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解放戰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解放戰爭 | |
---|---|
中國解放戰爭,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中國的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久經戰亂的中國人民渴望和平民主,重建家園。但以國民黨總裁、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違背人民意志,堅持獨裁、內戰、賣國方針,企圖在全國範圍內重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統治。
為達此目的,國民黨統治集團採取了與中國共產党進行和平談判,在談判的掩護下全力進行內戰準備的策略。一面邀請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到重慶商討建國大計;一面調兵遣將,控制戰略要點和主要交通線,準備發動全面內戰。美國政府對於蔣介石的戰爭政策,在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給予全面支持。
主要歷程
中國共產黨全面分析了抗日戰爭勝利後的國內外形勢,認為中國的前途存在着兩種可能的趨向:一種是國共兩黨通過談判實行合作以建設新中國,這是全國人民所強烈期望的,也是中國共產黨必須竭盡全力去爭取的;另一種是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對此,必須預籌對策,做好準備。根據這一分析,中共中央於1945年8月25日發表《對目前時局宣言》,指明抗日戰爭勝利後,「我全民族面前的重大任務是:鞏固國內團結,保證國內和平,實現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團結的基礎上,實現全國的統一,建設獨立自由與富強的新中國」。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共中央決定派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三人赴重慶,同國民党進行和平談判。8月26日,中共中央又向全黨發出《關於同國民党進行和平談判的通知》,進一步闡明了通過談判實現國內和平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指出:國民黨「在內外壓力下,可能在談判後,有條件地承認我黨地位,我黨亦有條件地承認國民黨的地位,造成兩黨合作(加上民主同盟等)和平發展的新階段」。
國共和平談判於8月29日~10月10日舉行,雙方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1946年1月10日,國共雙方又簽署並公布了《停止國內軍事衝突的協議》,並據此分別發布了停戰令。[1]
接着,由國共雙方代表和出面調停國共衝突的美國政府代表組成「三人小組」和「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監督停戰令的實施。由各黨派代表和社會賢達組成的政治協商會議也在1月10日召開,並於1月31日一致通過包括軍事問題、憲法草案問題、和平建國綱領、政府組織問題、國民大會問題等協議在內的《政治協商會議決議案》。上述一系列協議的達成,是中國共產黨堅持和平民主、反對內戰方針的結果,也是各民主黨派、社會賢達和廣大人民團結奮鬥的結果。中國共產黨決心為全面徹底實現這些協議而繼續努力。但對於國民黨集團的內戰陰謀也沒有放鬆警惕。隨着國民黨集團內戰部署的日益加劇,中國共產黨一方面在輿論上作了大量的揭露,動員廣大人民起來制止內戰;一方面領導解放區軍民加強了自衛作戰的各項準備。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抗日武裝力量在日軍後方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在華北及長江以北地區建立了晉綏(綏,即綏遠省,今內蒙古中部)、晉察冀(察,即察哈爾省,今分屬內蒙古、河北)、晉冀魯豫、山東、華中等鞏固的抗日根據地,在長江以南廣大地區及東北部分地區也建立了許多塊游擊根據地,部隊分布在十多個省區的廣闊戰場上。日本投降後,有些省區的部隊在國民黨準備發動內戰的情況下,面臨着被各個擊破的危險。根據這一形勢,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並決定加速實現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的戰略轉變。為此,調整了戰略布局,將原來堅持在長江以南和皖中、豫西地區的部隊,轉移到華中、華北老解放區,並從各老解放區抽調11萬人的部隊和2萬名幹部挺進東北,會同東北抗日聯軍開闢東北根據地。以編組能在戰略上實施機動作戰的野戰軍為中心,整編了各大解放區的部隊,至1946年6月,組成了晉綏、晉冀魯豫、晉察冀、山東、華中等野戰軍和東北民主聯軍(由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全軍共計編成27個縱隊和相當於縱隊的師以及6個野戰旅另14個炮兵團共61萬人的野戰軍。同時,除保留了原來的晉綏、晉察冀、山東等大軍區外,新成立了晉冀魯豫、中原、華中等軍區,使地方軍(含後方機關和學校)發展到66萬餘人。此外,解放區的民兵也發展到約220萬人。這種以野戰軍為骨幹的野戰軍、地方軍、民兵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為實現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的戰略轉變從組織上打下了基礎。
