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農學會農業環境損害鑑定評估分會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農學會農業環境損害鑑定評估分會12月4—5日,中國農學會農業環境損害鑑定評估分會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在江蘇南京召開,農業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黨委書記朱岩當選首屆理事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周東美研究員等11位專家當選副理事長,滄州科技事務司法鑑定中心徐國傑主任等25人當選常務理事,司法鑑定中心副主任王偉當選秘書長,秘書處設在農業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

目錄

會議表示

朱岩表示,分會將致力於為農業環境損害鑑定評估相關學者、實務人士搭建一個學術交流與信息共享平台,共同推進農業環境損害鑑定評估事業發展。

據了解,分會是經中國農學會批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監測機構、司法鑑定機構、農業管理機構、環境執法與司法機構、農業環保組織、農業及環保媒體及企業等單位和個人自願組成的全國性學術團體,主要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涉農污染溯源、農業環境損害基線判定、損害閾值、損失價值評估、損害賠償等農業環境損害鑑定評估研究與實踐。司法鑑定管理局原局長霍憲丹教授、中國農業大學程序教授、農業部科教司副司長王衍亮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華南農業大學[1]原校長駱世明、農業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所長任天志被聘為首屆分會顧問。

專題報告

在分會第一次學術研討會上,來自農業、司法、環保、漁業等領域5位知名專家,分別圍繞環境污染損害司法鑑定、農業生態與環境、農田重金屬污染溯源、漁業污染事故損害評估、環境損害評估等方面作了專題報告。

相關資訊

中國農學會農業環境損害評估分會學術活動月系列活動

8—9月期間,中國農學會農業環境損害評估分會在中國農學會學術活動月期間開展了一系列學術活動。

現場教學,躬行實踐出真知

9月,中國農學會農業環境損害評估分會秘書長王偉帶隊一行7人組成工作小組,前往某地開展環境損害鑑定現場教學工作。

工作小組首先將受鑒地塊進行分區劃分並查看作物長勢。晚間,小組根據地塊分區情況就樣品採集工作進行討論部署,明確採樣單元設置,在單元內依照地形採用梅花布點或蛇形布點法採集樣品。經過工作小組為期3天的通力合作,嚴格按照採樣工作方案,如期完成了採樣單元內所有作物及土壤樣品的採集工作。

本次現場教學,一方面圓滿完成既定的鑑定任務,另一方面,提升了分會成員的凝聚力及對司法鑑定工作的認識程度,同時也通過教學實踐提升了個人能力。

實地勘查,凝心聚力解難題

8月,分會組織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農業生態環境及農產品質量安全司法鑑定中心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等單位專家會員7人,赴山東省東營涉農水環境損害事件開展現場勘查與實例教學演練。

專家勘查了損害客體、疑似致害物及致害路徑,聽取了受害方和疑似致害方的情況介紹,現場對於事件涉及的關鍵技術問題進行了分析討論,就損害鑑定評估中可能存在的疑難問題,進行了專家會診。通過此次實例教學交流,增強了農業環境損害鑑定評估研究的針對性,為研究成果轉化為具體鑑定技術,推進具體損害糾紛的解決,為踐行將「論文寫在大地上」探索了有效途徑。

分會秘書長王偉、副秘書長曲克明參加現場活動。

研討交流,群策群力促發展

8月9日,分會組織相關專家召開農業環境損害關鍵技術研討交流會。

分會秘書長王偉指出,分會依託農業農村部環保所農業生態環境[2]及農產品質量安全鑑定中心和各領域專家的支持,本着「科研是基礎、鑑定是主導、實務是支撐、服務是平台」的理念,依靠司法部、科技部、農業農村部等國家部委委託的鑑定科研項目支持,致力於打造成為全國農業環境類司法鑑定的研究基地、實驗基站交流平台以及資質培訓中心,力爭成為標準的制定者、實務的示範者、操作的培訓者。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損害鑑定評估專業委員會高振會主任委員簡述了山東大學生態環境損害鑑定研究院的五大研究方向——生態環境污染物分析與溯源技術研究、環境變化與生態效應研究、生態資源資產核算研究、生態環境損害與健康效應研究、生態環境損害司法鑑定政策法規和技術標準研究,並介紹了研究院的未來發展規劃。

天津市司法局主管領導就當前環境損害鑑定在庭審中遇到的問題及爭議點與參會專家進行交流探討,並結合實際案例對司法鑑定業務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司法局主管領導指出,司法鑑定需要客觀嚴謹反映事件的本質,在許多地方需要藉助科研技術手段來進行判定,並鼓勵對鑑定工作中關鍵技術進行學術交流探討,制定出合理科學的技術方案。

天津市司法局主管領導,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損害鑑定評估專業委員會、天津大學、南開大學、河北工業大學等單位相關專家和司法鑑定中心全體人員出席了此次活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