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田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田鄉隸屬江西省撫州市黎川縣,位於黎川縣西北部,東靠日峰鎮,南接龍安鎮,西連南豐縣東坪鄉,北鄰南城縣上唐鎮。轄區面積136.3平方千米,轄7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63個自然村,97個村小組。2020年末,中田鄉轄區有戶籍人口1.48萬人。

福銀高速公路、黎川至中田段瀝青公路過境;其中,福銀高速公路境內長12.5千米。

2020年末,中田鄉有工業企業2個,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個。[1]

歷史沿革

中田鄉,解放初期屬黎川縣第四區,1958年成立中田人民公社,1958年冬因修建洪門水庫併入龍安人民公社,1961年劃出,1968年又併入龍安公社,1971年再次恢復中田公社,1984年改為中田鄉人民政府。[2]

中田鄉下設七個行政村,鄉屬單位有財政、地稅、糧管、郵政、電信、供電、六所,中學、中心小學和農技、農機、水利、人口計生管理站,以及信用、供銷兩社。

區劃人口

中田鄉境內區域面積136.25平方公里,所轄河東村、中田村、營前村、公村、竹際村、潢源村、會源村七個行政村,九十七個村小組,分布於63個自然村,2004年底人口13754人,耕地面積11000畝,山地20.5萬畝。

歷史人文

中田鄉境內山清水秀,景觀奇特,從中田順水而流,洪門庫區數十公里至洪門大壩山水秀麗。景觀奇特,是水上旅遊開發的理想景區。在明、清時代高中進士有30餘人,現代的名人有陳豐端、陳裕琪、陳本真、席殊、博士後付卓,中田鄉籍學子每年向國家輸送大學生45-60名。文化古蹟有魯家祠堂等地。[2]

經濟發展

按照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工業黎川、生態黎川、開放黎川、和諧黎川」的發展思路,依託本地資源,發揮優勢,描好招商圖,念好山字經,作好田園詩,奏好水中曲,唱好和諧歌。一是以招商引資為重點,做大做強工業企業,促進財政增長。新引進恆祥銅業、建發傘業、中賢鞋業3家企業。二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龍頭企業,促進農民增收。全鄉種植南豐蜜桔9000畝、板栗5000畝、黃花梨2000畝,烤煙1200畝,食用菌800萬筒,年產水產180萬噸。三是關注民生,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社會和諧。實施交通、教育、生產、生活等重點工程16個。2008年獲市信訪工作先進單位、市新農村建設先進單位、縣經濟發展目標管理綜合考評第二名、縣財政工作第一名、縣信訪工作第一名、縣計劃生育工作第一名、縣招商引資工作第四名。[1]

中田鄉培植水產養殖產業。中田鄉的特色和優勢就是水面大,中田鄉可養水面達1.5萬畝,而且水質好,無污染,水產條件得天獨厚。為了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中田鄉把開好"大水面"作為強鄉富民的一項支柱產業來抓。具體做法:依託中佳水產開發公司,擴大公司+農戶的聯結範圍,提高水產附加值,獨立洪門庫區綠色水產品牌;依託道子山、渡頭、堯家嶺等養殖基地,搞好各類魚種的精養;抓好水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搞活水產品流通,使之成為全縣水產品的集散地。做大做強南豐蜜桔產業。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文件精神,按照統一規劃、連片開發、便於管理、規模經濟的原則進行開發,在現有種植面積3000畝基礎上,爭取開發荒山種植南豐蜜桔3000畝。做好配套服務工作,引起南豐蜜桔技術人才到中田鄉聯合開發,聘請老師授課傳送技術,培養本土人才,提高種植技術,形成開發勢,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為農民增收提供後勁。強力打造烤煙產業。按照縣委、縣政府發展烤煙產業思路,不斷壯大中田鄉烤煙產業。確保種植面積750畝,力爭1000畝,收購煙葉2000擔。中田鄉烤煙生產步入萬擔鄉(鎮)先烈。做好土地流轉工作。使現有水面、山地、耕地向種養能手集中,支持運用科學技術和農業機械,提高種養規模和經濟效益。做優做強食用菌產業,種植品種由以前單一的茶菇發展到竹蓀菇、蘑菇、杏鮑菇、大田菇等多個品種,中田鄉種植食用菌達500萬筒。五是擴大水產養殖規模,提高水面養殖效益。通過深水區網箱養殖、攔河築壩、拉網、圍庫等擴大養殖面積,擴大優良品種和立體養殖,提高經濟效益,中田鄉養殖面積達1.5萬畝,水產品總量達700噸,產值達250多萬元,利用水面養鴨800萬羽,成為農民增收的亮點。

2005年中田鄉工農業總產值8970萬元。

2006年,全鄉工業總值達到了11315萬元,比2002年增長2.7%,財政收入完成171.9萬元,比2002年增長24%,農民人均收入達到了3935元,比2002年增長了1231元,文教衛生、財貿工交、民兵、青年婦女和社會治安等方面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一)大力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和惠農政策,積極推進農村經濟結構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全鄉經濟的穩步發展。

