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藥化學相關內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讓中醫藥學走進千家萬戶

中草藥

中藥化學的初步簡介: 如果您對中國古老的傳統醫學有濃厚的興趣,那麼您看這篇文章將會對您有很大的幫助,首先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更是中醫藥發展的發源地,中藥對我們日常生活中起着不可磨滅的作用,無論是我們的日常生活還是平時的保健。但如果想進一步了解中醫學,首先要了解中藥學,了解中藥學的基礎就要進一步鑽研中藥化學,中藥化學是中藥的最基礎的成分,換句話說,一切中醫藥學的發展的都要建立在中藥化學的基礎上。 那麼接下來我將帶您走進中藥化學,走進中藥學,走進中醫學。

中藥化學 篇

第一章

1.中藥化學的研究對象 中藥化學是一門以中醫藥基礎理論為指導,結合臨床用藥經驗,主要運用化學理論和方法及其現代化科學理論和技術等研究中藥防治疾病的物質基礎的學科。

2.中藥有效成分與藥效物質基礎 中藥除少數品種外,大多數來自於植物,動物,礦物等非人工製品。植物在體內物質代謝過程中發生着不同的生物合成反應,且不同的生物合成途徑可產生結構千差萬別的代謝產物。這些代謝產物按其生物合成途徑可分為一次代謝產物和二次代謝產物,一次代謝產物是每種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維持有機體正常生存的必須物質,如葉綠素,糖類,蛋白質,脂類,核酸等。二次代謝產物在特定條件下,一些重要的一次代謝產物如乙酰輔酶A,丙二酸單酰輔酶A,莽草酸及一些氨基酸等作為前體或原料,進一步經歷不容的代謝過程,生成生物鹼類,苯丙素類,黃酮類,萜類,皂苷等。二次代謝對植物維持生命活動雖不起重要作用,但二次代謝產物大多具有特殊,顯著的生理活性。

3.發展趨勢 我們的先祖們在中醫藥的實踐中,曾在中藥化學的領域內創造出不少領先於世界同時代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例如開創了無機化學製備藥物的先河,有的藥物仍然在臨床中應用,學科間的相互滲透與相互協作是科學發揮在那的動力之一。中藥藥效物質基礎研究是中藥現代化的關鍵科學問題之一,也是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最易實現溝通並達到共識的研究領域,必須在遵照傳統中醫藥理論的基礎上努力與現代化生物,醫學等領域密切結合才會更有生命力。從中藥中尋找藥效成分,揭示其藥效物質基礎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第二章 1.糖類化合物 是多羥基醛或多羥基酮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的總稱,稱為碳水化合物。低聚糖:水解後生成 2 ~ 9 個單糖分子的糖。

如:蔗糖(D-葡萄糖-D果糖)

麥芽糖(葡萄糖1→4葡萄糖)

多糖:水解後能生成多個單分子的,稱為多糖。

如:澱粉、纖維素等

2.苷類化合物 苷類又叫配糖體或糖雜體等,是一類極為複雜、涉及面極廣、數目龐大的天然藥物化學成分,其生物活性及藥物效用涉及醫學的各個領域,是極為重要的一類化學成分。英文命名常以-in or -oside作後綴,如葛根黃素(puerarin)、葛根黃素木糖苷(puerarin xyloside)。苷是糖的衍生物,是糖在植物體內的一種儲存形式,因為苷經水解後能釋放出糖。

第三章

1.醌類化合物 醌類成分容易被還原為二元酚類衍生物,後者再被氧化又容易轉變為醌,所以它們起到了電子傳導的作用,加之它們是新陳代謝的產物,容易參與生物的生化反應,從而促進或干擾了某些生化反應,從而表現出多種生物活性(抗菌、抗癌、抗病毒、凝血、生物氧化反應中輔酶)。

第四章

1.苯丙素類化合物 天然存在的一類含有一個或幾個C6--C3基團的酚性物質。苯核上常有羥基或烷氧基取代。

苯丙素類的存在關係到植物生長的

調節作用和抗禦病害的侵襲作用

第五章

1.黃酮類化合物 又稱黃鹼素。化合物數目很多,在植物界和中草藥中分布很廣。

多存在於高等植物及羊齒類植物中;

苔蘚類植物中所含黃酮類化合物較少;

藻類、微生物、細菌中未發現黃酮類化合物。1993年統計的該類化合物已超過4000個。

多數黃酮類化合物是羥基衍生物,有的帶有甲氧基或其它取代基。此類化合物多與糖結合成苷,少部分以游離形式存在。

第六章

1.萜類和揮髮油類化合物 隨着對萜類化合物的研究不斷深入,以化學結構共同特徵歸納總結的萜類化合物的定義顯露出不足之處:

利用現代分析手段無法在植物代謝過程中尋找到異戊二烯。

某些萜類化合物無法劃分出異戊二烯單元,如下圖。

在植物代謝過程中發現焦磷酸異戊烯酯的存在,並明確了萜類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徑。

歷史發展

國外,最早於1803年由Derosne從鴉片中得到第一個生物鹼那可汀(Narcotine)至今已從生物界分離得到一萬多種生物鹼。我國對生物鹼的記載見於1765年《本草綱目拾遺》中。17世紀初在《白猿經》一書中有從烏頭中提煉出砂糖樣毒物作箭毒用,該物質應是烏頭鹼(aconitine),這比歐洲科學家早二百年左右。

雖然19世紀初提出不少生物鹼,但當時並未確定結構式,直到19世紀後期,才首次搞清毒芹鹼(coniine)的結構,對於複雜結構生物鹼結構式的確定多在20世紀中期。現在由於分離及測定技術發展較快,一個化合物的結構已用不了多久便可確定。

當前,生物鹼的全合成和半合成工作、構效關係的研究和結構改造工作也發展迅速,如自美登木中提取的具有抗癌活性的極微量生物鹼美登木鹼(maytansine)是結構複雜的含氮大環化合物,目前已有全合成的報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