計部門共同編制了1990—2000年,2000—2015年的《臨蔡鎮集鎮建設規劃》。歷屆黨委政府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使集鎮規劃和開發建設得到較好地實施。鎮區累計拆除舊房8萬平方米,新建二層標準門面房20萬平方米,順利進行了南北大街,東西大街的拓寬改造,新建專業市場6個,新增個體工商戶800多家。建立了集鎮管理隊和環衛隊,開展了創「三優」活動使集鎮管理走向了制度化、經常化的軌道。目前,一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環境優雅,商貿繁榮的新臨蔡已呈現在人們面前。[4]
基礎產業發展情況
近年來,臨蔡鎮教育、衛生、科技、文化等項社會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現鎮內有高中一處,初中三處,小學24處,幼兒園一處,敬老院四處,建有計生綜合服務樓一座,設置計生服務科室11個,計生服務指導所被評為省級優秀鄉所。鎮設中心醫院一處,各種醫療設施完善,下設衛生分院6處,方便了群眾就醫。鎮設有文化站,廣播站及有線電視轉播站,有電信大樓一座,擁有程控電話2000門。鎮區內柏油路總里程為30公里,實現了村村通油路,周商公路穿境而過,漯商高速公路正在興建,鄉村公路四通八達、交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