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簡稱西北研究院),於2016年6月24日在甘肅省蘭州市宣布成立。

發展歷史

2016年6月24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籌)   ,(以下簡稱西北研究院)在甘肅省蘭州市宣布成立。西北研究院實行院長負責制,整合了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蘭州油氣資源[1]研究中心、蘭州文獻情報中心以及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鹽湖研究所,形成了一院兩地五單元的科研格局。

建設目標

第一、服務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和西部大開發戰略,以西北乾旱高寒的特殊生態、環境、資源為主攻方向,為西北地區生態環境修復、資源勘探利用、重大工程建設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決策和實施提供科學依據;

第二、瞄準國際地球科學發展前沿,在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冰凍圈—岩石圈相互作用與全球變化、區域氣候與環境演變、生態系統退化機制與重建、水土和礦產等重要自然資源的形成與利用等領域建立國際先進水平的理論體系,並取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科技成果;

第三、在「一三五」規劃、「十三五」規劃和「率先行動」計劃的形成和實施中,緊密結合國家西北地區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充分發揮科技優勢,研發西部地區生態環境資源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關鍵技術和優化模式,通過大範圍推廣以獲得巨大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

第四、凝聚一批長期紮根西北的學科帶頭人和創新團隊,促進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科學及相關學科的發展,完善西北生態環境資源領域的研究、示範和推廣應用的平台;

第五、通過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的建設,積極參與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和四類機構分類改革,為進入特色研究所(群)奠定基礎,為適時聯合相關研究單元共同申報建設「西北環境與工程國家實驗室」創造條件。

文化傳統

院徽

院徽從logo整體造型來看,其中1955年為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建站日期,也是文獻情報中心(原中國科學院蘭州圖書館)成立時間,即1955年為西北研究院各單元往上追溯的最早建立日期,表明了西北研究院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年份下方以書的造型為背景,既代表着文獻情報中心,又代表着那些紮根西部、不畏艱險、樂於奉獻、追求卓越的知識分子[2]和廣大的科研工作者。內圈共有5種顏色代表西北研究院由5個單元組建而成。上方藍色區域代表高原大氣;中間的白色區域代表冰川凍土;下方綠色區域代表着寒區旱區生態與農業,條紋狀取自鹽湖造型,黃色的區域代表沙漠,褐色的部分代表油氣地質。

設計中不同的顏色基本涵蓋了我院的研究方向,如冰川、凍土、沙漠、高原生態、鹽湖、油氣地質、高原大氣和資源環境信息等。從深層寓意看,下方黃色區域中的5個小區域代表鹽湖,也代表西北研究院5個單元,條紋狀既像鐵路又像階梯,「鐵路」寓意着我院在青藏鐵路和包蘭鐵路建設中所取得的突出成就,獲得2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階梯」既寓意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代表文獻情報中心,同時也寓意着西北研究院整合後在新的起點上,圍繞服務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和西部大開發戰略,進一步攻堅克難、團結協作、繼往開來、勇攀高峰,向着更高、更遠、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

研究室

凍土與寒區工程研究室

冰凍圈與全球變化研究室

沙漠與沙漠化研究室

高原大氣物理研究室

寒旱區水土資源研究室

生態與農業研究室

遙感與地理信息科學研究室

油氣資源研究中心

文獻情報中心

所獲榮譽

2021年5月21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幫扶辦被甘肅省人民政府表彰為「全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2022年4月,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北京冬奧會雪務保障技術團隊榮獲第26屆「甘肅青年五四獎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