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臨江仙 探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臨江仙 探梅》

作品名稱: 《臨江仙 探梅》

創作年代: 南宋

文學體裁:詩

作者:辛棄疾

《臨江仙 探梅》南宋詩人辛棄疾的作品。[1]

詞的上片先表明了作者近來的心境和態度,後寫梅在冰雪嚴寒中的風骨和姿態,詠梅而又詠己,於雪梅中可見人的精神品格。下片寫梅傲霜雪只能獨守空寒,實際上是說自己處江湖之遠無法為朝廷效力,最後歸於寫景,一種忘情忘懷的境界悄然而出。這首詞最大的藝術特色是不取常徑,運用對照、比喻、暗示等手法,把梅花的絕塵之美與自己的無比賞愛之情融會在一起,使梅花成為作者內心情懷的映照,和作者精神品節的象徵。

神宗淳熙九年(1182)至光宗紹熙三年(1192),稼軒落職閒居,在江西上繞北靈山下的帶湖十易寒暑。據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這首《臨江仙》即作於此時。稼軒文武全才,慷慨負氣,可惜困於遭際,不得施展抱負。他又是極有性情的人,對恢復大業的無成、朝廷的失計,一直耿耿於懷。此時他正值壯年,卻居於帶湖之上,與鷗鷺為伴,銷磨壯志,無補國家。因而磊石可不平之氣隨處觸發,往往流露於不自覺。這首詞所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情緒。

詩詞正文

白話譯文

老來惜花之心雖已減,愛梅還繞江村去探尋。玉溪梅花一枝先報春。毫無花兒柔媚嬌艷的姿態,潔白雅淡全然是雪精神。

欣賞青山秀色已嫌多餘,只為梅花寫下清新詞句。竹林下流水帶走水上雲。酒醉中全然記不得,回家路上月出天黃昏。

作品鑑賞

這首詞題旨在次句"愛梅"二字。故全篇將人與梅層層夾寫,寫出梅之幽姿逸韻,及詞人對梅花的鐘情留連,也就展示了作者的情趣和人格。

起句:"老去惜花心已懶",用筆逆入,以掃為生。次句"愛梅猶繞江村","猶"字與"已"字相對,突出梅花與眾卉之不同。年齒老大,無意賞花,乃人情之常,然而不能忘情者,唯梅而已。陸游詠梅詞雲"幽姿不入少年場",把少年繁華與爛漫花事並提,可見烈士暮年,偏賞梅花,有同嗜焉。下三句寫所見梅花。"一枝先破玉溪春",言眼前梅花一枝斜出,打破了春色閉鎖的局面,透露了春之消息。"玉溪",寫出溪水清澈,有碧玉之色,水流垮琮,亦有濺玉之聲。"更無"兩句,仍以梅花與一般花卉對比來寫。眾花開時,奼紫嫣紅,千嬌百媚,招蜂引蝶。所謂"花態度",乃嬌媚俗艷之品。自來審美鑑賞中,有冰清玉潔、骨冷神清、風清骨峻等語,所謂"雪精神",即包含清、冷、峻、潔多種審美因素。"花態度"與"雪精神"之別,實為雅俗之辨,志士與庸人之分。[2]

上片寫梅之高潔可愛,下片寫詞人對梅花的鐘情留連。過片承"愛梅猶繞江村"句,謂尋梅直至溪山深處。"勝向空山餐秀色",隱用前人詩句。晉陸機《日出東南隅行》詩:"鮮膚一向潤,秀色若可餐。"杜甫《佳人》詩:"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此句是說梅花比佳人秀色更可愛。這兩句意謂:我最愛到這山水幽靜處,飽餐梅之秀色,為它寫下新詩佳句,沉吟細品,覺沆瀣生牙頰間。"竹根流水帶溪雲",是寫梅之周圍景物,也是詞人醉臥之境。宋人詠梅,往往以水雲縈拂,以幽篁相伴,其他俗艷之物,皆不得濫入。結尾兩句,見詞人之忘情。醉來與梅花晤對,愜意舒心,留連忘返。臥枕竹根,仰觀流雲,耳邊溪水濺濺,梅花清香沁人,人間是非,一時淨盡。可以說,這既是一首詠梅詞,也是一首記游詞。詞人乘興而來,踏月而歸,一日清賞,可抵十年塵夢。而空山寒梅,得此人相對,亦可免寂寞矣。

簡介

辛棄疾[3] (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4]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5]

視頻

9分鐘看辛棄疾的一生,不看不知道什麼叫真正男子漢?

品讀經典--辛棄疾《永遇樂》_標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