重慶談判前後,國民黨統治集團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藉口接受日偽軍投降,陸續調集80萬人以上的軍隊,在日偽軍接應下,以打通津浦(天津—浦口)、平漢(今北京—漢口)、同蒲(大同—風陵渡)、平綏(今北京—包頭)4條鐵路線為重點,向解放區發動進攻。[2]
停戰令下達後,國民黨軍一面蠶食、侵犯關內各解放區,一面以重兵進攻剛建立的東北解放區。面對複雜的政治形勢和嚴重的軍事形勢,各解放區部隊在繼續肅清拒絕投降的日偽軍的同時,依據中共中央規定的「有理有利有節」和「有來犯者,只要好打,我黨必定站在自衛立場上堅決徹底乾淨全部消滅之」的原則,對國民黨軍進行堅決的自衛還擊。晉冀魯豫軍區進行上黨戰役和邯鄲戰役,斃傷俘國民黨軍近6萬人,並爭取其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高樹勛率所部近萬人起義。東北民主聯軍進行四平保衛戰,激戰一個月,斃傷國民黨軍萬餘人。其他解放區的部隊也分別進行了平綏路戰役、津浦路阻擊戰,給了國民黨軍以有力的回擊。這些作戰行動,對遲滯國民黨軍的進攻、配合和平談判起了重要作用,並取得了以運動戰殲滅擁有現代化裝備的國民黨軍的初步經驗。
在調整部署、整編部隊和進行自衛反擊作戰的同時,各大軍區、各野戰軍還利用作戰間隙和短暫停戰的時間,進行了整訓和練兵。在軍事上着重訓練五大技術(射擊、投彈、刺殺、爆破、土工作業)和運動戰戰術,高級幹部着重學習毛澤東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軍事著作;在政治上着重解決如何認清國民黨統治集團的反動本質及加強組織紀律性、加強全局觀念問題。同時,還加強了部隊的政治工作、後勤工作建設。經過這一系列工作,有效地提高了部隊的軍政素質和作戰能力。
在此期間,解放區人民大力開展減租減息和生產運動。在中共中央1946年5月4日發布《關於土地問題的指示》後,又在減租減息、反霸鬥爭的基礎上逐步開展土地改革。廣大農民分得了土地,激發了政治熱情和生產積極性,從而使解放區日趨鞏固。
人民解放軍實施積極防禦,依託解放區在內線大量殲敵
國民黨統治集團在戰爭準備就緒後,公然撕毀停戰協定,調集重兵,於1946年6月26日向中原解放區發動大規模進攻,接着又將戰火擴大到其他解放區,發動了全面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部隊(此後陸續改稱人民解放軍)奮起自衛,解放戰爭全面展開。
戰爭之初,國民黨方面不論在軍事力量還是在經濟力量上,較之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解放軍都占有絕對優勢。
國民黨軍正規軍有陸軍86個整編師(或未整編的軍)、248個旅(或未整編的師)共約200萬人,特種兵、海空軍、後方機關和學校等約156萬人,非正規軍74萬人,總兵力430萬人。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為127萬人。雙方兵力對比為3.4∶1。
國民黨軍接收了100萬投降日軍的裝備,並獲得美國政府的大量軍事援助,包括100多艘艦艇、900多架飛機和大批槍支、火炮、彈藥、坦克、汽車。美國還提供海、空運輸力量,輸送50多萬國民黨軍到內戰前線。人民解放軍的裝備,主要是繳自日偽軍的步兵武器和少量迫擊炮、山炮,沒有外國軍事援助。
國民黨統治着730餘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和3.39億多人口,分別占全國土地面積的76%和全國人口的71%,並控制了全國所有的大城市、主要交通線和幾乎全部工業,包括相當規模的軍事工業。解放區的土地面積只有230萬平方千米,人口只有1.36億,經濟主要是農業和手工業,基本上沒有工業,軍工生產能力極為薄弱,只能自制步槍、手榴彈和少量機槍、迫擊炮以及槍彈、炸藥,遠遠不能滿足大規模作戰的需要。
國民黨統治集團憑藉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的優勢,採取全面進攻、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使用其全部正規陸軍的80%,即193個旅約160萬人的兵力,配以大量的地方部隊和航空兵、炮兵、坦克兵,按照先關內後關外的戰略步驟,企圖用3~6個月的時間,占領各解放區,消滅人民解放軍,摧垮共產黨。
中共中央分析了影響戰爭的各種因素,於7月20日向全黨全軍發出關於《以自衛戰爭粉碎蔣介石的進攻》的指示,指出:「蔣介石破壞停戰協定,破壞政協決議,在東北占我四平、長春等地後,現在又在華東、華北向我大舉進攻,將來亦有可能再向東北進攻。只有在自衛戰爭中徹底粉碎蔣介石的進攻之後,中國人民才能恢復和平。」「蔣介石雖有美國援助,但是人心不順,士氣不高,經濟困難。我們雖無外國援助,但是人心歸向,士氣高漲,經濟亦有辦法。因此我們是能夠戰勝蔣介石的。全黨對此應當有充分的信心。」中共中央在總結了戰爭初期的作戰經驗後,還為人民解放軍規定了以殲滅國民黨軍有生力量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為主的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以及「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等作戰原則,並明確提出「必須作持久打算」,「必須十分節約地使用我們的人力、物力資源」,「一切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軍民兼顧」等指導思想。
