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性持有收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性持有收益是一個專用名詞。

漢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號:ㄏㄢˋ ㄗˋ),又稱中文[1]、中國字、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2]

名詞解釋

中性持有收益是指假定資產的價格隨着時間的推移按照與一般物價水平同樣的幅度變化所形成的持有收益的價值。實質上也指保持企業資產實際價值不變時所需要的名義持有收益的價值。中性持有收益一般需要結合綜合物價指數進行計算,而綜合物價指數是用於反映全部商品價格平均變動的物價指數。

中性持有收益的計算

為了計算一筆資產的中性持有收益,關鍵是要選用一種涵蓋儘可能多的貨物、服務和資產的綜合物價指數,以其衡量一般物價水平的變動。

較為理想的是採用按最終支出法計算的GDP價格指數,但GDP價格指數的編制周期一般為一年,難以用它衡量短期內一般物價水平的變動。所以,為了計算持有時間很短的資產所產生的中性持有收益,較適宜的作法是採用按月編制的消費物價指數。

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簡稱CPI)是世界各國普遍編制的一種指數,它可以用於分析市場價格的基本動態,是政府制定物價政策和工資政策的重要依據。

中性持有收益和實際持有收益與名義持有收益的聯繫

中性持有收益和實際持有收益與名義持有收益都屬於持有收益的內容,其中實際持有收益指由於資產相對價格的變化對資產所有者產生的超過或低於中性持有收益的收益;而名義持有收益指由於資產或負債的實際價格變化而給其持有者帶來的正的或負的收益。

術語解釋

持有收益,是在核算期內由於資產和負債價格的變化而給資產及負債的所有者所帶來的收益,前提是在該時期內持有資產而未對資產做任何方式的改變。

綜合物價指數,一般指物價總指數,物價總指數根據廣泛組合的商品和勞務的價格平均值計算而得的,它反映一個國家一般物價水準的變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