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山大學附屬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廣州市中山大學附屬中學於1924年開辦,和中山大學一樣具有光榮的歷史傳統,後因歷史變遷,成為華南地區名校——省實和華附的前身[1] 。1993年9月,以「國有民辦的新機制」復辦,成為中山大學新的組成部分。學校堅持走內涵發展的道路,確立「以學生髮展為目的,以學校發展為中心,以教師發展為基礎」的辦學理念,堅持「質量立校特色興校科研強校」的辦學方針,樹立「科技教育」辦學特色,以「健康的體魄健全的人格、全面的科學文化基礎、突出的個性特長」為培養目標。

歷史沿革

十年建校,十年樹人,學校執着地在基礎教育的領域尋找和諧、尋找支撐、尋找增長點。從辦學一開始,就自覺納入公辦學校評價體系,主動接受市、區教育行政部門督導評估.以高起點、高標準、嚴要求為原 則,在各方面與省重點學校看齊。

復辦初期,該校借用中山大學原成人教育學院地下、地上兩間課室,由中山大學總務處提供學校門口對面一套平房作辦公室,開設初一兩個班,共68名學生,教職工只有10來人。

1999年,教學大樓拔地而起,古樸、莊重、氣派,建築風格與中山大學氛圍相一致;實驗樓、宿舍樓相繼改建完工,運動場、辦公樓陸續建成,一座現代化的完全中學矗立在中山大學園西區,成為中大校園內 又一道亮麗的風景。

2000年,廣州市民辦學校教學工作現場會在該校召開,該校嚴格的管理,高質量的教學,鮮明的辦學特色,一流的教學設施,經濟和社會兩個效益同步增長贏得到會領導、專家和同仁的一致好評,有力地促進 學校實現跨越式發展,引起了社會各界對社會力量辦學體制的廣泛關注。

2001年評為海珠區一級學校。

2002年評為廣州市一級學校。

2003年評為廣東省首屆十佳民辦中學。

2004年,專業樓竣工,標誌着學校基本建設及配套建設完成。學校重新調整各專用場室,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基本分離,課室和功能室基本分離,教學輔助用室力求分類集中,布局統一規劃,更加方便教 學、方便管理。依照省一級學校標準,按學校規模配齊理化生實驗室、閱覽室、美術室、音樂室等功能室,並進一步提高各場室的利用率。各功能室的布置更加突出其教育性、知識性和藝術性。學校整體設計 校園文化建設,更加突出辦學特色,彰顯中山大學深厚的文化底蘊;教學樓的樓層文化建設、宿舍樓的宿舍文化建設處處啟示學生追求真善美……學校充分利用每一個角落,精心營造更加美好的育人環境,充分發揮校園環境這一隱性課程的教育作用。

2005年,廣州市首屆民辦中小學德育工作交流會在該校舉行;學校被評為檔案綜合管理省特級單位;中考再創輝煌,全科優秀率等9項指標列全區第一名,1項指標列全市第一名,在海珠區領先優勢更加明顯; 高考創歷史新高,優秀率超過區內三所省一級學校。

2006年初以獲得「學生喜歡家長放心、上級滿意的具有可持續發展後勁的優質學校」、「各級領導和全體師生員工共同奮鬥的心血結晶」、「中大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的評價,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

2007年,中大附中海珠區中考平均分第一,優秀率第一,在有110個地段生的情況下,超過第二名珠江中學32分。

2008年,中大附中當之無愧地蟬聯海珠區中考優秀率、總分、各科平均分第一名,併入選廣州市中考十強初,是海珠區學校中唯一獲此殊榮的。

2010年,中大附中高燁同學創造了廣州中考狀元-有784的高分,並且中大附中包攬海珠區中考前十名。中大附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

2013年,中大附中教輔樓竣工驗收,該建築可容納初三、高一、高二的班級上課,並提供多功能廳供各種集會使用,增加的樓梯口可加快緊急情況下人員疏散速度。

2013年,中大附中教育教學成績顯著。高中畢業班評估連獲市二等獎,在同類學校中名列榜首,每年高考遠超市、區預測目標,高考本科率逐年大幅增加,充分顯示了中大附中「低進高出,高進優出」的教學加 工能力。中大附中韓國籍考生任彗辰同學被清華大學錄取。

辦學成果

學生考試成績

2007學年中考再次獲得海珠區第一名,在區內領先優勢更加明顯;高考成績穩步提升,「一本」上線比率和「二本A」上線比率在海珠區列區屬高中第二位,林煥同學理科635分在區內列第一名。

在廣州市招生競爭、生源分流愈演愈烈的情況下,該校以先進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模式、得天獨厚的育人環境、一流的教學設備、淳厚的校風學風和教風、鮮明的辦學特色和突出的教育教學質量,吸引了大批優 質生源。2008年報考初一級的考生超過3000人,社會生錄取人數與報名人數之比超為1:12;高一年級錄取列第二批,多年來分數線一直在民辦學校中遙遙領先。