人民解放軍遵照中共中央規定的戰略方針和作戰原則,展開於各個戰場,還擊國民黨軍的進攻。戰爭的頭8個月,即1946年7月~1947年2月,依託解放區的有利條件,在戰略上實行內線、持久的防禦戰,主動放棄一些城市和地方,創造戰機,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形式,集中兵力;在戰役戰鬥上實行外線、速決的進攻戰,逐步擴大戰役規模,分批殲敵,以求逐步改變敵強我弱的狀況,為而後轉入戰略反攻和戰略進攻創造條件。運用這一戰法,進行較大的戰役戰鬥共160餘次,殲滅國民黨軍71萬餘人。主要的作戰有:中原軍區部隊的突圍和開創鄂豫陝、鄂西北游擊根據地;華中、山東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1947年1月由華中、山東兩野戰軍合併組成)的蘇中、朝陽集、宿北、魯南、萊蕪等戰役;晉冀魯豫野戰軍的出擊隴海路、定陶、同蒲路南段等戰役;晉察冀和晉綏軍區部隊的晉北戰役、大同集寧戰役和張家口保衛戰;東北民主聯軍的新開嶺戰役和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作戰等。與此同時,人民解放軍還在國民黨軍侵占的地區廣泛開展游擊戰,牽制並殲滅部分國民黨軍,保衛人民的生命財產。
國民黨軍由於大量有生力量被殲滅,加之占領地區擴大,所需守備兵力相應增多,其兵力不足的弱點進一步暴露,因而從1947年3月起,被迫放棄全面進攻,改取重點進攻的方針。集中94個旅約70萬人的兵力,分別進攻陝北和山東兩解放區,在其他戰場上改取守勢,企圖首先占領陝北和山東兩解放區,尤其是一舉消滅設在延安的中共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然後再轉用兵力於其他戰場。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以陝北和山東兩解放區的部隊繼續實行防禦作戰,誘敵深入,力求牽制和逐批殲滅敵軍主力;以東北、晉察冀、晉冀魯豫等解放區的部隊視機轉入戰略性反攻,收復失地,殲滅敵軍。同時,將中共中央機關、人民解放軍總部撤離延安,在中共中央主席兼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兼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任弼時率領下繼續留在陝北,指揮全國各地區的作戰;以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兼中央軍委副主席劉少奇、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兼中央軍委副主席和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等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到晉察冀解放區,進行中央委託的工作。另以中央軍委副總參謀長葉劍英、中央軍委秘書長楊尚昆等組成中央後方委員會,到晉西北地區,統籌後方工作。
依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人民解放軍各部隊繼續積極求殲當面敵軍。陝甘寧解放區部隊在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彭德懷和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習仲勛的指揮下,以不足3萬人的兵力,在糧食、彈藥缺乏的條件下,於3月下旬~5月上旬連續取得青化砭、羊馬河、蟠龍3次戰役的勝利,初步穩定了陝北戰局。華東野戰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指揮下,於5月中旬在山東省中部孟良崮地區一舉殲滅國民黨軍精銳整編第74師,打亂了國民黨軍對山東解放區的進攻計劃。東北民主聯軍在總司令兼政治委員林彪指揮下,晉冀魯豫野戰軍在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指揮下,晉察冀軍區部隊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指揮下,分別舉行了東北夏季攻勢、豫北攻勢、晉南攻勢及正太戰役等,收復和解放了大片土地和一些城鎮,有力地支援了陝北、山東兩解放區的作戰,並為而後轉入戰略進攻創造了條件。
至1947年6月,在一年的作戰中,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112萬人,斃俘其旅(將)級以上高級軍官202名,給予國民黨統治集團以沉重打擊,並不斷壯大了自己,逐步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轉入戰略進攻,將主要戰場推向國民黨統治區
當戰爭進入第二個年度時,全國軍事形勢發生了有利於人民解放軍而不利於國民黨軍的重大變化。國民黨軍的總兵力已下降到373萬人。正規軍雖仍保持248個旅的番號,但其中有近半數是被殲後重建或是受殲滅性打擊後重新整補起來的,總人數已由200萬下降到150萬。用於進攻解放區的兵力雖由戰爭初期的193個旅增加到227個旅,占旅總數的92%,但其中能作戰略機動的兵力只有40個旅左右,長江以南的大後方及新疆等地兵力尤其薄弱,只有21個旅。由於整師、整旅被殲,大批高級將領被俘,國民黨軍士氣低落,失敗主義和厭戰情緒增長。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已由127萬人發展到195萬人,其中野戰軍有100萬人,同國民黨軍的兵力對比已由1∶3.4縮小為1∶1.9。尤其重要的是,人民解放軍以繳獲的武器裝備自己,建立了兩個以炮兵為主的特種兵縱隊和若干個炮兵旅、團,以及相當規模的工兵部隊,加強了突擊力量。
國民黨統治集團隨着其軍事形勢的日益惡化,在經濟上、政治上也陷入了困境。其統治區捐稅繁重,物價飛漲,經濟破產,百業凋零。各階層人民紛紛起來反抗暴政,以「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為口號的人民革命運動遍及全國60多個大中城市,形成了反對國民黨的第二條戰線。國民黨已深陷於解放區軍民自衛反擊和統治區人民鬥爭這兩條戰線的夾擊之中。這時,解放區軍民也面臨着許多困難,其中最主要的是解放區大部地區遭受戰火蹂躪,人力、物力資源遭到嚴重破壞。
