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匯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間匯率亦稱「外匯買賣中間價」。買入匯率與賣出匯率的平均數。它是不含銀行買賣外匯收益的匯率。首頁>喜牛財商>正文
中間匯率常用於對匯率的分析,各國政府規定和公布的**匯率以及經濟理論著作中或報道中出現的匯率一般也是中間匯率;再有,企業發生外幣業務時,在
會計上入賬一般採用中間匯率。
中間匯率是不含銀行買賣外匯收益的匯率,適用於銀行之間買賣外匯,意味着它們之間買賣外匯不賺取利潤。銀行在買賣外匯時,要以較低的價格買進,以較高
的價格賣出,從中獲取營業收入。中間匯率常用來衡量和預測某種貨幣匯率變動的幅度和趨勢。[1]
匯率中間價問題是經常困擾我們的概念,特別是在選擇題,在這裡簡單分析一下。
新華社上海5月16日電(記者有之炘)來自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數據顯示,16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8688,較前一交易日下跌39個基點。
前一交易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8649。
從這則新華社新聞里我們可以看到,人民幣匯率從1:6.8649到1:6.8688,數值明顯是增加了,但要注意,是一美元能夠換取更多的人民幣,所以是人民幣貶
值,美元相對升值。
所以數值增加,但是人民幣貶值,所以是下跌。
建國以來,我國匯率制度經過了加權浮動匯率—固定匯率—參考一籃子貨幣浮動—雙軌固定匯率—爬行釘住+自由浮動雙軌匯率—中間價制度等一系列匯率制度
改革,形成了目前「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逆周期因子」的中間價形成機制。具體而言,建國初期我國實行浮動匯率,由於金銀匱乏及朝鮮戰爭影響,
匯率波動劇烈。1953年,計劃經濟體制健全後,我國匯率基本穩定。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西方國家普遍實行浮動匯率制,人民幣匯率也參考一籃子貨幣
浮動,一直升值到1980年左右。1981年,改革開放初期為了積累外匯以進口設備,實行雙重匯率制度,人民幣開始了為期十多年的貶值。1993年底,宏觀經濟
過熱,外匯需求旺盛,調劑匯率(市場匯率)持續偏離官方匯率,貶值壓力過大,央行首次使用外匯儲備穩定市場。在此背景下,1994年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並
軌,實行以外匯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同時人民幣中間價制度誕生。1998年至2005年,人民幣匯率基本固定,2005年實行以市場供求
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開始了為期十年的升值。2015年在人民幣加入SDR背景下,我國再次進行匯率制度改革,進
一步強化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
從歷次匯改來看,匯改是為解決匯率制度出現的不適應性問題。1973年匯改是因為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各國貨幣從固定匯率轉向浮動匯率;1981年實行雙重匯
率是為了擴大出口,降低進口成本;1994年匯改是因為當時市場貶值力量太強,維持官方匯率代價太大,同時匯率高估也不利於出口;2005年匯改是因為國際金
融市場寬鬆,資金大量流入,宏觀經濟有過熱風險;2015年匯改是因為美元指數大幅升值,釘住美元導致人民幣兌其他貨幣大幅升值,同時中間價不夠市場化也
對人民幣加入SDR形成阻礙。
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和即期匯率有什麼區別?
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是什麼意思:
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指的就是賣出價和買入價的平均價。是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和銀行掛牌匯價的最重要參考指標。它的計算公式就是匯率中間價=(現匯買入
價+賣出價)/2。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2018年8月1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6.8293元。
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是什麼:
即期匯率也被成為現匯率,就是指目前現貨市場進行交易的匯率價格,它是由場交貨時貨幣的供求關係情況決定的,這一匯率一般就是現時外匯市場的匯率水平。
我國的即期匯率是根據央行當日公布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基礎上產生,浮動浮動幅度為千分之五。就比如今天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7942元,現匯率就在
6.7942上下千分之五的幅度內浮。
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和即期匯率區別
人民幣中間價指的是央行每日早上9點15分公布的當天人民幣基準匯率,央行通過公布人民幣中間價,來確定人民幣在外匯交易中心交易的匯率波動範圍,目前
市場匯率的日間波動幅度是在央行中間價基礎上上下波動2%。
央行公布的中間價並非是一個市場可成交價,在很多時候,央行中間價和人民幣即期市場匯率偏差會比較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