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臨汾土特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臨汾市位於山西省南部,東枕太岳余支,西依呂梁山脈,中部是廣闊的河谷平原,汾河幹流縱橫南北,兩岸土地肥沃,總面積1304平方公里。全市人口65萬,其中市區非農業人口25萬,區劃26個鄉鎮,70萬畝土地。臨汾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現為臨汾行署所在地,是臨汾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近幾年來,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街道整潔,綠樹成蔭,花果飄香,被譽為黃土高原上的「花果城」。

歷史淵源

臨汾古稱平陽。遠在10萬年以前,臨汾人民的祖先——「丁村人」就生息在汾河兩岸。據堯典記載,帝堯建都平陽,故有堯都之稱傳世。傳說倉頡造字於此,也是東漢時期名將衛青霍去病的故里。臨汾商周時稱冀州,春秋屬晉,戰國屬魏,春秋時為河東郡地,漢代平陽縣,兩晉時期劉淵亦建都平陽,隋朝改為臨汾縣,沿用至今。1948年解放後,劃為臨汾市、臨汾縣。1949年合併為臨汾縣。1971年分為臨汾市、臨汾縣,1983年8月縣市合併,定為臨汾市。

風景名勝

臨汾古城是國內外聞名的「臥牛城」,修築於明朝,城高河深,巍巍壯觀。市南有建於晉代的「古帝堯廟」,總面積700多畝,現有「五鳳樓」、「堯井亭」、「堯宮」、「寢宮」等建築群,規模宏大,宏偉壯觀。市東有建於晉代的「古帝堯陵」。相傳當年為堯帝送葬的人很多,一人攜一袋黃土築成了一座高大的陵墓,寄託着中華兒女對祖先無盡的思慕和敬仰。市內有建於唐貞觀年間「鐵佛寺」,又名「大雲寺」。磚塔重建於康熙年間,塔高30米,水磨青磚砌成,飾以硫璃圖案,古意盎然。塔內「鐵佛頭」高6米,直徑5米,形神兼備,屬唐代佛像。市中心還有建於北齊的「大鐘樓」,又稱臨汾鼓樓,總高43.75米,長寬均為40米,依雲逼日,雄偉壯觀。市西郊有元代舞台3處:吳村鎮「王曲舞台」、魏村鎮「牛王廟戲台」和土門鎮「東羊戲台」,是我國罕見的元代早期舞台,對元代建築和戲劇發展有珍貴的研究價值。還有位於西郊20公里的姑射山「仙洞」,相傳為堯王夫人鹿仙女誕生地,奇峰異洞,松柏圍繞,古蹟處處,分5個自然風景區,63個風景點。南北仙洞巍然對峙。「神居洞」、「興佛寺」、「雲霧寺」、「王母閣」等建築群有120多間,石窯洞70餘處,都依山背溝傍水,攔腰建築,處於青山綠水的懷抱之中,有身臨仙境之感,不僅是優美的風暾區,也是避暑勝地。臨汾城西還有蒲縣柏山廟,縣小西天,吉縣壺口瀑布;城南有襄汾丁村遺址;城北有洪洞大槐樹廣勝寺蘇三監獄等,這些都是人們神往的地方。[1]

太后御膳泡泡糕

山西省侯馬市古稱新田,是春秋晚期晉國的都城。這裡的新田飯店有位屈志明師傅,他製作的「太后御膳泡泡糕」,晶瑩透亮、酥脆香甜。因慈禧太后喜歡享用,這種糕又恰似盛開的泡泡花,故此得名。

歷史傳說

太后御膳泡泡糕所以在侯馬流傳,這裡還有段歷史故事。1948年冬,屈志明在侯馬車站擺個飯攤,專賣大碗面。有個老頭常來喝茶聊天,也吃些他的大碗面。可是,卻常見他搖頭晃腦地反覆嘮叨:「這茶葉不如宮裡的好,這飯也不如宮裡的香……。」  原來,老人叫許德盛,生於清道光十六年,曾在皇家御膳房為廚,他製作德泡泡糕,慈禧太后很愛吃。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慈禧太后逃往西安,許德盛隨駕備膳。途中,他因病不能侍奉太后,輾轉流落侯馬。由於不願技藝失傳,又見屈師傅為人忠厚,就把泡泡糕德製作絕技傳授給他。1954年老人去世時享年118歲,據說他之所以長壽與他常吃泡泡糕有關。屈師傅於1986年病故,生前又把此技傳給侯馬市新田飯莊經理黃靜亞。

原料

精粉500克、白豬油150克、紅棗500克、核桃仁25克、花生仁25克、熟芝麻25克、冰糖50克、綿白糖150克、花生油2.5千克、青梅、櫻桃、玫瑰醬、青紅絲各適量,礦泉水(用麥飯石浸水也可)適量,上等紅茶水1杯、黨參、黃芪各20克,海馬0.5克、山芋肉0.2克、枸杞子0.5克。

製法

  1. 首先將黨參黃芪用開水泡汁。將海馬、山芋肉、枸杞子、核桃仁、熟芝麻、青梅、櫻桃、青紅絲剁碎;
  2. 再將紅棗煮熟,去核、去皮後,加入綿白糖、玫瑰醬和冰糖末攪勻拌成餡;
  3. 然後將炒鍋上火,放入白豬油70克,待油化開時加入黨參、黃芪水汁100毫升及適量開水,等鍋中水燒沸時,速將精粉倒人,用筷子不斷攪拌,注意掌握火候,面要攪勻,不得有疙瘩;
  4. 把面燙熟後倒在案板上攤開晾涼後,反覆加幾次茶水和白豬油後揉勻,使面達到三不粘為止;
  5. 再把麵團搓條,揪30個劑子,揉圓壓扁,包餡合口後在手心團成「泡肚「狀糕坯,要求是邊捏糕邊炸;
  6. 最後在炒鍋內放入花生油,待油五成熱時,將糕坯封口朝上,順鍋邊溜入鍋內,並迅速將糕翻過,待油糕呈蘑菇狀、形似花朵、色澤金黃時即可撈出。將炸好的泡泡糕擺在盤子裡,在糕上撒上白糖即可食用。