中共中央依據對戰局的全面分析,決定戰爭第二年人民解放軍的任務是:抓住國民黨軍主力深陷解放區腹地的時機,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在外線大量殲敵,徹底粉碎國民黨將戰爭引向解放區,進一步破壞和消耗解放區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戰略方針」;以一部分部隊在廣大地方武裝配合下「繼續在內線作戰,殲滅內線敵人,收復失地」。中共中央還強調指出:人民解放軍主力進入國民黨區域作戰,「爭取勝利的關鍵:第一是在善於捕捉戰機,勇敢堅決,多打勝仗;第二是在堅決執行爭取群眾的政策,使廣大群眾獲得利益,站在我軍方面」。
1947年下半年,在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下,人民解放軍以挺進中原、開創新的中原解放區為重點,逐步轉入戰略進攻。6月30日,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率所部主力4個縱隊,從山東省陽穀以東張秋鎮至菏澤以北臨濮集間南渡黃河,發起魯西南戰役,經過近一個月作戰,殲滅國民黨軍9個半旅6萬餘人,揭開了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的帷幕。8月上旬乘勝南下,跨越隴海路(今蘭州—連雲港),橫穿黃泛區,渡涉沙、潁、汝、淮諸河流,挫敗了國民黨軍的重兵追堵,勝利進抵大別山區,並逐步在鄂豫皖邊界地區完成戰略展開。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司令員陳賡、政治委員謝富治率2個縱隊和1個軍組成的作戰集團,於8月下旬自晉南渡過黃河,進入豫西,逐步在豫陝鄂邊界地區完成戰略展開。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率2個縱隊於9月初自山東壽張以南渡過黃河,與該野戰軍先期進入魯西南地區的5個縱隊和晉冀魯豫野戰軍的1個縱隊組成華東野戰軍西線兵團(又稱外線兵團),在沙土集地區殲滅國民黨軍1個整編師後,於9月下旬挺進豫皖蘇邊界地區,逐步完成戰略展開。三路大軍成「品」字形陣勢,馳騁於廣闊的中原戰場,把戰線從黃河兩岸推進到長江之濱,對國民黨政府所在地南京至武漢的江南廣大地區構成嚴重威脅,迫使蔣介石先後從山東、陝北兩個重點戰場調出9個整編師共22個旅增援中原戰場,從而有力地策應了這兩個地區的人民解放軍最後挫敗國民黨軍的重點進攻。11月下旬,國民黨軍組建「國防部九江指揮部」,調集33個旅,由國防部長白崇禧指揮,圍攻大別山地區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人民解放軍三路大軍以保衛大別山根據地為中心,密切配合,互相策應,在長江、淮河、黃河、漢水之間廣大地區機動作戰,調動和吸引國民黨軍南部戰線兵力160多個旅中的90個旅於自己的周圍。至1948年春,粉碎了國民黨軍對大別山地區的圍攻,殲滅其大量有生力量,並開闢了江漢、桐柏兩塊新根據地,使擁有3000萬人口的中原解放區得以鞏固。
在創建中原解放區期間,由陝甘寧、晉綏兩解放區主力部隊組成的西北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東線兵團(又稱內線兵團)分別在南部戰線的東西兩翼——陝北和山東戰場,以積極行動牽制和尋殲當面敵軍。西北野戰軍進行了榆林、沙家店、黃龍、延清等戰役,華東野戰軍東線兵團進行了膠東保衛戰。這些作戰不但在戰略上配合了中原地區三路大軍的行動,而且收復了大片失地,最終結束了國民黨軍的重點進攻。在此期間,晉察冀野戰軍進行清風店、石家莊等戰役,攻占堅固設防的河北省重鎮石家莊,開創了人民解放軍以攻堅手段奪取重要城市的先例。東北民主聯軍發動秋季攻勢,將東北國民黨軍壓縮於中長鐵路(哈爾濱—滿洲里—綏芬河—大連)南段、北寧鐵路(今北京—瀋陽)北段的幾個孤立城市及其周圍;東北地區的80%成了解放區。華東野戰軍堅持華中敵後的部隊進行了鹽城、李堡等戰役戰鬥,改善了戰局,並使華中地區成為保障中原三路大軍作戰的一個有力翼側戰場。
人民解放軍三路大軍出擊外線,挺進中原,與內線各解放區部隊密切配合,構成了向國民黨軍實行全國規模戰略進攻的總形勢,迫使國民黨軍在戰略上轉為守勢,使戰爭達到一個轉折點。在這一新形勢下,1947年10月10日,人民解放軍總部發表宣言,提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12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陝北米脂縣楊家溝召開會議,毛澤東作《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提出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則」,進一步統一了全軍的作戰指導思想。
1948年上半年,人民解放軍繼續執行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的方針,開展新的強大攻勢。華東野戰軍西線兵團與中原野戰軍(1948年5月在成立中原軍區的同時,由南下的晉冀魯豫野戰軍改稱)協同作戰,進行了洛陽、宛西、宛東、豫東、襄樊等戰役,特別是豫東戰役,一舉攻克河南省省會開封,連同在睢杞地區的作戰,共殲國民黨軍9萬餘人,進一步鞏固了中原解放區。內線各部隊則展開以拔除國民黨軍孤懸在解放區內的重要據點為主的攻勢作戰,進行了周張、濰縣(今濰坊)、兗州、益林、漣水、宜川、西府隴東、臨汾、晉中、察南綏東、冀熱察等戰役和東北1947年冬季攻勢,攻克一批重要城鎮,並於1948年4月21日收復了革命聖地延安。國民黨軍被迫進一步向濟南、青島、太原、保定、天津、北平(今北京)、西安、錦州、瀋陽、長春、吉林等大中城市收縮兵力。中共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於3月由陝甘寧邊區東渡黃河,於4月進入晉察冀解放區的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
