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臨江仙·送王緘 蘇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臨江仙·送王緘
圖片來自搜狐網

臨江仙·送王緘此詞上片寫妻弟王緘到錢塘看望詞人,勾起了他對亡妻和故鄉的深切思念,想到自己宦遊漂泊的羈旅生涯,不禁悲從中來;下片寫送別時的愁苦心情,詞人借酒消愁意在排遣內心的離情別恨,滲透着濃重的無奈和感傷。全詞融離情別恨、悼念亡妻、仕途失意、鄉愁故思為一體,情感發自肺腑,沉鬱而真摯,字裡行間滲透着濃厚的傷感意緒

原文

蘇軾〔宋代〕

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憑將清淚灑江陽。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涼。

坐上別愁君未見,歸來欲斷無腸。殷勤且更盡離觴。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

譯文

忘掉了成都那些事兒已經有十多年了,但是因為你的到來,使我不得不再三思念。今日送別,請你將我的傷心之淚帶回家鄉,灑向江頭一吊。我又何嘗不知道故鄉的好啊,自己飄零已久,賦歸無日,自成天涯孤涼客。

哪裡悲涼的愁緒你不會知道,早已被我吟斷的衷腸已不會再過分傷愁。今日殷勤給你送上離別的酒宴,希望你能盡興。我的身軀就好像傳舍一樣輾轉流離,何處才能是我的家鄉啊!

賞析

  此詞將送別的惆悵、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鄉思的愁悶交織在一起,表達了詞人極度傷感悲苦的心緒。詞的上片寫悲苦的由來、發展和不能自已的情狀,下片寫送別的情懷及內心的自我排遣。

  開頭兩句「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寫的是作者十年來對亡妻的徹骨相思。蘇軾愛妻王弗自公元1054年(至和元年)嫁到蘇家以後,一直很細心地照顧着丈夫的生活。蘇軾於婚後五年開始宦遊生涯,王弗便在蘇軾身邊充當賢內助。蘇軾性格豪爽,毫無防人之心,王弗有時還要提醒丈夫提防那些慣於逢迎的所謂「朋友」,夫妻感情極為深篤。不料到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王弗突然染病身亡,年僅二十六歲。這對蘇軾來說,打擊非常之大。為了擺脫悲痛的纏繞,他只好努力設法「忘卻」過去的一切。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卻」,越是不易忘卻。從王弗歸葬眉山至妻弟王緘到錢塘看望蘇軾,其間相隔正好「十載」,這「十載」蘇軾沒有一年不想念王弗。「忘卻」所起的作用不過是把紛繁堆積的難以忍受的悲痛,化為長久的有節制的悲痛而已。但是王緘的到來,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憶;日漸平復的感情創傷重又陷入了極度的痛楚之中。「憑將清淚灑江陽」,憑,憑仗,煩請。這句的意思是:今日送別,請你將我傷心之淚帶回家鄉,灑向江頭一吊。王緘此來,與蘇軾盤桓數日,蘇軾得知「故山好」,自感寬慰,但又覺得自己宦跡飄零,賦歸無日,成為天涯孤客,於是,不禁悲從中來。所謂「悲涼」,意蘊頗豐。蘇軾當時因為與變法派政見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內心本來就有一種壓抑、孤獨之感,眼下與鄉愁、旅思及喪妻之痛攪混一起,其心情之壞,更是莫可名狀了。

  過片「坐上別愁君未見,歸來欲斷無腸」,切入送別的詞旨。毋庸置疑,王緘的到來,蘇軾悲涼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幾分暖意,而王緘又要匆匆離去,作者自然感到難以為懷了,於是國憂、鄉思、家恨,統統融進了「別愁」之中,從而使這別愁的分量更有千鈞之重。「歸來欲斷無腸」,是說這次相見之前及相見之後,愁腸皆已斷盡,以後雖再遇傷心之事,亦已無腸可斷了。「殷勤且更盡離觴」一句,意借酒澆愁,排遣離懷,而無可奈何之意,亦見於言表。

  結尾兩句,蘇軾吐露將整個人生一切看破之意。《漢書·蓋寬饒傳》云:「富貴無常,忽則易人。此如傳舍,閱人多矣。」此詞「此身如傳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變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又《列子》:「人,則生人為行人矣。行而不知歸,失家者也。」歇拍「何處是吾鄉」暗用其意。對此,顧隨評曰:「人有喪其愛子者,既哭之痛,不能自堪,遂引石孝友《西江月》詞句,指其子之棺而詈之曰:『譬似當初沒你。』常人聞之,或謂其徹悟,識者聞之,以為悲痛之極致也。此詞結尾二句與此正同。」(《顧隨文集·東坡詞說》

創作背景

  龍榆生《東坡樂府箋》將此詞收於未作編年的第三卷中。顧隨《東坡詞說》以為此詞與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所抒寫的感情極接近。按之此詞首句「忘卻成都來十載」,十年之數亦相同,兩詞屬稿日不會相差很遠。《江城子》作於熙寧八年(1075)正月任密州知州時,此詞當作於熙寧七年秋冬間。其時蘇軾尚在杭州通判任所。當時王緘自眉山到錢塘看望蘇軾,回去時,蘇軾寫了這首詞相送。

簡析

  此詞上片寫妻弟王緘到錢塘看望詞人,勾起了他對亡妻和故鄉的深切思念,想到自己宦遊漂泊的羈旅生涯,不禁悲從中來;下片寫送別時的愁苦心情,詞人借酒消愁意在排遣內心的離情別恨,滲透着濃重的無奈和感傷。全詞融離情別恨、悼念亡妻、仕途失意、鄉愁故思為一體,情感發自肺腑,沉鬱而真摯,字裡行間滲透着濃厚的傷感意緒。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