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民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民俗

中國民俗,即當今中國的民間風俗,是由中國人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民俗涉及範圍十分廣泛,包含歲時節日、人生儀禮[1]、民間傳說、生肖文化、姓氏文化等眾多方面的內容[2]。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同一類民俗在不同的民族中具有的不同特點。實際上,在沒有產生現代民族之前,各氏族、部落就有的特有習俗了。總體而言,民俗受到本民族經濟生活、社會結構、民族心理、信仰、藝術、語言等文化傳統的多方面制約,也受到其他民族的影響[3]。民俗可以顯出人性,反映歷史事件、神話傳說、愛情故事等[4]。 歲時節日 節日原本是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的祭祀日或慶祝日。漢族傳統節日可分為農業耕作、宗教祭祀、人倫孝悌、驅瘟避邪四大類[5],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上巳節、端午節、七夕、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臘八節和除夕等等。主要習俗有春節拜年、貼春聯,元宵節賞花燈、吃湯圓,清明節掃墓,端午節划龍舟、吃粽子,中秋節賞月、吃月餅,從冬至開始數九,臘八節喝臘八粥,除夕吃年夜飯等,不同地區略有不同[6]。此外還有過年前辦年貨、逛年宵市場,隆重的節日慶典中掛大紅燈籠、舞龍、舞獅的習俗。客家地區有在天穿日吃「煎堆」的習俗,為感念女媧補天,救助人類[7]。 中國少數民族民俗也很有特色。傣族在潑水節用純淨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新的一年重新出發。藏族慶祝藏曆新年會喝青稞酒,去附近的寺廟。那裡的僧侶會舉行傳統的儀式來驅逐邪惡。在雪頓節期間有規模盛大的曬佛儀式和隆重熱烈的藏戲演出。中國穆斯林在宰牲節會屠宰牲口(牛、羊、駱駝),肉品除了留給自己,也要分給窮人(不可以出售),以此確保所有的穆斯林都要有一份肉食。開齋節是穆斯林慶祝齋月結束的節日,穆斯林在這一天都穿節日衣服,去清真寺做禮拜,還會拜訪親友,互相擁抱問候。雲南少數民族慶祝火把節時會綁一個高15米左右的大火把,火把頂部會掛上很多櫻桃等果實。天黑之後點燃火把,村民紛紛聚集到火把邊上聊家常。

生肖文化

生肖文化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生肖本是用於紀年的一套符號,是中國傳統曆法的一部分。用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這12種動物對應十二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作為該年的屬相。人在哪一年出生,就是什麼屬相,每過12年就會遇到相同的屬相年,稱為本命年[9]。人逢本命年會對紅顏色特別鍾愛,扎紅腰帶、穿紅色內衣、戴紅繩、墊紅色鞋墊,此外還有拜祭「本命神」的風俗,認為這樣能趨吉避凶,消災免禍[10]。

姓氏文化

中國人的姓產生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最初「姓」與「氏」有着不同的意義。在母族社會中,「姓」是指女人生的子女。到父系社會,姓轉為隨父親。同姓子孫會以生地、居住地、封國、封地、官職等為自己取一個稱號作為標誌,這就是「氏」。因此,姓用以區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說,氏用以區別貴賤。西漢以後,姓和氏逐漸不再區分。[11]中國人的姓有一個字的,也有多字的。一個字的是單姓,多字的是複姓。中國人的姓名都是姓在前,名在後。名有一個字的,也多字的。同一家族中的人,名字要按輩排列,同輩人的名字里,往往要有一個相同的字。古人除了姓、名以外,還有字和號。有的在給小孩取正式的名字前還會取乳名作臨時之用。 中國傳統命名文化中的命名禮儀,本是一件十分鄭重而講究的事,但隨着社會發展,一些傳統禮儀日漸式微。關於命名權,最初應該是由母親為孩子命名的,到春秋戰國時期已確定的主要由父親為子女命名的規則,此後「父為子女名」的習俗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占着主導地位。而如今新生兒出世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甚至外祖父外祖母、姑姑舅舅紛紛參與,集思廣益,獻計獻策而集體為之取名,還有請「命理專家」命名、向電腦諮詢等多種方式。[

人生禮儀

出生

中國漢族一般在嬰兒出生之後第三天舉行「洗兒禮」儀式。產婦在分娩後要「坐月子」。嬰兒滿月的時候舉行「入群」儀式,邀請親友參加滿月宴。還有拜乾娘認義父、收義子認乾女兒的風俗,吳俗稱為過房,越俗稱為寄拜。「周歲」時舉行檢驗小孩子天賦和卜側未來的前途的「抓周」儀式。此後還有一年一次的生日慶賀和重要年齡的祝壽儀式。[14]

結婚

中國把婚姻看作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中國的傳統婚姻普遍的形態是「一夫一妻」制。婚禮習俗源於西周的三書六禮,其中「三書」指聘書、禮書和迎書,「六禮」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迎親。現代的婚禮已經簡化很多。新婚夫婦婚後回門,即回到女方娘家省親的習俗也因條件便利變得日常。[15] 婚俗在少數民族中有不同的風情和慣例,例如東北滿族的下茶、插車、坐帳;蒙古族的奶茶會,騎馬迎娶時的男女雙方答辯,女方老人的祝福賜裝;朝鮮族的迎娶,男方到女方家 「接大桌」等等。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搶婚」、「偷親」儀式,攔路開路、對歌跳舞;以及 「不落夫家」、「從妻居」、「試婚」等多種多樣的習俗,也部各具民族特色。[3]

死亡

喪禮哀死亡,但在以往幾千年的歷史中,絕大部分人都不認為死是生命的終結,而是從陽世到陰世的轉換[16]。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為死者安排好陰間的生活。漢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很重視選擇墓地及葬日。喪禮分殮、殯、葬三個階段進行,殮是給逝者穿衣下棺,小殮就是給逝者穿壽衣,大殮就是把屍體裝入棺材;殯是指入棺後停柩於殯宮,少則三日、多則三十日,親朋好友送花圈、花圈上寫輓聯,送葬時演奏哀樂[17]。古有以人殉葬的習俗,後逐漸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則以紙紮人像伴葬。[18] 一般來說,家裡老人壽終,兒女必須奔喪,否則就會被視為不孝。此外還要戴孝,現代一般在手臂上戴一個黑箍,一般戴到三七或五七,也可以戴到百日和周年,父死戴左邊胳膊上,母死戴右邊胳膊上[19]。子女服孝期間忌穿色彩鮮艷衣服,濃妝艷抹,飲酒作樂;不走親戚,不訪友,不集會,不拜年,尤其不能到病人家去,以免給他人帶來不幸[20]。先輩去世的日子稱為忌日。按照傳統習俗,每年這一天禁忌宴會、飲酒及各種娛樂活動,可以給去世者掃墓、上墳、燒紙等。 為了紀念祖先,宗族還會修建祠堂,供奉歷代祖先的牌位,一般在除、清、盂、九四節及先人的忌日定期舉行掃墓與祭拜等宗教儀式[21]。珠三角一帶,冬祭時有分豬肉儀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