特點

「太后御膳泡泡糕」遠看呈蘑菇狀,如晚霞放彩:近看似綻絲吐絮,如金菊斗妍。遍體金黃,酥脆香甜,可滋補強身。[2]

官灘棗

官灘棗,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特產,襄汾縣城關鎮官灘村的官灘棗栽培歷史已有500餘年,明清兩朝曾作為「貢品」。官灘棗是襄汾縣的農業三大品牌之一,因產地在襄汾官灘村而得名。官灘棗鮮棗果實中大,長柱圓形,平均單果重11克;果皮深紅色,肉厚、果核小,味甜、汁少;制干棗果肉呈紅糖色,油性大,肉粘、拉開可見糖絲多,耐貯藏。 2010年03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官灘棗」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外在感官

官灘棗鮮棗果實中大,長柱圓形,果面潔淨,無機械損傷、病蟲果和霉爛,無不正常異味,平均單果重11克;鮮棗長柱圓形,干棗深紅色,有亮光,果皮深紅色,肉厚、果核小,味甜、汁少;制干棗果肉呈紅糖色,油性大,肉粘、拉開可見糖絲多,耐貯藏。 內在品質 鮮棗,果肉厚,綠白色,肉質緻密,味甜、汁少;干棗含糖65.%以上,肉質金黃,拉開可見糖絲、絲長不易斷,有糖香味者,品質上等。

產地環境

官灘棗產地自然條件優越,土壤主要為沙壤土,土層深厚、肥沃,排水透氣性良好,pH值6.8—7.5,表層有機質含量7.12克/千克,全氮平均為0.85克/千克,有效磷平均為11.82毫克/千克,速效鉀平均為175.5毫克/千克,地形為中間低向東西兩側呈階梯狀排列。氣候屬暖溫帶大陸型氣候,年均氣溫12.4℃,年平均降雨量550毫米,年無霜期205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397小時以上,十分適宜官灘棗的生長發育。

歷史淵源

  1. 官灘棗是襄汾縣的農業三大品牌(官灘棗、太平米醋、連村粉條)之一,因其原產地在襄汾縣官灘村而得名,該村位於汾河下游東岸,古為鎮守汾河官員居住地之一,故有此村名;歷代鎮守官兵為應災年所需,連年栽植棗樹,形成了棗林。
  2. 官灘村是當地有名的紅棗種植村,栽培歷史長達500餘年,曾是明清兩朝上繳皇宮的「貢品」,留有「日食五顆棗,勝過靈芝草,七十不顯老」之說。
  3. 據道光五年(1825年)太平(襄汾縣由汾城縣〈歷史上為太平縣〉與襄陵縣合併而成)縣誌記載:「棗,有晉棗之名,多食易齒黃,舊志,太平宜棗,其樹盈野,居人有半年糧之謠」。
  4. 2001年,臨汾市啟動平川「121」工程後,襄汾縣掀起大種官灘棗熱潮。[3]

河西蒸飯

河西蒸飯是山西臨汾魏村鎮特有的傳統名優美食。有幾百年的歷史傳承。色澤金黃,口感香軟、糯、甜。屬於地道的民間小吃,其涉及範圍東不過汾河,西不入蒲縣,南不出土門鎮,北接洪洞境內。這一帶凡有婚喪嫁娶、宴請賓朋,早飯都是河西蒸飯臊子麵。

主要食材

黍米、紅棗、紅芸豆。

分類

晉南民間美食

口味

香軟、糯、甜。

營養成分

  1. 黍米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B族維生素、維生素E、鋅、銅、錳等營養元素,
  2. 紅芸豆是山西特產,顆粒碩大、色澤鮮艷,兼有營養藥用價值,營養健康,延年益壽。歷來是國際貿易市場上的暢銷貨。
  3. 紅棗,又名大棗。特點是維生素含量非常高,有「天然維生素丸」的美譽,具有滋陰補陽,補血之功效。

生產製作

製作蒸飯的流程非常多,將黍米放在水中浸泡6-7小時,另將紅芸豆也在水中浸泡6-7小時,放在鍋中煮熟備用;在大鐵鍋上放上鐵鍻;鋪上蒸飯片,一層黍米一層芸豆,一層紅棗鋪放,上火蒸三個小時就好。出鍋後用蒸飯圪垛(帶長柄的木球)來回碾壓,攪拌均勻即可食用,口感香軟、糯、甜。可以根據個人口味放入適量白糖。

食用指南

也可根據個人口味將蒸飯切成餅狀,用油煎成金黃色,撒上白糖裝盤即可。

主要功效

黍米性平、味甘,能補中益氣、益脾和胃、安神助眠、止瀉、烏髮。主治咳逆、煩渴、霍亂、止泄、除熱、胃痛、不思飲食、肺虛咳嗽、燙傷等。

飲食文化

黍米生長在山西大面積的丘陵半坡地,較適宜抗旱性強的黍子生長,去了殼的黍子比小米稍大些,顏色淡黃。黍米和小米同生於北方,但在北方人眼裡,黍米的地位卻要高於小米,西北地區有些地方還拿它做為糕點待客。[4]

視頻

臨汾宣傳片高清版本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