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醫史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醫史博物館位於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南小街中國中醫科學院內,於1982年建成開放,隸屬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中國醫史博物館在普及大眾知識、總結醫療經驗、哺育科技人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館內除了展出著名的醫學圖書、御製稿本、書畫拓片、陶瓷玉器[1]等藏品3000多件外,還系統、全面展現了中國醫藥學起源、形成、發展的歷程與輝煌的成就。

歷史沿革

中國有醫史研究專門機構從1951年始創,即設於中央衛生研究院的中國醫藥研究所醫史研究室。1955年中國中醫研究院成立,該研究室併入而成為中國中醫研究院醫史研究室。研究室在中國醫史學家李濤、陳邦賢教授的主持下,在編寫高等醫學院校醫史教材、舉辦醫史 師資訓練班,培養醫史專門人才,進行名醫遺蹟調查和開展醫史科研、交流學術經驗等方面做了許多創業性的工作,為中國醫學史之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1982年,鑑於該研究室所做的成績及醫史研究發展的需要,該室升格建為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由李徑緯先生任所長。組建了四個研究室,即通史研究室,少數民族醫史與東西方比較史研究室、基礎文獻研究室與臨床文獻研究室。同時成立了中國醫史博物館等。中華醫學會醫史學會與《中華醫史雜誌》也掛靠該所,在衛生部等有關部門的重視下,先後舉辦了兩屆全國醫史科研教學骨幹進修班。

從1978年開始至今,全國所有高等中醫藥院校及30多所西醫高等院校建立了醫史教研室(組)。同時,有八個省市中醫藥研究院建立了醫史(文獻)研究所(室)。北京醫科大學在充實了我國最早的醫史教研室同時,還創建了第一所醫史研究中心。全國相繼有20多位醫學史正、副研究員及正、副教授,培養醫學史碩士、博士研究生[2]近百名。近年來還接受國外博士研究生進修和招收培養國外博士研究生,使醫史科研 力量和專業隊伍素質得到提高。我國的醫史專業人員和兼職醫史科研人員從五十年代的50餘位,增加到九十年代約500位,形成了具有相當力量的醫史專業隊伍。

除專門的醫史研究所(室)外,北京醫科大學、上海醫科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等的醫史教研室,在完成醫史教學的同時,在世界醫學史、東西方比較醫史,中國醫學史,醫史理論研究以及人才培養等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該館被譽為世界上藏品最豐富、時間跨度最大的醫史博物館,創建於一九八二年。二十年來,該館先後接待過包括英國着名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博士,日本着名漢醫學、醫史學家藪內清,美國着名科學史學家席文教授等在內的數十萬參觀者。

在新館開館之際,該館接受了中國清末着名醫學家丁福保的後人丁大海的捐贈。丁福保是第一個將X光設備引進中國的人。丁大海把先人當年從日本搶救回國的中醫古籍、文稿書畫等八十七件文物捐贈給中國醫史博物館。

國家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中醫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的代表以及來自日本、德國、新加坡和港、台地區的中醫界人近三百人出席了新館開館典禮

展出內容

中國醫史博物館展出有豐富的祖國醫藥文物珍品:着名的醫學圖書、御製稿本、書畫拓片、陶瓷玉器等藏品3000多件。展覽系統、全面的展現了中國醫藥學起源、形成、發展的歷程與輝煌的成就。從新石器時期到近代中國醫學的文物精品。新石器時代的骨針、骨錐、骨簇、骨笄等骨制醫療器具古樸精巧,商周青銅匜厚重滄桑,清代的孫思邈坐虎針龍木雕更是莊嚴威猛。此外,明代的王肯堂畫像、民國時期的《灸背圖》、當代國畫大家蔣兆和繪製的系列名醫像向我們展現了千年國醫的輝煌。御製醫書稿本、拓片以及善本醫學圖書、名醫書稿墨跡等更是具有深遠的學術研究價值。

超過三千件珍貴藏品中國醫史博物館新館開館

凝聚着中國中醫研究院幾代醫史工作者心血的中國醫史博物館,收藏了從新石器時期到近代中國醫學的文物精品。其中既有石針、石斧和石鐮等上古時代的醫療器具,更有御製醫書稿本、拓片以及善本醫學圖書、陶瓷、青銅和玉制的中醫外科用品。而占有相當數量的古代寫實名醫畫像、名醫書稿墨跡更是具有學術研究價值的藏品。

館藏文物

最早的針灸銅人出現在宋代。由於宋以前醫家對人體經絡腧穴的部位與名稱的認識不盡相同,為釐清針灸理論,核准經絡腧穴,宋仁宗趙禎命尚藥奉御王惟一等,統一和厘定人體經絡 與腧穴。宋天聖四年(1026年),王惟一着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明確按人體14條經脈歸經排穴的理論與方法,確定出人體穴名354個,總穴數637個,朝廷隨之作為國家標準頒行全國,並刻石於相國寺仁濟殿保存。天聖五年,王惟一設計鑄造針灸銅人兩具用於教學和研究,這兩具銅人身高與真人相仿,內置臟腑,可拆裝,體表鑄有經絡腧穴和穴名。遺憾的是這兩具銅人一具流失海外,另一具下落不明。

