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行動的邏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人行動的邏輯》,翟學偉 著,出版社: 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
隨着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地發展,傳播知識信息手段[1],除了書籍、報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但書籍的作用,是其他傳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當代,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國家,書籍仍然是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傳播工具[2]。
內容簡介
《中國人行動的邏輯》一書根植於中國本土視角,以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和文化人類學等學科為參照系,對中國人的表與里、心理機制與行動邏輯,及所處的中國社會具體階段與文化脈絡,進行了方法論、概念以及經驗和理論的探討。尤其注重對中國人的行動策略同中國社會結構、文化情境之間相互關係的研究,力圖從中國人日常而真實、現實而具體的層面上建構起分析中國人社會行動的理論框架。
作者介紹
翟學偉 國家*長江學者聘教授,現任南京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兼任《社會理論學報》(香港)、《本土心理學研究》(台灣)、《開放時代》、《中國社會心理學》等學術刊物編委。長期致力於中國人與中國社會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本土性分析框架、概念、模式與基本觀點。在《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社會》、《本土心理學研究》(台灣)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在中國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管理學與傳播學界具有一定的影響。
目錄
再版自序
自序
部分 另一種視角:關於本土化、研究理路及其方法的若干思考
本土化研究的程度與限度:我們能走多遠
儒家的社會建構:中國社會研究視角與方法論的探討
語言分析:一種不容忽視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本土概念研究與討論
中國人臉面觀的同質性與異質性
附:從臉面的異質性看《圍城》中的知識分子
「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中國地方與組織領導的權力遊戲
中國人的價值取向:歷史性的分類及其轉型中的問題
附:價值缺失的年代與中國人需要什麼樣的價值
第三部分 本土經驗研究及其問題
中國人際關係網絡中的平衡性問題:一項個案研究
家族主義與工具理性:蘇南農村的社會調查
人情與制度:平衡還是制衡?——兼論個案研究的代表性問題
附:恥感文化的狡黠之處——從一項問卷調查想到的
第四部分 建立本土理論框架的嘗試
中國人際關係模式
中國人在社會行為取向上的抉擇——關於本土社會行動模式變量的 考察
附:從本土社會行動理論看中國人「窩裡鬥」嗎?
個人地位:從一個概念的提出到一種本土日常社會學 分析框架的建立
後記
參考文獻
- ↑ 漲知識:古人用什麼方法傳遞信息?,搜狐,2017-04-03
- ↑ 書究竟有何用?,搜狐,2017-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