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臨渙茶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臨渙茶館早在東晉、南北朝時期,臨渙的茶館是以茶攤的形式出現的。進入唐代,臨渙地區水路運輸便利,對外交流頻繁,商業交往發達。為適應經濟活動的需要,臨渙古城出現了茶館。

、元朝代,以賣茶為業的茶館,在臨渙古鎮上已很普遍。據《宿州清代志》,早在宋代,臨渙的回龍水就常作為禮物,被商人帶往汴梁等一些重要城池。

、清時期,臨渙茶館日趨發達,成為臨渙地區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和一大景觀。茶館對擇水、選器、沏泡等,都有一定的講究。據《通志載記》,明、清時期的臨渙茶館就以獨有的水源優勢而遠近聞名。茶館的經營規模、茶館的社會功能與影響也越來越大。清末,臨渙茶館數目就已達十幾家,並衍生至今,臨渙人的飲茶習慣也自此沿襲下來,已有600多年的歷史。[1]

中文名: 臨渙茶館

主要用水: 回龍泉

主要茶葉: 特色棒棒茶

出現時間: 東晉、南北朝時期

茶館信息

中國是茶的故鄉,底蘊豐富的茶文化淵源流長。中國茶文化融合了儒、道、佛諸家的思想精髓,尤其將儒家的清醒、達觀、熱情、親和與包容表現得淋漓盡致。具有幾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城臨渙,將中華民族的茶文化演變發展成其獨具特色的皖北茶文化。臨渙茶館印證着古鎮的歷史。伴隨着整個社會的風起雲湧與急劇變化,臨渙茶館也經歷了一個起伏發展的歷程。作為大眾經濟的一個部分和大眾文化一定的載體,在這一歷程中,臨渙茶館從數量的增減,場地分布的變遷,經營特色的改變,都體現出了鮮明的時代和地域特點。它的種種表現又反過來折射出臨渙一定的社會風貌和市俗人情,成為觀察和了解近現代臨渙經濟及文化的重要窗口。

沿革現狀

茶館是以營業為目的、供客人飲茶的場所,但歷史的滄桑巨變賦予茶館的又不僅僅於此。臨渙茶館的時代經歷、設施特徵、茶具演變、成因變化等諸多因素都能給我們一些啟迪。

現存的臨渙老茶館多是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築。青磚粉牆、重梁飛椽、小樣黛瓦。在大梁的內側下面置一拱梁,與大梁的走向並行,穿過牆壁,伸出牆外。內側用一圓柱形立柱撐住主梁。伸出牆外的部分,下有馬腿作為撐柱,撐柱的上端連接拱梁,下端插入牆體。為穩固起見,有的在馬腿下邊的前面伸入牆體的平面放一木板作為支點,叫做穩梁板,外側拱梁子上面為出廈和擋風板。臨渙茶館的門面簡陋陳朴,有舊式的三開或多開門頁,褐色、厚重的木板門,古舊的銅門環,精細的透窗雕欞,剛勁的黃舊橫樑。室內經年煙熏火燎,黑乎乎的。房舍內的地面凹凸不平,鄉土氣很濃。過去,茶館辦在主人自己的家中,沒有名稱,門前掛着一面「茶」字旗,以示招攬生意。茶館被當作地點提及時,茶客就說「誰誰家的茶館」。後來的茶館大都有了自己的名字,如「文昌茶館」、「淮海茶館」等,「茶」字旗大多換成了木質招牌,或橫或豎,或明朗或暗淡,鑲嵌或裝裱在門面的顯眼處。

過去,燒茶用的「茶爐子」就是當地人俗稱的「老虎灶」,灶體做的十分特別。爐口也就是「虎口」,用於續填穀殼或木材等燃料;爐口之後是兩眼深鍋,也就是「虎眼」,用以燒水;再後是一口大鍋,也就是「虎灶」,用於保溫開水;煙道,也就是虎尾,放在最後,用於排放炊煙。由於煙道設計的合理,餘熱經大鍋四周由煙道排出,厚厚的爐體起到保溫作用,幾米長的爐體平臥在地上,形如一隻老虎。「茶爐子」改以煤炭為燃料,其形制也作了相應的改動。多數茶館的爐子依牆而建,通體為長方體,煤炭直接從上面添送,路口一般可以並排放5至10個水壺不等。火苗從「茶爐子」洞內躥出,直燒壺底。爐子旁邊有一把「透火釺」,為了使爐火更旺,燒開水的人會提起茶壺,用「透火釺」捅火,火苗隨火星剎時躥起老高,這壺水頃刻間就會沸騰起來。

茶館裡大都備有兩個或更多的「砂缸」。主人將從澮河岸邊回龍泉里運來的「活水」倒入砂缸。砂缸水生津潤口,比井水甘甜清醇。現已停業的藍田茶館依然保留着清朝時期的兩口大「砂缸」。茶館的用水是人工挑來的。吳清傑隨父親開茶館時,為節省往返的次數和時間,常使用兩根扁擔,同時挑四桶水。年輕時靠給茶館挑水為營生的段漢鼎老人,對茶館別有一番情感。據段漢鼎老人介紹,他年輕時,從南閣下面的回龍泉挑水,供給鎮上的幾家茶館,2分錢一擔,一天都挑150多擔。

當回龍水受到污染不能使用時,人們改用龍鬚泉的水,這時就開始用平板車拉水了。

茶館裡一般都擺設着幾張八仙桌或陳年古董般的木茶桌,配着數條長凳。由於日深年久,大部分桌凳缺角少棱、殘缺不全。後來,茶館多使用簡易的方形或長條木桌。主人還在門面的兩邊或對面的空地處,放些粗糙的石蹲、石凳,供茶客多時使用。

茶館裡使用土瓷或粗砂茶具。90時代工作室各家茶館的茶壺式樣大致相同,但顏色有別,這樣不會搞混。早些時候,使用的茶壺都是紫砂的。壺的一邊帶一個把,壺嘴是小獅子造型。早年燒水用的水壺多是方形的由水桶改制的,偶爾也有一些圓形的錫壺。

茶館不僅用於招待茶客飲茶,還向街坊鄰居供應開水。這與當年市民儉樸的生活習慣有關:一般家庭除做一日三餐時才舉火燒灶,絕少有單為燒開水而費煤費柴的。日常若用開水,常提着茶壺、暖瓶去茶館買水。為避免現金找零的不便,茶館使用一種木質水牌,一牌一壺,這樣就便利多了。另外,一些茶館還備有香煙和糖果、瓜子、花生等小吃。老茶客們還清晰地記得當年生意人潘孝武的大老婆最愛到茶館裡去,邊飲茶邊吃花生和青蘿蔔,而且專挑癟花生吃。在土質土色的茶館中,時常晃動着一位珠光寶氣的富太太,也成了當時的一景。

茶館的營業時間,從清早五、六時起,直到晚上十點鐘才打烊(即關閉店門)。有說書藝人演出時,往往持fhrt續到夜裡十二點以後。

視頻

淮北市濉溪縣臨渙鎮城隍廟茶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