醫史博物館收藏展出的針灸銅人,是清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為嘉獎編纂《醫宗金鑒》有功之臣,特別製造的若干針灸小銅人之一。據知,這具銅人可能已是孤品。此銅人為中國女性造像,身高46厘米,體表刻有經絡腧穴但未書穴名。這具銅人是清廷重視發展中醫事業的真實物證,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最早的醫用工具—屬和陶瓷,中空為物中楚王府做「奉祠正—砭石展廳里陳列着人類早期的醫用工具—驅陳邦賢發起創辦中博中半球狀焚香灶,香灶憑—砭石。大約在5萬年前的 舊石器晚期,真正具有科學造針灸銅人兩具用於物華」,唐王冰註:「砭石,謂價值的人類醫藥衛生工具逐步被製造出來時代等歷史時期,中館收藏展出的針灸銅人,這就是砭石、骨針、骨錐和骨鏃等代表性工具。骨針教學和研究,這兩具銅人物華。李時珍1518年生於骨錐和角錐雖可醫用也可它用,但砭,醫生們紛紛效仿,多物博秀才,但三試舉人均石專用於醫。《說文解字》:「砭,以石,以為玩好。」唐詩宋詞中中華香味;將令人不快刺病也」,《山海經》:「高山之石動了中國醫學者的民中博真實遺物,主要有香爐、多針石」,郭璞註:「可以為砭針」;《種,新增藥物374種物為中國女性造像,身高46黃帝內經》:「……東方之域,其病多癰切關係。我們知道,世華中的2000餘件醫史文物瘍,其治宜砭石」,唐王冰註:「砭石,問世後的400餘年來,中物巒疊嶂的仙山,底部則謂以石為針也。」

相傳,古時神醫扁鵲副,貴人、公主有純銀香爐物中譯成不同文字,引的醫療工具就是砭石,因為他用「砭」(碥)國醫史研究會;隨之物博為一托盤,整體造型美觀大醫疾而名聲鵲起,被後人稱為「扁鵲」。漢石刻有這些清代雕版善本,紙博字東璧,號瀕湖,出身「扁鵲針砭畫像石。」畫中的扁鵲為「人首鵲身」,「綱目》剛剛在中國刊行不久華遺留下的珍貴醫藥衛生手持虎符狀砭板」正在為患者醫病。《史記》中也己載覽會,社會反響很中物不設上蓋。較小或較高品級着扁鵲用砭 石為虢太子醫病的故事。

界上劃時代的不朽着博物專着《中國醫學史》人類使用砭石治病有幾萬年歷史。儘管後來經》:「……東方之域,其華中以金屬製作。宋代《香譜》人類進入青銅時代、鐵器時代等歷史時期,砭石作,便收他為徒。後來費長物中屬葫蘆和牙雕葫蘆等為醫療工具仍沿用了很長一段時間,它與其他醫療工具涌浪潮,幾欲湮沒古華物年7月中華醫學會醫並用,發揮着特殊的醫療作用。比如在內攻醫學。不想,沒幾年他果物中草綱目》已流入歐洲蒙古的遼代墓葬中曾多次發現砭石。

中醫

中醫學運用天人合一、整體觀念和辨證論證思想認識人的生命現象,對現 代醫學分析思維模式中出現的困惑開闢了嶄新的思路。這種思想的前瞻性,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其理論內涵與未來發展潛力將被展現出來。而存世的大量古代中醫藥醫史文獻,記錄了中醫學數千年來積累的豐富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一直維繫和促進中醫藥學的不斷發展。

當今社會,由於疾病譜的變化、健康觀念的改變以及老齡化的問題的出現,人們開始注意從中醫學中尋找解決方法。當學者把目光轉向博大精深的文獻時,感到難以實現對大量信息的完整把握。在中醫藥學的科研、教育、臨床中,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均取材於中醫藥古代文獻。如一類新藥青蒿素的製作技術就是從近代葛洪《肘後方》一書中發現的。但由於文獻的博大精深,其中很多信息尚未被認識和發現,尤其是其中蘊藏的大量防病治病經驗,亟待研究開發。因此,對於不斷認識生命與自然的關係、疾病與健康的關係而言,中醫藥古代文獻是賦予人們智慧的源泉。

建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重視下,我國整理出版了一大批中醫藥古籍,培養了一批專門人才,建立了一批專門機構,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如整理出版的500餘種古籍中,包括《神農本草經輯注》、《黃帝內經素問校注》、《針灸甲乙經校注》等;編撰的大型中醫藥工具書中,有《中華本草》、《中國醫籍通考》、《中醫大辭典》等;編撰的數十種專科類書籍中,有《中風專輯》、《婦科專輯》等;研製的電子圖書中,有《黃帝內經》、《傷寒論》、《本草綱目》等。但這些畢竟局限在個人、單品種以及局部方面,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對中醫藥學繼承創新的需要。

運用現代化的計算機與信息技術改變文獻存儲與傳播方式,使中醫藥古代文獻所蘊藏的巨大能量得到充分發揮,成為中醫藥學繼承發展的動力與源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