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臨江仙·高詠楚詞酬午日 陳與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臨江仙·高詠楚詞酬午日
圖片來自搜狐網

臨江仙·高詠楚詞酬午日是因詞人端午節懷念屈原,憂嘆時局、自傷流落而作。詞開頭兩句說端午節匆匆來到,只是身在天涯只有靠朗讀《楚辭》以消磨節日。「榴花」三句,寫南渡後歌兒舞女仍不知詞人詠《楚辭》之意;下闋自傷身世,本想承擔北伐中原、匡扶宋室的大事,但無法實現。這正是最堪傷心處,於是天天借酒澆愁,年復一年。且將酒澆到江中,與屈原亡靈借酒溝通。全詞情致哀切,吐言天拔,充溢着悲壯激烈的深沉感情。

原文

陳與義〔宋代〕

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牆東。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譯文

  我放聲吟誦楚辭,來度過端午。此時我漂泊在天涯遠地,是一個匆匆過客。異鄉的石榴花再紅,也比不上京師里的舞者裙衫飄飛,那般艷麗。沒有人能理解我此時的心意,慷慨悲歌后,只有一身風動涼過。萬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牆東的蜀葵,仿佛也在嘲笑我的淒涼。杯中之酒,看起來與往年相似,我將它澆到橋下的江水,讓江水會帶着流到湘江去。

賞析

  此詞是陳與義在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所作,這一年,陳與義流寓湖南、湖北一帶;據《簡齋先生年譜》記載:「建炎三年己酉春在岳陽,四月,差知郢州;五月,避貴仲正寇,入洞庭。六月,貴仲正降,復從華容還岳陽。」又《宋史。陳與義傳》載:「及金人入汴,高宗南遷,遂避亂襄漢,轉湖湘,踚嶺橋。」這首《臨江仙》所反映的是國家遭受兵亂時節,作者在端午節憑弔屈原,舊懷傷時,藉此來抒發自己的愛國情懷。

  詞一開頭,一語驚人。「高詠楚詞」,透露了在節日中的感傷必緒和壯闊,胸襟,屈原的高潔品格給詞人以激勵,他高昂地吟誦楚辭,深感流落天涯之苦,節序匆匆,自己卻報國無志。陳與義在兩湖間流離之際,面對現實回想過去,產生無窮的感觸,他以互相映襯的筆法,抒寫「榴花不似舞裙紅」,用鮮艷燦爛的榴花比鮮紅的舞裙,回憶過去春風得意、聲名籍籍時的情景。公元1122年(宣和四年),陳與義因《墨梅》詩為徽宗所賞識,名震一時,諸貴要人爭相往來,歌舞宴會的頻繁,可想而知。而現在流落江湖,「兵甲無歸日,江湖送老身」(《晚晴野望》),難怪五月的榴花會如此觸動他對舊日的追憶。但是,「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有誰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呢?高歌《楚辭》之後,滿簾生風,其慷慨悲壯之情,是可以想象的,但更加突出了作者的痛苦心情。從「高詠」到「歌罷」一曲《楚辭》的時空之中,詞人以一「酬」字,交代了時間的過渡。酬即對付、打發,這裡有度過之意(杜牧《九日齊山登高》詩:「但將酩酊酬佳節」)。在這值得紀念的節日裡,詞人心靈上的意識在歌聲中起伏流動。「節序匆匆」的感觸,「榴花不似舞裙紅」的懷舊,「無人知此意」的感喟,都托諸於激昂悲壯的歌聲里,而「滿簾風」一筆,更顯出作者情緒的激盪,融情入景,令人體味到一種豪曠的氣質和神態。

  詞的下闋,基調更為深沉。「萬事一身傷老矣」,一聲長嘆,包涵了作者對家國離亂、個人身世的多少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歡娛都已成往事。正如他在詩中所詠的,「老矣身安用,飄然計本」(《初至邵陽逢入桂林使作書問其地之安危》),「孤臣霜發三千丈,每歲煙花一萬重」(《傷春》),其對自己歲數的悲嘆,與詞同調。「戎葵凝笑牆東」句,是借蜀葵向太陽的屬性來喻自己始終如一的愛國思想。牆邊五月的葵花,迎着東方的太陽開顏。「戎葵」與「榴花」,都是五月的象徵,詞人用此來映襯自己曠達豪宕的情懷。「戎葵」雖為無情之物,但「凝笑」二字,則賦予葵花以人的情感,從而更深刻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雖然年老流落他鄉,但一股豪氣卻始終不渝。這「凝笑」二字,正是詞人自己的心靈寫照,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最後三句寫此時此刻的心情。滿腔豪情,傾注於對屈原的懷念之中。「酒杯深淺」是以這一年之酒與前一年之酒比較,特寫時間的流逝。酒杯深淺相同,而時非今日,不可同日而語,感喟深遠。用酒杯托意而意在言外,在時間的流逝中,深化了「萬事一身傷老矣」的慨嘆。突出了作者的悲憤之情。情緒的激盪,促使詞人對詩人屈原的高風亮節的深情懷念,「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對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誠,加上這杯中之酒肯定會流到汨羅江的聯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詞人心靈深處的感情。從高歌其辭賦到酹酒江水,深深地顯示出詞人對屈原的憑弔,其強烈的懷舊心情和愛國情感,已付託於這「試澆」的動作及「橋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

  元好問在《自題樂府引》中說:「世所傳樂府多矣,如……陳去非《懷舊》云:『憶昔午橋橋下(應作上)飲……』又雲『高詠楚辭酬午日……』如此等類,詩家謂之言外句。含咀之久,不傳之妙,隱然眉睫間,惟具眼者乃能賞之。」以此詞而論,吐言天拔,豪情壯志,意在言外,確如遺山所說「含咀之久,不傳之妙,隱然眉睫間」。讀者從對「天涯節序匆匆」的惋惜聲中,從對「萬事一身傷老矣」的浩嘆中,從對「酒杯深淺去年同」的追憶里,可以領略到詞人「隱然眉睫間」的豪放的悲壯情調。黃升說《無住詞》「語意超絕,識者謂其可摩坡仙之壘也」(《中興以來絕句妙詞選》卷一),指的也是這種悲壯激烈的深沉格調。

創作背景

  此詞是陳與義在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所作,這一年,陳與義流寓湖南、湖北一帶。宋朝南渡後,高宗聽信奸臣,實行屈辱投降的賣國政策,以致國事日衰。詞人在屈原投江的湘水一帶漂流,正好趕上了端午節,深刻的家國之恨讓他感事生懷,揮筆寫下了這首詞。

簡析

  《臨江仙·高詠楚詞酬午日》是因詞人端午節懷念屈原,憂嘆時局、自傷流落而作。詞開頭兩句說端午節匆匆來到,只是身在天涯只有靠朗讀《楚辭》以消磨節日。「榴花」三句,寫南渡後歌兒舞女仍不知詞人詠《楚辭》之意;下闋自傷身世,本想承擔北伐中原、匡扶宋室的大事,但無法實現。這正是最堪傷心處,於是天天借酒澆愁,年復一年。且將酒澆到江中,與屈原亡靈借酒溝通。全詞情致哀切,吐言天拔,充溢着悲壯激烈的深沉感情。

陳與義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於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於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同時也工於填詞。其詞存於今者雖僅十餘首,卻別具風格,尤近於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