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簡稱中科院寒旱所;英文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CAREERI,CAS),是按照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的戰略布局要求,由原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原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和原中國科學院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根據學科定位,機構調整,研究領域交叉融合等原則整合而成。

截至2013年底,寒旱所共有在職職工645人,共有在讀研究生[1] 439人,其中,博士生252人、碩士生187人,在站博士後72人。2014年3月,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已形成七大研究室、三大研究系統的龐大科研及支撐體系,突出了冰川、沙漠、高寒區資源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特色。。

2016年6月24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籌),在蘭州宣布成立。西北研究院實行院長負責制,整合了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蘭州油氣資源研究中心、蘭州文獻情報中心以及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鹽湖研究所。會議宣布了領導班子成員,中科院蘭州分院院長王濤兼任西北研究院院長,蘭州分院分黨組書記謝銘兼任西北研究院黨委書記,賴遠明院士任西北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13年底,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共有在職職工645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科研人員[2]347人,科技支撐人員160人,正高級技術人員93人,副高級技術人員146人,進創新崗位人員473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7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34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4人,國家「西部之光人才計劃」入選者81人。

科研部門

2014年3月,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已形成七大研究室、三大研究系統的龐大科研及支撐體系,突出了冰川、沙漠、高寒區資源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特色。七大研究室分別是:冰凍圈與全球變化研究室,沙漠與沙漠化研究室,高原大氣物理研究室,凍土與寒區工程研究室,寒旱區水土資源研究室,生態與農業研究室,遙感與地理信息研究室。

三大研究系統分別是以實驗分析研究為主的實驗分析系統,以野外觀測試驗研究為主的試驗觀測系統,以信息共享和網絡應用、圖書編輯服務為主的信息平台系統。為使科研與支撐體系融合成為有機整體,實驗室和野外台站均歸入到相應研究室。。

國家重點實驗室: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寒旱區陸面過程與氣候變化重點實驗室、內陸河流域生態水文實驗室、沙漠與沙漠化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寒旱所遙感與地理信息科學研究室、內陸河流域生態水文實驗室。

甘肅省省級重點實驗室:甘肅省極端環境微生物資源與工程重點實驗室、內陸河流域生態水文實驗室、寒旱所遙感與地理信息科學研究室、甘肅省黑河生態水文與流域科學重點實驗室。

設備資源

設施設備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的儀器設備分被應用於研究所環境演變監測平台、環境演變分析平台、工程方法研發平台、逆境生態研究平台、計算模擬平台五大平台。有以下在用大型儀器設備。此外設有便攜設備調度中心。

環境演變監測平台:三維地貌激光掃描系統、多相流力學實驗測量系統

環境演變分析平台:離子色譜儀系統、離子色譜儀ICS-3000型、氣體同位素比質譜儀MAT-253、氣體同位素比質譜儀MAT-252、離子阱氣質聯用儀、X射線熒光光譜儀、釋光全自動測量儀、室內風沙環境風洞、氣體穩定同位素質譜儀

工程方法研發平台:多通道探地雷達、地質雷達、AGI多道分布式密度電法儀器、振動三軸材料試驗機、振動三軸試驗機

逆境生態研究平台:實時熒光定量PCR儀

計算模擬平台:超級計算

館藏資源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圖書館於2000年由原中科院冰川所、沙漠所、大氣所圖書館合併組建而成,該館是一個小型、專業化圖書館,以地學為主,邊緣學科為輔,突出書刊的學術性、理論性,力求書刊的系統性與完整性,寒旱所圖書館館藏書刊具有鮮明的冰川、凍土、沙漠和大氣、水文專業特色。截至2006年11月,有中西文現刊182種、中英文報紙16種:館藏中西文過刊3萬餘冊,最早可回溯至1929年,中文圖書23000餘冊,英、俄、日文圖書22000餘冊;各類地圖十萬餘幅,航空照片近十萬張,水文氣象資料近萬冊。

合作交流

2016年3月,中科院寒旱區陸面過程與氣候變化重點實驗室(簡稱陸-氣實驗室)與荷蘭屯特大學地理信息科學與地球觀測學院(簡稱 ITC)、瑞士GAMMA Remote Sensing Research機構和歐洲航空航天局(簡稱歐空局)在瑪曲地區共同開展了微波輻射科學研究試驗。

2016年1月17日,塔里木大學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主任楊保存一行四人到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交流訪問。

科研成就

截至2014年底,寒旱所共有在研項目947項,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7項,主持科技部科技支撐計劃項目6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62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8項,承擔國際合作項目4項,承擔院重點部署項目5項、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8項,B類2項。新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

研究所一面促進科學研究的同時,一面也對學科進行綜合集成,促進重大成果的產出。50餘年來,已承擔國家「973」、「863」、國家攻關、重點基金及國家地方的其他科研項目3000餘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科技進步和技術發明二等獎18項、省部級特等獎4項,一等獎38項、二等獎90餘項。

2021年11月,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該單位現已併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參與完成的「青藏高海拔多年凍土高速公路建養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項科技成果獲得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