戰爭第二年,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152萬人,斃俘其旅(將)級以上軍官174名,收復和解放擁有3700萬人口的15.5萬平方千米土地和164座中小城市,為同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創造了條件。
進行戰略決戰,各個殲滅國民黨軍重兵集團
當戰爭進入第三個年度時,全國形勢的基本特點是:戰爭雙方除兵力和裝備對比國民黨軍還稍占優勢外,其他各方面都已大為有利於人民解放軍而不利於國民黨軍。
國民黨軍在兩年中被殲260多萬人,經補充後總兵力雖仍有365萬人,正規軍旅的番號增至285個,人數為198萬,但新組建的和被殲後重建的師、旅占大多數,士氣更加低落,戰鬥力嚴重下降。在285個旅中,直接用於同人民解放軍作戰的為249個旅約174萬人,這些部隊分別配置在東北、華北、華東、中原、西北五大戰場的少數戰略要點及其周圍,難於實行戰略性機動。廣大後方只配置了36個旅。隨着軍事形勢的惡化,國民黨民心失盡,內部矛盾加劇,通貨惡性膨脹,工商業紛紛倒閉,政治、經濟危機已十分嚴重。人民解放軍在兩年作戰中貫徹邊打邊建方針,總兵力已達280萬人,其中野戰軍149萬人,與國民黨軍對比為1∶1.3。人民解放軍炮兵已有35個團,裝備了山炮、野炮等重炮1100餘門。工兵也有了發展,並建立了少量坦克部隊。經過兩年戰爭鍛煉,部隊不但有了豐富的打大規模運動戰的經驗,而且積累了城市攻堅戰的經驗。經過1947年冬到1948年春的新式整軍運動,全軍廣大指戰員的政治覺悟和軍事素質大為提高。中國共產黨還在國民黨統治的大後方,即長江以南的蘇南、皖南和浙、閩、粵、桂、黔、滇等省區內建立了5萬餘人的游擊武裝。解放區面積已擴展到235萬平方千米,並擁有縣以上城市579座,人口已達1.68億,分別占全國面積、城市、人口總數的24.5%、29%和35.3%。解放區支援戰爭的人力、物力有所增長。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的工作有了很大發展,廣大中間階層迅速覺醒,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的鬥爭愈益高漲。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根據日益有利的戰爭形勢和兩年戰爭的經驗,提出建設500萬人民解放軍,在從1946年7月算起的5年左右時間內殲滅國民黨正規軍500個旅(師),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任務;制定了戰爭第三年人民解放軍主力在長江以北和華北、東北打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求殲更多國民黨軍的基本計劃。根據會議精神,中央軍委確定了戰爭第三年的作戰計劃,準備殲滅國民黨軍115個旅(師),攻占一批大中城市。
1948年9月16日,已於8月會師於兗州、曲阜地區的華東野戰軍內、外線兵團採取攻濟打援部署,發起濟南戰役,激戰至24日攻克該城,全殲國民黨軍10萬餘人(內整編第96軍軍長吳化文率2萬餘人起義),奪取了孤懸在山東省境內有堅固設防的戰略要地,使華東和華北兩大解放區連成了一片。
東北民主聯軍1947年冬季攻勢後,國民黨軍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衛立煌所部55萬人被分割在長春、瀋陽、錦州及其附近地區,互相之間的陸路聯繫已全被切斷。到1948年秋,東北人民解放軍(1948年1月由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民主聯軍總部改為東北野戰軍和東北軍區領導機關)已發展到100餘萬人,其中野戰軍70萬人,地方軍(包括二線補充兵團)30餘萬人,總兵力超過東北國民黨軍將近一倍;東北解放區的面積和人口已分別占東北總面積和總人口的97%和86%,人力物力資源雄厚,已具備同國民黨軍進行決戰的條件。此時,蔣介石對是否將衛立煌集團撤向關內處於猶豫不決狀態。據此,中央軍委決定首先尋求同衛立煌集團決戰,封閉該集團在東北境內加以各個殲滅。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羅榮桓根據中央軍委的多次指示,於9月12日指揮東北人民解放軍發起遼瀋戰役,首先以主力出擊北寧鐵路錦州至唐山段,連克數城。接着圍攻錦州,全殲守軍約10萬人。長春守軍1個軍起義、1個軍投誠,該城宣告解放。隨後,當由瀋陽增援錦州的國民黨軍「西進兵團」進到黑山、大虎山以東地區時,東北野戰軍主力迅速自錦州北上,全殲該敵。11月2日乘勝解放瀋陽、營口,殲滅衛立煌集團餘部,結束了歷時52天的遼瀋戰役。東北全境隨即解放。
遼瀋戰役共殲滅國民黨軍47.2萬餘人。這個戰役連同在此之前其他戰場上人民解放軍的勝利,使國民黨軍在1948年7~10月的短短4個月內喪失100萬人。這樣,國民黨軍的總兵力,包括可能補充的30萬人在內已下降到290萬人;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則增加到300萬人以上。中國的軍事形勢,出現了人民解放軍在數量上也超過國民黨軍的新轉折。
濟南戰役後,中央軍委批准華東野戰軍提出的下一步在淮陰、淮安、海州地區作戰,組織淮海戰役,求殲國民黨軍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劉峙所部一部的建議。10月下旬,中原野戰軍解放鄭州、開封。國民黨軍統帥部判斷人民解放軍將在徐州地區發動攻勢,命令劉峙收縮兵力。11月上旬,中央軍委根據全國軍事形勢的變化和淮海前線指揮員的建議,決定擴大戰役規模,集中華東、中原兩野戰軍及地方部隊共60餘萬人,與劉峙集團60餘萬人(戰役中增加第12兵團等部,共達80萬人)進行決戰,求殲該集團主力於徐州地區。11月16日,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中共總前線委員會,鄧小平為書記,統籌淮海前線各項工作。
