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佛教史上五次法難之三武一宗滅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詳細解釋中國佛教史上五次法難
圖片來自六圖網

詳細解釋中國佛教史上五次法難,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近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經歷了五次最嚴峻的浩劫。不光令佛教文明遭受空前劫難,更對中國很多文物古蹟構成了嚴峻損壞,為中華民族帶來了無法彌補的巨大損失,是中華文明的大劫難。

原文

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近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經歷了五次最嚴峻的浩劫。不光令佛教文明遭受空前劫難,更對中國很多文物古蹟構成了嚴峻損壞,為中華民族帶來了無法彌補的巨大損失,是中華文明的大劫難。

三武一宗滅佛

歷史上「三武一宗」的教難,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後周世宗等四位帝王所帶來的四次大禍殃。其時,很多的寺院、經文、佛像、法器等被焚毀、損壞,數以千萬的僧侶遭到殺戮,或被逼落髮。這一次次的衝擊,使得佛教的打開遭到嚴峻的糟蹋,甚至面對生死存亡的關頭。

一、北魏太武帝滅佛

北魏太武帝的滅佛,起因於武帝信賴道士寇謙之及宰相崔浩的誣衊所構成的。

鮮卑族拓跋氏樹立北魏,入主華夏後,道武帝、明元帝都信奉佛教,並興修不少寺院。太武帝即位之初也信奉佛法,禮敬沙門。北魏滅北涼後,還帶回很多沙門到京師,其時對北魏佛教發生嚴峻影響的沙門玄高、師賢、曇曜等人都是來自涼州。

北魏為了一起北方,安靖在華夏的方位,以全民為兵。那時,因為沙門向來可以剷除租稅、徭役,所以銳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四三八)下詔,但凡五十歲以下的沙門一概落髮服兵役。他還信賴宰相崔浩的誣衊勸諫,改信寇謙之的天師道,架空佛教,並逐漸打開為滅佛的行動。

崔浩身世於知名世族,博覽經史,長於陰陽五行及神通之學,歷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常常參加軍政機要,深受太武帝的信賴;結識寇謙之往後,信奉道教,受其神通。寇謙之早年就熱中仙道,修持漢末張陵、張衡、張魯創建傳承的五斗米道,隨方士入華山、嵩山學道修煉,自稱曾有太上老君授他天師之位及《雲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在明元帝末年,寇謙之從嵩山入平城,結交崔浩,常通霄達旦聽崔浩談論古代治亂史,為之嘆美。後來,寇謙之把儒家學說和佛教經律論及齋戒祭祀典禮吸收到道教中來,從頭改造五斗米道,期使北魏帝王簡略接納。

太武帝始光初年,寇謙之獻上道書,但其時朝野信奉者很少,崔浩所以上書勸諫太武帝,使太武帝因此信奉道教,並派人奉財寶家畜去祭嵩山。太武帝又在平城東南樹立天師道場,自稱平緩真君,並親受符籙,興修靜輪天宮,奉祀平緩真君,改年號為平緩真君,成了十足的道教徒。

太武帝的廢佛行動,始自平緩真君五年(444年)的彈壓沙門,他指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阻撓供養沙門,並期限交出躲藏的沙門,若有隱秘,滿門抄斬。翌年,盧水的胡人蓋吳在杏城(陝西黃陵)起義,有眾十餘萬人。七年,太武帝親身率兵前去鎮壓,抵達長安時,在一所寺院發現武器,置疑沙門與蓋吳通謀,大為震怒,指令誅殺全寺僧眾。崔浩趁機勸帝滅佛,所以太武帝進一步推行苛虐的廢佛方針:誅戮長安的沙門,焚毀全國悉數經像。一時之間,舉國上下,風聲鶴唳。

其時太子拓跋晃監國秉政,一向篤信佛法,一再上表,向太武帝勸止,儘管都不被選用,但也因為如此,廢佛的詔書得以緩宣,而使遠近的沙門聞訊逃匿獲免,佛像、經論亦多得密藏;但是魏國境內的寺院塔廟卻無一倖免於難,史稱太武法難。廢佛後不久,寇謙之病死,崔浩後來也因撰《魏史》,書中輕視胡族而遭腰斬,其族員被誅者百餘人。廢佛後六年,太武帝駕崩,文成帝即位,下詔復興佛教,佛教才又逐漸恢復打開。[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