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經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傳統經濟》,副標題:結構均衡和資本主義停滯,[英] 鄧鋼 著,茹玉驄,徐雪英 譯,出版社: 浙江大學出版社。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合理閱讀使一個人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1],全面提升人文素質[2],為走向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
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經濟:結構均衡和資本主義停滯》是作者研究傳統中國長期經濟增長三部曲的很後一部作品,前兩部一部是關於士大夫的作品《發展還是停滯》,一部是關于海洋的作品《中國人的海事活動和社會經濟後果》。中華文明生生不息,對於其經濟史成功和失敗的理解,長期以來學術界素有爭論,希望該書能對此爭論的解惑盡綿薄之力。
目錄
縮寫說明
第一章引言:問題和新見解
1.1中國經濟史中的悖論
1.2對理論框架的批判
1.3研究的領域和理論工具
第二章中國社會經濟體制的主要因素
2.1經濟中農業的優勢
2.2私人土地所有權
2.3自由的農民:農業經濟的脊樑
2.4重農政府
2.5集權的政府
2.6儒家思想
2.7評論
第三章三元結構:起源、衝突和均衡
3.2結構的起源與發展
3.3理想的均衡狀態
3.4內平衡
3.5三元均衡下的生活
3.6評論
第四章失衡、災難和復甦
4.1失衡:三元危機
4.2災難:大範圍的武裝民變
4.3起義的原因
4.4起義的主要特徵
4.5起義的性質
4.6起義的成效、成功率、作用和後果
4.7進一步討論
4.8與公元1789年之後的法國比較
第五章外部壓力與衝擊:形式的強化
5.1農業中國:對入侵者持久的誘惑力
5.2外部壓力及其內部化
5.3外部衝擊及其內化
5.4三元結構的強化
5.5對第一個中國之謎的回答
第六章結論:經濟發展中的僵局
6.1三元結構的超穩定性
6.2宋朝及其不尋常之處
6.3總結性評論
附錄
附錄A政府牟利
通過貿易壟斷獲利
通過參與貿易牟利
附錄B明清價格革命與人口增長
歷史上的白銀進口
貨幣供給隨時間變化
清朝之前
不伴隨馬爾薩斯危機的價格革命.附錄C農業技術在中國的傳播
作物品種:水稻和小麥的傳播
犁
灌溉
附錄D農民的行為模式
農民行為的矛盾
理論模型
中國的案例與模式
總結
附錄E中國的偽封建制
附錄F二元農戶家庭經濟的選擇
微觀層面的選擇
宏觀層面的選擇
小結
附錄G對稅率的估算
土地稅率
徭役
參考文獻
- ↑ 什麼是時代的知識結構——湯勝天,搜狐,2016-11-04
- ↑ 陳丹青:何謂人文素質教育? ,搜狐,2017-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