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山四路,我從一條大河走過(孫涵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山四路,我從一條大河走過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中山四路,我從一條大河走過》中國當代作家孫涵彬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中山四路,我從一條大河走過

楔子:

中國鮮有一條街像重慶中山四路一樣:密集地收藏了歷史上那麼多的高光時刻與文化遺蹟。中山四路雲集了中國民主黨派博物館的特園,「重慶談判」時毛澤東的下榻地桂園,周公館,戴公館,張驤公館,國民政府總統府舊址……

歷史遺蹟仍然生動,繪聲繪色在向人們講述那些高光時刻的誕生與存在。

中山四路起於重慶上清寺轉盤,止於周恩來紀念銅像廣場,全長約1000米。沿街的黃葛樹遮天蔽日,陽光被樹冠的間隙切割成一地綠色的斑駁碎鑽。中山四路,凝聚了重慶的政治文化的精髓,它如此煊赫卻從不張揚,它如此高貴卻始終平和。它靜靜地蜿蜒,以從容的姿態蘊蓄一種力量——重慶最厚重的魂魄。

第一幕

1938年2月18日,這是日軍轟炸重慶的第一天。往日重慶的天空取而代之的是鋪天蓋地的敵機。一群有着巨大翅膀的黑色惡鳥尖厲地呼嘯着逼近重慶這片尚存生機的土地。一時間,惡鳥取代天日,暴雨般掠過,重慶仿佛被蠶食過一般,變得千瘡百孔,四處斷壁殘垣,磚瓦分崩離析,變成石礫,滾得遍地都是。

凌晨,劫後餘生的夜色如同一潭黑水,死一般寂靜,任何聲響都可能造成新的恐慌。人們躲藏在這片傷痕累累土地的某個角落,防空洞裡擠滿了面如土色的人們。他們在沉默,望着模糊不清的彼此,心裡在叫:明天還有新一輪的轟炸嗎?

這潭黑水中為數不多的波光,是幾顆星子,顯得又小又亮。

中山四路的反法西斯同盟指揮中心在低垂的天幕之下愈發顯得低矮,卻如同一片荒原上的燈塔。每一扇窗口都有一方黃色溫暖的光,時常有人影匆匆掠過。指揮中心內紅色電話與黑色電話並排着,一部接內線,一部接外線,它們響個不停,不斷地被人接起,放下,黑色的木製樓梯被報告軍情的工作人員踩得咯吱作響。指揮中心的所有人員都在強打精神,日夜奮戰,這群沒有留下姓名的人,他們屏息關注着戰況的發展,以自己收集的情報為高級指揮官們提供制定作戰計劃的「子彈」。

又是白天,當敵機在天空中又織起一張密密麻麻的黑網,一顆炮彈將一棵黃葛樹劈開,黃葛樹的根系就越是更牢固的抓住土壤,往下延伸。地下它強健而頑強的根系是另一棵更強大的樹冠,盤根錯節,遒勁有力,如同當時從重慶向中國各地伸延出去的地下抗日聯絡網絡,一個點一個點的串聯在一起,織成另一張網,每一個點都是燃燒的火炬。

1943年8月23,日本對重慶長達五年的轟炸終於結束。

重慶中山四路作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在中國的指揮中心,以不屈之姿,指揮着全國人民頑強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並取得一個一個的勝利,為英美國等同盟國在太平洋戰場上與日本絕戰,爭取了時間和有利條件。

第二幕

過一個馬路,往重慶市政府對面漫步,走一段距離就是人民小學。在人民小學的日子屬於我的純真年代,燦爛無瑕。人民小學的校門換了,換成黃色的拱門上方襯着五顆紅星。記憶在一片大霧之中亮起來,回到1997年,仿佛是那個幼小的我背着書包,站在校門口。

要走進人民小學的校門,得走上一段長上坡。早上7點20要到校,校門口已經站好了高年級的學生,每周四他們會檢查全部進校學生有沒有帶手帕,然後才可以進入校門。要是沒有帶手帕就得被記下名字,要麼就站在校門口,被罰站。印象中我被罰站的次數也不少,每次一罰站,我就站在校門口哭得委屈巴巴,但下周依然會忘記要要帶手帕這一回事,用班主任的話來說叫做屢教不改。她有時會為我的所作所為非常氣憤,但更多的時候她氣完了,又笑起來,說,畢竟是孩子嘛。

孩子們荒唐的舉止後面是因為他們還沒有被這個世界所馴服,更多的時候,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當他們發現這行不通,又會做新的嘗試。老師們通常很有耐心。儘管老師的教育有時令幼小的我迷惑。但更多的時候迷惑的其實是我們的老師。現在當我站在30歲的邊緣上,回憶我的班主任,以及自己有些行為,真的覺得她給予我的是極大的寬容以及愛心。