辦學條件

辦學規模

中山大學附屬中學於1924年開辦,和中山大學一樣具有光榮的歷史傳統,後因歷史變遷,成為華南地區名校——省實和華附的前身。1993年9月以國有民辦的新機制復辦,成為中山大學新的增長點。該校堅持走內涵發展的道路,以高起點、高標準、嚴要求為原則,確立「以學生髮展為目的,以學校發展為中心,以教師發展為基礎」的辦學理念,堅持「質量立校,特色興校,科研強校」的辦學方針,樹立「科技教育」辦學特色,以「健康的體魄、健全的人格、全面的科學文化基礎、突出的個性特長」為培養目標,2006年評為「廣東省(民辦)一級學校」,2007年評為「廣東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2009年被廣州地區贈譽為「廣東省『十佳』民辦中小學」和「最具競爭力民辦中學

 ”。

學校現有學生1500多人,初中、高中共35個教學班,其中初中24個班,高中13個班。學校現有占地面積2.034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9633萬平方米。按中山大學資源共享的規定和規劃,中山大學附屬中學與中 山大學西區食堂、西大球場、游泳館、梁球鋸禮堂、大學圖書館等場室資源共享,完全滿足該校教育教學需要。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教職工130人,專任教師104人,教師平均年齡36歲,本科以上學歷100%,研究生學歷14人(含博士1人),留學歸國教師2人;高級教師32人,一級教師49人,二級教師26人;中共黨員35人。近三學年 中,語文等7個學科評為市先進科組,體育等2個學科評為區先進科組;17人在省、市、區各類學術團體擔任理事、會長、成員等各類職務;先後有2人評為廣州市先進教育工作者,4人獲廣州市本學科的十佳青 年教師等稱號,3人評為廣州市骨幹教師,6人評為海珠區優秀教師,4人評為廣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進個人;教師參與編寫學科教材、教參和教輔資料35項;學校現承擔國家級重點課題5項,省級課題1項,市 級課題7項;教師獲獎或在各級刊物發表的教育教學論文及教學設計國家級46項、省級35項、市級44項。

教學設施

該校地處鍾靈毓秀的中山大學校園,教學設施水平先進,共享大學師資、設備和場館等教育教學資源。學校於2000年起按省一級學校標準全面更新教學設施和教學設備,建立了校園千兆以太網絡,並不斷更新 完善;每間課室都裝備了液晶投影機、電腦和多媒體講台系統,為每一位教師配備了筆記本電腦,學校建立了信息管理、多媒體教學、視頻直播或點播、圖書管理、教學資源庫、網絡辦公系統等系統平台,實 現了教學、辦公和管理的全面數字化、網絡化。

文化傳統

辦學理念:以學生髮展為目的,以學校發展為中心,以教師發展為基礎;

辦學目標:依託中山大學內涵發展、精品學校、精英教育;

戰略方針:質量立校、特色興校、科研強校;

辦學特色:科技教育、初中英語實驗班、雙外語班(德語&日語)、數學奧班、高中新課程實驗班。

★學校一直堅持不懈地培養學生如下的品行:禮貌,教養,忠誠,明智,節制,理性,規則,勇氣,正義,公正,慷慨,憐憫,仁慈,感激,謙虛,寬容,真,善,美,愛,尊重,尊嚴,責任感,是非觀和價值觀;

素質教育

中大附中初中畢業班工作連續七年獲市、區評估一等獎,2004年中考成績在全區40多所公辦、民辦初中當中,優秀率排名第一位;高中畢業班工作連續五年獲廣州市二等獎;每年有優秀高中畢業生被保送重點 大學,且考上重點及本科A類的學生逐年顯著增加。

2007學年該校學生參加教育行政等部門組織的各類競賽,獲國家級獎18項29人次,獲省級獎19項56人次,獲市級獎25項91人次,獲區級獎27項148人次。學生違法犯罪率和非正常流動率均為0,偏常生轉化率均 在90%以上,德育考核優良率均在98%以上。

學校榮譽

該校先後協助市區教研室舉行教研活動60多次,廣州市首屆民辦中小學德育工作交流會、廣東省第二屆中小學智能機器人競賽活動均在該校舉行;該校在市區組織的新課程課堂教學觀摩活動中獻課20多人次; 先後接待廣州市42中、順德一中等市內外學校以及北京、湖北、香港等全國各地的教育考察團乃至美國、澳大利亞等國際交流六百多人次、五百多所學校……。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廣州日報》、廣東 衛視、廣州電視台等40多家主流媒體多次對該校專題報導,該校社會聲譽與日俱增。

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先進單位」、「全國中學教育科研聯合體常務理事學校」、「中央電化教育館『十一·五』教育技術研究重點課題實驗學校」、「廣東省首屆十佳民辦中學」、「廣東省特級 綜合檔案管理單位」、「廣東省實施新課程實驗學校」、「中山大學先進黨支部」、「廣州市綠色學校」、「廣州市發展性教學評價試點學校」、「廣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進集體」、「廣州市科技教育電腦機器人特色項 目學校」、「廣州市科技教育電腦作品製作特色項目學校」、「海珠區學校體育工作先進單位」、「廣州市地震科普示範學校」、「海珠區平安校園優秀等級學校」等。

現任領導

黨支部書記、校長 嚴欽熙

黨支部委員、副校長 馬春秀

副校長 劉勇斌

其他信息

學校地址:廣州市新港西路135號(中山大學 西門直入約150米,中大新科技樓後)

視頻

中山大學附屬中學宣傳簡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