淮海戰役於11月6日發起。8日,國民黨軍第3「綏靖」區副司令官何基灃、張克俠率兩個軍在徐州東北賈汪、台兒莊起義。11日,華東野戰軍主力合圍由新安鎮向徐州收縮的國民黨軍第7兵團於碾莊圩地區,激戰至22日,全殲其5個軍10萬人。16日,中原野戰軍攻克徐州、蚌埠間的樞紐宿縣(今宿州),並將自確山東援的第12兵團阻止於蒙城地區。11月23日~12月15日,中原野戰軍在華東野戰軍一部配合下,合圍並殲滅第12兵團5個軍約10萬人於宿縣西南雙堆集地區。華東野戰軍主力在永城東北陳官莊地區包圍由徐州向西南方向突圍的國民黨軍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率領的3個兵團25萬人,殲滅了其中的第16兵團約4萬人。1948年12月16日~1949年1月5日,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進行戰場休整,對杜聿明集團開展政治攻勢。1月6日,華東野戰軍對被圍之敵發起總攻,至10日,全殲徐州「剿總」前進指揮部及第2、第13兵團。至此,歷時66天的淮海戰役勝利結束,共殲滅國民黨軍55.5萬餘人,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使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政治中心南京直接處在人民解放軍的威脅之下。
遼瀋戰役後,盤踞在唐山、天津、北平、張家口等地的國民黨軍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傅作義所部50餘萬人受到巨大威脅,已成「驚弓之鳥」,或撤或守,舉棋不定。為穩住傅作義集團,中央軍委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命令華北軍區(1948年5月,由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軍區合併組成)第1兵團緩攻太原;華東、中原兩野戰軍緩殲杜聿明集團等。最重要的是,命令東北野戰軍主力提前結束休整,隱蔽入關,儘早截斷傅作義集團向海上的逃路;命令華北軍區第3兵團及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包圍張家口,截斷平綏鐵路,阻止平津地區傅作義集團主力西撤。
1948年11月29日,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主力聯合發起平津戰役。至12月20日,在平張鐵路線上的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和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將傅作義集團第11兵團和第35軍包圍於張家口和新保安兩地,並殲滅了由懷來、南口西援的第104軍和第16軍主力;在北平周圍及天津、塘沽地區的東北野戰軍主力,完成了對塘沽、天津和北平的分割包圍,圓滿地實現了中央軍委關於抑留傅作義集團於平津張地區並實行「圍而不打」「隔而不圍」的戰略布局。從12月21日開始,逐批圍殲被分割包圍之敵。華北軍區第2兵團攻克新保安,殲滅第35軍;華北軍區第3兵團及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殲滅由張家口向北突圍的第11兵團部及7個師。1949年1月14~15日,東北野戰軍以5個縱隊攻克天津,殲守軍13萬餘人。在此期間,中共中央為加強東北、華北兩軍的統一指揮及統籌管理平、津、唐及其附近區域一切工作,決定以林彪、羅榮桓和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組成總前委,林彪為書記。
天津解放後,北平守軍已深陷重圍之中。經過談判,傅作義接受了人民解放軍的條件,命令所屬部隊25萬人開出城外,聽候改編。31日,人民解放軍進駐北平城,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52萬餘人,解放了除綏遠省西部、山西省太原和河南省新鄉、安陽等少數孤立據點以外的華北廣大地區。
另外,西北野戰軍於1948年8~11月先後進行了澄郃、荔北戰役和冬季攻勢,殲滅國民黨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所部6萬餘人。華北軍區第1兵團於10月5日發起太原戰役,肅清了太原外圍守軍,包圍了太原城,於12月上旬奉命轉入圍城休整。
1948年7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在同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中,共殲滅國民黨軍200多萬人。國民黨賴以發動內戰的主要精銳集團喪失殆盡,不論在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都已面臨絕境。
向全國進軍,追殲國民黨軍剩餘部隊
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後,國民黨軍只剩下204萬人,其中正規軍115萬人,分布在新疆到台灣的廣大地區和漫長戰線上,已無力在戰略上組成有效防線。人民解放軍已增加到400萬人,其中野戰軍218萬人,兵力占絕對優勢。
蔣介石為挽救敗局,經過與美國政府及國民黨內一些高級人士緊急磋商後,於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不再擔任總統,但仍以國民黨總裁身份牢牢控制黨政軍大權,在幕後指揮。部署軍隊於長江南岸,加強江防,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江南進,爭取時間,經營後方,擴充軍隊,準備捲土重來。蔣介石宣布下野後,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理總統,於22日發表聲明,要求與中國共產党進行和平談判。