好不容易,順利的通過校門,就要經過風雨操場。風雨操場是一個有着木頭頂棚的操場,也就是說鍛煉這件事可以風雨無阻,提議建造它的人大概特別喜歡體育。後來有了一個塑膠運動場。有一段時間風雨操場就與這個新修的塑膠運動場相對,中間僅隔着一條小路。有一次上體育課,我們跑完圈,拿着自己的水壺喝着水,一位同學對我說風雨操場要被拆掉了,我驚訝的說,那雨天的時候上哪兒打球去?就待在教室里唄,同學說。我心中頓時覺得有些遺憾。有時在塑膠操場跑圈,會突逢天空飄雨,體育老師就對着同學們大喊,所有同學,全部到風雨操場裡去避雨!夏天的雷陣雨猝不及防,我和小同學們站在風雨操場裡面,看着外面的雨像帘子一樣從風雨操場頂棚的邊緣滴落到水泥地上,水泥地沿着風雨操場的四周一圈上,全是大大小小的凹痕,像一個個黑洞洞的眼睛看着你。好大的雨呀,記憶中有個聲音在說,一個小同學,伸出手去接住風雨操場滴落的雨水。此時的我,腦海中有一個急迫的聲音,快打球去啊,看什麼雨呢?體育課都要下了!

穿過風雨操場與塑膠運動場間的小路,是一段台階,走過台階就是教學樓。記憶中的台階那麼長,走了六年才走完了它。在心中每次走過它,都是當空暖陽,不知道為什麼,心裡總是熱哄哄的,當我越努力去回憶那一個時刻,旭日的光暈就越是籠罩着我。

第三幕

每次從人民小學放學回家,總要路過桂園,中山四路65號。我站在桂園門外往裡瞅一眼,心想,裡面是否有桂樹,桂樹上是否結得有桂圓?

1945年8月14日,抗日戰爭結束後,重慶談判前夕,一封電報拍到延安,被交到毛澤東的手裡,原來是蔣介石發來的加急電報。過了6天是第二封電報。過了3天又是第三封電報。電報上講的都是同一件事:蔣介石力邀毛澤東赴重慶共同商議抗日戰爭勝利後的和平建國方案。毛澤東在延安穿着灰撲撲的軍裝,嚼着延安的小米飯,對這三封電報一一做了回復 ,並考慮着要讓延安的裁縫給修改出一件能赴當年陪都的衣服——毛澤東答應了蔣介石的邀請,來重慶走了一趟。此次會面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重慶談判」。

中山四路65號的桂園成為了談判的主戰場,雙十協議簽訂遺址。踏進桂園,中庭的兩棵桂樹暗自撒下芬芳,桂園內的會客室仿佛依稀可見當年情景,蔣介石正襟危坐,而毛澤東的毛式幽默使得為期43天的談判顯得不那麼漫長。那一刻世界都在矚目着這睡獅般的國度,這頭睡獅正緩緩的站起來,甩了甩頭上的鬃毛。而重慶中山四路65號的桂園伴着這頭站起來的睡獅,曾經暗流洶湧,驚濤拍岸——

桂園依舊,它曾是舞台,在這座外由磚木砌成內由黑漆木地板鋪就的小樓里,上演了一場關乎中國命運的博弈。

一院一樓擔負一國之命運,桂園,真得把你再三打量!

第四幕

又是上學的日子了。我發現我竟然置身明淨的教室里,原來又是我的記憶,它一直躲藏起來,只有在某個時刻我與原來的世界發生碰撞時,它才會突然跳出來。

又到了檢查儀表儀容的日子了,鄰班會抽出幾個學生來我們班做檢查:鄰班的高個子站在門口環顧着我們班的學生,然後她說,「那個燙了頭髮的,出來。」我頂着一頭蓬鬆的自然卷乖乖走出去,鄰班的同學看我一眼,「站在這裡。」她說。我便站在那裡,和幾個留着長指甲打耳洞的同學站在一起,我好奇的看看他們,他們也看看我。我其實在等着班主任來「救」我。班主任走過來,要上早自習了,她看見我了,滿臉狐疑,很快她便明白過來了。她去跟鄰班的同學解釋,「唉,她是個自來卷!你從小就這樣,沒有燙髮吧。」鄰班的同學說,「是嗎?抓錯人了?你進教室去吧。」我進了教室,我還聽見班主任的笑聲,「以後不要抓她了,她已經被抓好多次了。」後來班主任問我,「你為什麼不解釋呢?」我說,「前幾次我都解釋了,可是無論我怎麼說,他們都說我在狡辯。鄰班總是派來不同的同學檢查,每一次都會被抓住,結果都一樣。」後來,我再也沒有被抓過。

還記得那天回到家爸爸問我,「聽你媽說,你又被抓了?「以後不會了,」我說,「班主任已經解釋了。」爸爸沉默一會,說,「那還是很人性化的,我當年在小學每一次都被抓。」說完,他伸手抓了抓他滿頭的自然卷。

每一個學生都有屬於自己的個性,總有一天他們會在各自的領域綻放出生命力來。而當你回首你的人生道路,一定有一位老師,她就是這位領路人,她就是那個陪伴你一段時間,然後又默默送你遠去的人。

