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臨淄牛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臨淄牛山是位於山東臨淄城南的山,海拔為174m。特點為山體植被豐茂,山頂林木秀美。 簡介位於臨淄城南7公里處,海拔 174米,山體植被豐茂,山頂林木秀美,日間雲氣蒸騰,入夜水氣凝聚。自春秋戰國以來即負盛名,被視為臨淄名山之一,清代把「春回牛山雨濛濛」列入臨淄八大景。牛山廟會時的情況,後面為牛山山上建有中國宰相館、管仲像等。牛山濯濯niú shān zhuó zhuó《孟子·告子上》:「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1]

[]

歷史傳說

相傳公元前26世紀,黃帝在涿鹿大戰蚩尤,屢戰不勝,命令大將「神荼」「鬱壘」在東海流波山,捉了一隻夔kui牛,在淄河岸邊一座山下,做了一面大戰鼓,把牛頭、牛骨埋在山上,以後每年夏天雨季、淄水爆發,夜間,就聽見山上牛叫。後來人們稱此山為牛山,當地人春耕和秋收後,都前往祭山拜牛,祈禱山川神牛保佑平安和取得好收成。另一個傳說是牛山之名起於姜太公。姜太公被封於齊地營丘,他在來齊國的路上走,這天,他乘月色趕路,不遠處有一頭牛在前領路,一直把他帶到淄河邊。牛不見了,擺在面前的則是一座巍峨的山,姜太公便把這山叫做牛山。第三種傳說,在很久以前一個濛濛細雨的春天,有一放牧人,來此山放牛,原來牽着一頭牛,放着放着而成了兩天(頭)、三頭……乃成了一群,大家認為這是個放牛的好地方,因而命名為牛山。相傳,春秋魯桓公被害的地方當時,齊襄公在牛山設大宴,款待魯桓公,盛陳歌舞,意倍殷勤,教諸大夫輪流把盞,又教宮娥內侍,捧樽跪勸。魯侯心中憤郁,也要借杯澆悶,不覺酩酊大醉,別時不能成禮。襄公使公子彭生同車送行,彭生見魯侯熟睡,挺臂以拉其脅而死。

景觀

從形體上看,趕牛山只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丘陵。但是,換一種角度,從歷史上追溯,厚重的歷史文明深刻地詮釋了其高貴而豐富的內涵。另外尚有無數高大的冢墓,也散布在牛山山麓。真是「牛山有幸三尺土」,成為這些帝王將相長眠之地。山的北麓有輔佐桓公稱霸的名相管仲之墓,東麓遠處是姜齊桓公與景公之墓,向西是田齊威王、齊宣王、齊湣王、齊襄公四王之墓(四座大墓冢號稱「東方金字塔」),山的西南有漢代曾向漢武帝請長纓羈南越王而致之的終軍之墓。戰國時期的孟子登臨此山時曾發出過「牛山之木嘗美矣」的讚嘆,三國時期才高八斗、七步成詩的臨淄侯曹植、晚唐著名詩人杜牧、清代文壇的代表人物博山人趙執信都曾在登臨此山後留下了讚美牛山、慨嘆歷史興亡和人生榮辱悲歡的傳世佳作。 明、清兩代有人來山上遊玩,做詩寄興,勒石立碑,有幾任知縣還親自與百姓在這裡植樹造林,不幾年,佳木蔥蘢,綠茵遍地。清代還從山腰至山頂建起多棟廟宇,台閣樓榭,香火繚繞。那時這裡風景秀麗明媚,陽春三月,溫泉水氣升起隨風飄蕩,似薄霧,如細雨,撫面吹來,沾衣欲濕,被稱為「牛山春雨」。 牛山的景觀在《山東古蹟名勝大觀》第一集中,也有文字描述,並附有照片。如今殘留的僅有雕龍柱一件,圈龍式蓮花座一件,柱基石一件,支石四件。上刻花卉及釣魚石,不知為何時物。另有民國十三年石碑一方,正面刻陽文篆書「玉精明化」四字。人們來參加牛山廟會,一是憑弔和紀念一代名相管仲,緬懷齊國先賢,二是祈求平安、幸福,三是踏青、遊覽放鬆心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