對於蔣介石的陰謀,中共中央早有警惕。1949年元旦,毛澤東在為新華社撰寫的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中就已指出:「已經有了充分經驗的中國人民及其總參謀部中國共產黨,一定會像粉碎敵人的軍事進攻一樣,粉碎敵人的政治陰謀,把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進行到底。」「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向長江以南進軍,將要獲得比1948年更加偉大的勝利。」3月5~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決定人民解放軍在向長江以南和西北地區進軍過程中,將以三種方式解決剩餘的國民黨軍,即用戰鬥去解決敵人的天津方式;經過談判將國民黨軍和平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的北平方式;暫時予以保留,爭取其中立,待時機成熟再行改編的綏遠方式,並明確指出天津方式仍然是首先必須注意和必須準備的。
1949年春,中國人民解放軍按照中央軍委1948年11月和1949年1月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兩個決定進行整編,西北、中原、華東、東北4個野戰軍依次改編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彭德懷任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劉伯承任第二野戰軍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陳毅任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林彪任第四野戰軍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每個野戰軍轄2~4個兵團,每個兵團轄3~4個軍。全軍組成17個兵團(內1個鐵道兵團)共58個軍,其中華北軍區的3個兵團及鐵道兵團直屬中央軍委。
中國共產黨為爭取早日結束戰爭,決定在懲辦戰爭罪犯、廢除偽憲法、依據民主原則改編一切國民黨軍隊等八項條件的基礎上,同南京國民黨政府派出的代表團進行和平談判;同時要求人民解放軍做好向全國進軍的一切準備,以便在談判破裂時繼續使用戰鬥方式解放全中國。
1949年4月1日,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與南京國民黨政府代表團開始在北平進行談判,至15日,雙方協商擬就《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但截至20日,南京國民黨政府仍拒絕簽字,談判宣告破裂。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立即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要求人民解放軍奮勇前進,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和完整。按照這個命令,人民解放軍開始向全國進軍。
4月20日夜,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在總前委的統一指揮下,第二、第三野戰軍在東起江陰、西至湖口(九江東北)的千里戰線上強渡長江,擊潰沿江防禦的國民黨軍,於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了國民黨22年反動統治的滅亡。接着,各部隊展開猛烈追擊,在郎溪、廣德地區殲滅國民黨軍5個軍,並前出到浙贛鐵路(杭州—株洲)沿線,占領蘇南、浙東、閩北、贛東北廣大地區及杭州、南昌等地。5月14日,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在武漢至九江間橫渡長江,17日解放武漢三鎮。在此期間,國民黨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兼第19兵團司令官張軫率所部2萬人起義。5月27日,第三野戰軍主力攻占全國經濟中心上海。6月2日解放崇明島。渡江戰役,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43萬餘人。在戰役中,停泊長江的英國軍艦4艘公然炮擊北岸人民解放軍集結地域。人民解放軍予以猛烈還擊,擊傷其旗艦「紫石英」號。對此,人民解放軍總部發表聲明,嚴正斥責帝國主義的干涉行徑,並要求英、美、法等國在中國的一切武裝力量迅速撤走。
平津戰役後,華北地區尚有兩股較大的國民黨軍:一為固守太原的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所部10萬餘人;一為位于歸綏、包頭的綏遠省政府主席董其武所部約6萬人。太原守軍拒絕和平改編。中央軍委決定增調第19、第20兵團及第四野戰軍1個炮兵師到太原前線,會同圍困太原城的第18兵團(華北第1兵團改稱)奪取太原。4月20日,向太原發起總攻,至24日全殲守軍。綏遠的董其武,經華北人民政府與其談判和傅作義勸說,接受了中共中央提出的和平解決綏遠問題的主張,在做好部屬工作後於9月19日率部起義。至此,華北全境解放。
渡江戰役後,各野戰軍立即按照中央軍委的既定部署,分別向中南、西北、西南、東南地區進軍。