第五幕

向東走,已經是中山四路的盡頭,周恩來的銅像依然保持着頷首向前的姿態,一如周恩來本人的風采,眉宇間透着一份平靜的堅毅。塑像後青灰的牆壁寧靜肅穆。僅一牆之隔,裡面便是周公館,曾家岩50號。兒時的我輕輕走過,仿佛能聽到鋼筆落在文件上的沙沙聲響,又仿佛看到周恩來在周公館接見各國來賓,依舊是一副風姿卓然、從容不迫的氣度。

1938年冬,中共代表團遷移至重慶,周公館是周恩來以個人名義租賃的,為方便中共南方局開展工作。也是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王若飛等領導人在渝工作期間的主要居住點。

周恩來給我們更多的是一種感動:這位長袖善舞的外交家,在外交史上留下令人膜拜的風采。周恩來胸中有大局,眼中無小事。外交場上,每一個細節都把控自如,明明是與外國記者唇槍舌劍的時刻,他一個話語的轉圜,便能出其不意,又能完美收場,而且外交辭令經他口一說出,往往是很有溫度的。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哺育出的氣質,文質彬彬、厚道待人,更證明了中國是禮儀之邦。

毛澤東一直是鐵血丹心的偉人,而周恩來的存在,使得這對搭檔有了剛柔並濟的互補。他總是伴隨在毛澤東左右:在毛澤東來渝時,周恩來關懷他,保護他,食物在沒有警衛試吃的情況下,周恩來親自試吃。中國需要胸懷雄才的領袖,也需要這樣心揣大愛的溫潤心腸。毛澤東與周恩來的默契配合,使他們成為了那時中國可以呼風喚雨、可圈可點的一對政治搭檔。

如今在這青灰牆外,望着周恩來的銅像,體會到他的隱忍與不易,以及他所作出的犧牲,我不禁淚目。

第六幕

時間拉回到現在,這是2020年疫情剛剛趨於穩定的九月,中山四路的孩子們放學了。我從一群放學的孩子身邊穿過,坐在中山四路沿街的賣煎餅的店鋪里,我買了一個花生煎餅慢慢的咬着,店鋪內有一台電視正在播放着一部諜戰劇,一個小男孩路過,顯然被電視裡播放的內容吸引了,他慢下腳步,在店門口呆立了一會兒,然後就靠在店門口看起電視來。他戴了一副眼鏡,穿着格子襯衫,把一隻手搭在書包一側的背帶上。

這不就是我自己小的時候?!那個時候從人民小學放學出來,總是晚回家,有一次我媽着急得從家裡出來尋找,發現我正和一群小孩子一起趴在蛋糕店的櫥窗前看店員裱蛋糕。我媽看見我的反應我已經忘記了,但是我和夥伴們當時商量着過生日時一定要買一個這裡的蛋糕。

對於放學的孩子們來說,一路上有太多好玩的事了,千萬不要責備一個晚回家的孩子,那只是因為這個世界對於當時幼小的我們來說太博大了,回家的路總是充滿着探險與驚喜。

如今的中山四路已經成為重慶的網紅打卡旅遊地,遊人們在中山四路與牆上攀爬着的黃葛樹根拍照合影。《少年的你》也在中山四路取景拍攝。這為中山四路平添了一種新的氣息與故事。

尾聲

血雨腥風、驚心動魄在中山四路都被雨水洗去,它始終從容,始終以祥和示人。黃葛樹的根在牆上盤根錯節,提醒着人們,中山四路的歲歲年年。中山四路就像一條河流,在歷史的波詭雲譎中時而掀起巨浪,每遇礁石便激起一扇扇白色羽翼。河流之下暗涌深沉,漩渦與暗流親密的交融在一起,仿佛它們心心相印。而那個上學的小女孩,就是中山四路上的一朵小浪花,她蹦跳着走在這條平靜的大河上,那時她還不知道她的腳下是怎樣厚重的歷史。她就這樣慢慢的成長為一個大人。她站在中山四路的一頭望着另一頭的小女孩,她那麼希望能夠擁抱她,告訴她學會珍惜與勇敢。

成年之前,我總在逃離,逃離過去,逃離家鄉,渴望新的旅程 ,生活如快車外的風景,一幕幕飛速後退;成年之後,我踏出的每一步都是回家的路。中山四路知道我的過往,每次走過中山四路,都會被這裡的祥和賜予平靜的力量——我出生在這條街,仿佛還是那個上學的孩童,我兒時的歡笑與感傷中山四路都默默收下。

黃葛樹的舊葉新芽還在風中輕顫,它們佇立在中山四路的馬路兩旁,枝葉卻在空中相互觸碰與交談。中山四路是我黛瓦紅磚的故里,永恆的街。[1]

作者簡介

孫涵彬,90後,重慶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發表影評200餘篇,曾在《重慶日報》上發表散文,曾任《健康人報》封面編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