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工民主黨天津市委員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農工民主黨天津市委員會是中國農工民主黨在天津市的組織機構。
組織歷史
該黨是由中國國民黨左派領導人宋慶齡、鄧演達、彭澤民等人於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為了堅持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貫徹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而開始醞釀組建的。初期以:中華革命黨「的名義進行活動。1930年8月9日在上海正式建黨,定名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鄧演達被推選為總幹事。1935年11月第二次全國幹部會議(後改稱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又提出了「抗日、聯共、反蔣」的方針,改名為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抗戰勝利後,在1947年2月第四次全國幹部會議(後改稱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改名為中國農工民主黨。
在中華革命黨時期,天津就有該黨的地方組織。中國國民黨[1]臨時行動委員會成立後,天津組織隸屬於該黨的北方區。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時期,天津支部隸屬於北平市委員會,成員共80餘人。他們深入民眾當中秘密進行抗日活動,並在涿縣一帶組織搞日游擊隊,打擊日寇。至1949年初,天津年仍有黨員十餘人。
1950年,重建了黨小組。1954年7月,成立了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直屬天津第一支部。1956年8月,該黨中央派員來津發展黨員並籌建市級組織。1956年10月7日,正式成立了中國農工民主黨天津市籌備委員會。1959年1月9日至18日,召開了中國農工民產黨天津市第一次黨員大會,正式成立了中國農工民主黨天津市委員會。
市委會成立後,領導天津黨員積極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至1966年8月,共有黨員234人,支部23個。「文化大革命中」農工民主黨天津市委員會被迫停止活動。
1978年1月,農工黨天津市委員恢復組織活動。同年12月,召開了第三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限了第三屆委員會。從此,農工黨天津市委員會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認真履行參政黨職能,加強調查研究,努力加強自身建設,至1998年12月,黨員發展到1630人,有南開、紅橋兩個區委,和平、河北、河東、河西、塘沽、漢沽、西青、大港8個區工委,有醫科大學總醫院、醫藥衛生、文藝3個總支和89個支部,3個小組。
為了加強調研工作,提高參政議政水平,農工黨天津市委員會於1991年1月成立了調研室,至1998年上半年,共完成調研課題39項,有15項在天津市和天津市統戰系統優秀調研成果評選中獲獎,其中有兩 項分獲市級和統戰系統一等獎。
農工黨天津市委會注意發揮本黨優勢,積極開展醫療諮詢和義診、辦學等社會服務以及智力支邊和扶貧工作。為改變老、少、邊、窮地區的醫療衛生落面貌,促進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其所屬的天津市前進醫藥科技學校已培訓各類人員15500人。
相關資訊
農工黨天津市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召開
6月26日至27日,農工黨天津市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召開。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黨中央常務副主席何維出席並致辭。市委常委、市委統戰部部長冀國強出席並致辭。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慶恩、副市長朱鵬、市政協副主席尚斌義、老同志張大寧出席。市政協副主席、民革市委會主委齊成喜代表我市各民主黨派、工商聯致辭。
大會聽取審議了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農工黨市委會主委馬延和代表農工黨天津市第十一屆委員會所作的工作報告,選舉產生了新一屆委員會和出席農工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通過了大會決議,宣讀了給離任同志的致敬信。
何維在致辭中指出,五年來,農工黨天津市委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中共天津市委決策部署,不斷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參政履職、自身建設等各項工作成效顯着。希望新一屆市委會持續深化政治交接,堅定正確政治方向,牢記「國之大者」,認真履行參政黨職能,全面加強自身建設,以實際行動迎接中共二十大勝利召開。
冀國強代表中共天津市委向大會表示熱烈祝賀。希望新一屆農工黨市委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2]為指導,深入開展政治交接主題教育和「迎盛會、鑄忠誠、強擔當、創業績」主題學習宣傳教育實踐活動工作,堅定扞衛「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認真學習貫徹中共天津市第十二次代表大會精神,賡續愛國革命奉獻的優良傳統,發揮醫藥衛生、人口資源、生態環境及相關科學技術、教育領域優勢,共同開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新局面,以優異成績迎接中共二十大勝利召開。
參考文獻
- ↑ 黨治與派系——國民黨正統之爭,搜狐,2020-12-01
- ↑ 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搜狐,2022-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