第四野戰軍主力於1949年4月由平津地區南下,進軍中南。5月兼華中軍區。6月,附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自武漢、南昌等地南進,至9月上旬解放鄂西、湘北、贛西北、贛南廣大地區。國民黨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潛、國民黨軍第1兵團司令官陳明仁在長沙率部起義。9月中旬,進軍部隊遵照中央軍委關於採取大迂迴大包圍方針的指示,分三路對國民黨華中軍政長官白崇禧部及華南軍政長官余漢謀部實行遠距離迂迴包圍,分別在湖南省衡陽、寶慶(今邵陽)地區和廣東省陽江、陽春地區殲滅該兩集團各一部共11萬人。接着,分東西兩路迂迴廣西,配合由湘南實施正面追擊的部隊,於12月中旬在容縣、博白和欽州地區全殲白崇禧集團。進軍中南的部隊在歷時半年的追擊作戰中,共殲滅國民黨軍40餘萬人。1950年3月5日~5月1日,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部指揮第40、第43軍,在長期堅持海南島鬥爭的瓊崖縱隊配合下,採取「積極偷渡、分批小渡與最後登陸相結合」的方針,解放海南島,殲滅國民黨軍3萬餘人。至此,中南大陸及沿海主要島嶼均獲解放。
第一野戰軍(轄第1、第2兵團及太原戰役後調歸的第18、第19兵團)於1949年5月,乘國民黨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部實行戰略撤退之機發起追擊,5月20日解放西安。7月中旬,在扶風、郿縣(今眉縣)地區殲滅國民黨軍4個軍。接着,以第18兵團監視秦嶺地區的胡宗南集團,野戰軍主力向甘肅、寧夏、青海進軍,首先解放蘭州、西寧,基本殲滅國民黨西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馬步芳所部。9月下旬,攻克張掖、酒泉,殲滅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馬鴻逵所部及馬步芳殘部。在此期間,原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馬鴻賓起義,寧夏解放;新疆警備總司令陶峙岳及新疆省政府主席包爾漢通電起義,新疆和平解放。10月中旬,第一野戰軍一部進軍新疆,在新疆民族軍配合下,於1950年3月進駐新疆全省。第一野戰軍在半年多進軍西北的作戰中,以長距離奔襲結合城市攻堅,以軍事攻勢結合政治瓦解,殲滅國民黨軍30餘萬人,解放了西北全境。
第二野戰軍主力附第四野戰軍一部,在位於秦嶺以北地區的第一野戰軍第18兵團等部策應下,於1949年11月1日開始由湘西、鄂西地區以大迂迴大包圍動作分路向貴州、川南、川東進軍,至11月底先後占領貴陽、重慶,殲滅國民黨軍川湘鄂邊區「綏署」司令官宋希濂等部,並前出到宜賓、瀘州。11月中旬,位於秦嶺山脈擔任向北防禦的胡宗南集團在其側後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倉皇向成都收縮。人民解放軍第18兵團和第7軍在西北軍區司令員賀龍率領下由陝入川,尾擊胡宗南集團。12月9日,國民黨雲南省政府主席盧漢、西康省(今分屬四川和西藏)政府主席劉文輝和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鄧錫侯、潘文華等接受第二野戰軍領導人的忠告,通電率部起義。第二野戰軍及第18兵團分路向成都急進,至20日完成了對麇集於成都地區的胡宗南集團和其他國民黨軍的合圍。國民黨軍第16、第15、第20、第7、第18兵團等紛紛宣布起義,其餘部隊迅速被殲。27日成都解放。第4兵團在進行滇南戰役後,於1950年2月20日進駐昆明。3月中旬,第二野戰軍一部殲滅西昌地區國民黨軍。至此,第二野戰軍歷時半年的向西南進軍勝利結束,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90餘萬人,解放了四川、貴州、雲南、西康等省,粉碎了國民黨軍殘餘依託西南地區待機反攻的企圖。
第三野戰軍解放上海後,以第10兵團於1949年7月上旬向福建進軍,至10月下旬解放了除金門、馬祖等島嶼以外的福建全省,殲滅國民黨軍約10萬人。在10月24日晚渡海進攻金門島的作戰中,第一梯隊3個多團雖然順利登島並殲滅守軍一部,但由於國民黨軍援兵迅速到達,航渡船隻被敵機炸沉,後續部隊無法續渡,登島部隊孤軍苦戰3天,大部犧牲,一部被俘。在第10兵團進軍福建的同時,第7兵團解放了浙江省東部和南部,並於1950年5月19日解放舟山群島。至此,解放戰爭的大規模作戰行動結束。
在人民解放軍向全國進軍期間,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解放戰爭歷時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全國人民的支援下,經過艱苦奮戰,共殲滅國民黨軍807萬餘人,其中俘虜458萬人,斃傷171萬餘人,爭取投誠63萬餘人,爭取起義和接受改編114萬餘人;俘虜、擊斃和投誠、起義的旅級和少將以上高級軍官1686名;解放了除西藏(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達成協議,西藏和平解放)及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和南海諸群島以外的全部國土,贏得了這場決定中國命運的戰爭的勝利。人民解放軍從戰爭初期的120餘萬人發展到530萬人。在戰爭中,人民解放軍指戰員負傷104萬人,犧牲26萬人,失蹤和被俘19萬人。
在解放戰爭中,毛澤東軍事思想得到很大豐富和發展。中國人民解放軍運用毛澤東軍事思想,實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特別是十大軍事原則,經歷了過渡階段和戰略防禦、戰略進攻、戰略決戰、戰略追擊等階段,取得了戰爭的勝利。解放戰爭的勝利,在中國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反動統治的歷史,標誌着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取得基本勝利。中國人民從此成為國家的主人,獲得民主、自由的權利和從事社會主義建設的條件。占全人類人口1/4的中國人民獲得解放,對國際局勢和世界人民革命鬥爭的發展具有偉大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