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展積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展積雲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一個科技名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1]過去的文化靠着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着它來推進,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2],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後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名詞解釋
中展積雲,由淡積雲繼續發展到雲頂開始顯示出小型的隆起和對流泡體的積雲。
中展積雲
小片積雲在早晨出現到午後逐漸變大。這是因為雲中的水蒸氣凝結而釋放出潛在的熱量,這會引起它們繼續上升,這種情況下的積雲稱作中展積雲。這種雲比積雲形狀更龐大,頂部出現上升雲瓣,其頂部的邊沿界限分明而清晰,雲底平整,一般不會下雨。
類屬
中展積雲屬於低雲族,或者直展雲族。底部在2000米以下的雲則屬於低雲。它的範圍很廣,包括標誌着好天氣的小型的絨毛般的積雲,還有層雲,層積雲以及可能上升到對流層頂部的巨大的積雨風暴雲。地表所形成的霧也屬於低層雲。
發展
當中展積雲生成時高度超過寬度,那就是所謂濃積雲。此類雲呈亮白色,具有塔形雲頂和明顯的輪廓。而側邊被大風吹成棕色,雲底呈灰色,具有不整齊的邊緣,預示着要降雨。如果這類塔狀的濃積雲繼續擴大,那麼將會變成積雨雲。
相關雲種
雲的分類
雲是大氣中水汽凝結(凝華)成為水滴、過冷水滴、冰晶或它們混合組成的可見懸浮集體。根據云層經常出現的高度對雲進行的分類。國際間將雲的種類區分為四族:高雲族、中雲族、低雲族和直展雲族。根據云高、外形和形成過程,將雲層分為十屬:捲雲(Ci),捲積雲(Cc),卷層雲(Cs),高積雲(Ac),高層雲(As),雨層雲(Ns),層積雲(Sc),層雲(St),積雲(Cu),積雨雲(Cb)。
低雲
包括積雲、積雨雲、層積雲、層雲、雨層雲、碎雨雲六類。低雲多由水滴組成,厚的或垂直發展旺盛的低雲則是由水滴、過冷水滴、冰晶混合組成。雲底高度通常在2500米以下,但又隨季節、天氣條件及不同緯度的地區而有變化。大部分低雲都可能會下雨,雨層雲常有連續性雨、雪;積雨雲多下雷陣雨,有時雨量很大。
直展雲
直展雲族的雲底是在低雲族的範圍內,可是雲頂可以延伸至中雲族甚至高雲族的範圍。它反映出上升氣流非常旺盛。包括積雲和積雨雲。
積雲
垂直向上發展的濃厚的雲塊,頂部成圓弧形或重疊的圓形突起,底部幾乎是水平的,雲體邊界很分明。
積雲如果和太陽在相反的位置上,雲的中部看去此隆起的邊緣明亮;相反地,如果在同一面的話,看去雲的中部黝黑但帶着鮮明的金黃色邊緣;如果光從旁邊照映着積雲,雲體明暗就特別明顯。
積雲不是連成一層一片的雲層, 而是分散的垂直向上發展的濃厚的雲塊。個體明顯,底部較平,頂部凸起,雲塊之間多不相連,是由空氣對流,水汽凝結而形成。頂部是圓弧形或重疊的圓形突起(所謂花椰菜形)。底部幾乎是水平的,雲體邊界很分明。其中小的叫淡積雲(Cuhum)。大的叫濃積雲(Cutong)。介於其間的叫中積雲(Cureed)。破碎了的積雲叫做碎積黑(Fc),這種雲各部分經常不斷地在變化着。
標準積雲在大陸上常發生在晴天,早晨開始出現,漸漸發展,到了黃昏就漸漸消散了。
積雲底常帶灰色,結構均勻,沒有什麼纖縷組織,從底到頂,都是一些團雲塊疊起來。即使發展很旺盛,也只有輕微的降水。
積雲發展到高積雲高度的時候,有時項上盛着一片像薄紗似的白雲,形狀很像豆莢,這叫幞狀雲(pileus)。幞的邊緣常帶有纖細的紋縷,或片狀結構,全部作弓形,蓋着積雲的幾個圓頂。這些圓頂可以穿過幞上。
濃積雲
濃積雲(Cu COll)臃腫或高聳的積雲,垂直發展很盛,雲頂成花椰菜形,也有些像雞冠花頂上的樣子。個體高大,輪廓清晰,底部平而暗,頂部圓弧狀重疊,似花椰菜,其厚度超過水平寬度。
淡積雲
淡積雲(Cu hum)扁平的積雲,垂直發展不盛,晴天常見。個體不大,輪廓清晰,底部平坦,頂部呈圓弧形凸起,狀如饅頭,其厚度小於水平寬度。
參考文獻
- ↑ 中國專門創製文字的民族:千人從遼東遷徙西北,雄霸三百年,搜狐,2022-08-13
- ↑ 見證殷商歷史 走進中國文字之源,搜狐,20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