全鄉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和省、市、縣關於"三農"問題的各項方針政策。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個中心,求真務實地做好了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這篇文章。有效的調動了全鄉人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促使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較快增長。

立足鄉情,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我鄉從加強和優化常規農業的基礎地位入手,積極引導群眾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做強做大支柱產業,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的建立,培植了一批優質、高效的特色農業產業,有效地促進了全鄉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

兌現優惠政策,推廣良種良法,使糧食總產接近歷史最好水平。農稅減免和種糧直補等到優惠政策的落實,大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2006年我鄉新增水稻複種面積2600多畝,通過加大農田基本建設的投入的良種良法的推廣應用,全鄉糧食總產達到了6300噸,僅種糧一項農民人均增收近100元。

實施"山上再造工程",建立"綠色銀行"。我鄉抓住庫區開發等扶助政策和機遇,結合林改政策,大力做好了造林種果文章。五年全鄉共完成造林16600多畝,全鄉封山育林面積15000噸,其中營造用材林6000畝,落實退耕還林面積2600多畝,重點擴展南中密桔種植8000畝,形成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局面。

做大水產養殖規模,提高水面養殖效益。我鄉水面積1.5萬畝,2010年來水面養殖面積增加到9200畝,並大力推廣網箱養殖、人工投餌等技術。引進了一批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高的優質魚種,使我鄉水產養殖效益明顯提高,去2015年水產品總量達到1500噸,總產值達到525萬元。

做強畜禽養殖業,夯實全縣養鴨基地的地位。充分利用果園和水面面積大的優勢,大力推廣豬--沼--果模式,2006年全鄉利用果園養殖三元雜交商品豬1.3萬頭,全鄉年均銷售雞鴨150萬羽,利用水面、稻田養鴨100多萬羽,逐步形成立體種養的生態格局。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搞好技術服務,快速發展烤煙業和食用菌產業,我鄉烤煙業從無到有,2006年全鄉栽種烤煙800畝,實現稅收19萬多元,食用菌產業產種茶菇800萬袋,竹蓀菇500畝。使我鄉產業結構調整跨進了健康發展的軌道,支柱產業優勢在農民增收中突顯成效。

全鄉主攻工業,繁榮發展第三產業

鄉政府一直把主攻工作業作為拉動財政增長、農民增收的主要措施來抓。一是通過企業轉制,注入活力,激活了老企業。二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立足本鄉資源,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引進了種養、加工的龍頭企業,帶動了農民增收。同時,在優化投資環境、樹立誠信上下功夫,把"親商、為商、富商"落實到行動上,吸引了不少客商來我鄉投資,五2010年來超額完成了上級下達的招商引資任務,2005年我鄉引進外商企業4個共投資近3000萬元,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招商引資工作名列全縣第三,受到縣委、縣政府的表彰。三是繼續扶持和鼓勵當地群眾興辦私營企業和服務行業。並在政策上給予優惠,使全鄉群眾興辦私營企業和從事生產的興趣越來越濃厚,有不少外出務工人員紛紛表示回鄉辦企業。[3]

社會事業

新建幼兒園、衛生院、煙站,投入1000餘萬元興建煙水煙路工程,投資800餘萬元建設鄉村公路20餘公里,千噸萬人的集鎮供水工程基本建成,投入500萬元建設5個新農村示範點。

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中田鄉新農村建設點有琪路坑、進賢三村和昌家山三個點;實施"民心"工程,積極為群眾辦實事。完成了公村--潢源、公村--竹際、潢源--會源的路基改造,水泥硬質化工程下半年即將開工;為10個自然村安裝了自來水,解決了近1000餘人口飲水難問題;興修水利工程5處,橋涵3處;完成了公村村的煙水工程,使農田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計劃生育工作鞏固提高,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環、孕檢和四術到位率達95%,完成二女戶結紮5 例;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落實農村低保143戶共294人,發放補助7.8萬元,農村合作醫療補助9萬元;五是妥善處理群眾來信來訪,盡力將上訪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未發生一起重大群體上訪事件和安全事故;六是鄉鎮面貌煥然一新。在鄉鎮範圍內開展"五整治、三建設"活動,讓群眾自覺維護環境衛生,爭做文明市民。

所轄村屯

老亭新村位於河東村,離縣城12公里。自然村現有70戶,280人,建設用地面積14600平方米,耕地60.8畝,林地980畝,現有勞動力127人,主導產業以蜜橘為主的果業500畝,水產養殖500畝,農村經濟收入主要依靠果業和養殖業。2007年人均純收入4080元,比上年增加650元,增長17%。

黨建工作

中田鄉做好農村黨建工作。一是加強思想政治建設。引導廣大黨員幹部把思想和行動真正統一到抓好發展上來,統一到堅定信心、振奮精神上來,統一到拼搏奮進、真抓實幹上來,統一到開拓創新、勇於探索上來,進一步凝聚起萬眾一心奔小康、萬難不屈謀進位的強大精神動力;二是切實加強幹部工作作風建設,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效能、工作效益、工作效果;三是加強村級組織建設,不斷增強村級組織的戰鬥力和凝聚力。[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