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人之聰明(林語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人之聰明》中國現代作家林語堂創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原文

中國人之聰明

聰明系與糊塗相對面言。鄭板橋曰:「難得糊塗」,「聰明難,由聰明轉入糊塗為尤難」,此絕對聰明語,有中國人之一精一微處世哲學在焉。俗語曰:「聰明反為聰明誤」,亦同此意。陳眉公曰:「惟有知足人,鼾鼾睡到曉,惟有偷閒人,憨憨直到老」,亦絕頂聰明語也。故在中國,聰明與糊塗複合為一,而聰明之用處,除裝糊塗外,別無足取。

中國人為世界最聰明之一民族,似不必多方引證。能發明麻將牌戲及九龍圈者,大概可稱為聰明的民族。中國留學生每在歐美大學考試,名列前茅,是一明證。或謂此系由於天擇,實非確論,蓋留學者未必皆出類拔萃之輩,出洋多由家庭關係而已。以中國農工與西方同級者相比,亦不見弱於西方民族。此尚系題外問題。

惟中國人之聰明有西方所絕不可及而最足稱異者,即以聰明抹殺聰明之聰明。聰明糊塗合一之論,極聰明之論也。僅見之吾國,而未見之西方。此種崇拜糊塗主義,即道家思想,發源於老莊。老莊固古今天下第一等聰明人,道德經五千言亦世界第一等聰明哲學。然聰明至此,已近老猾巨一奸一之哲學,不為天下先,則永遠打不倒,蓋老猾巨一奸一之哲學無疑。蓋中國人之聰明達到極頂處,轉而見出聰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又因聰明絕頂,看破一切,知「為」與「不為」無別,與其為而無效,何如不為以養吾生。只因此一着,中國文明乃由動轉入靜,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為重持久不重進取,重和讓不重戰爭之文明。

此種道理,自亦有其佳處。世上進化,誠不易言。熙熙攘攘,果何為者。何若「退一步想」知足常樂以求一心之安。此種觀念貫入常人腦中時,則和讓成為社會之美德。若「有福莫享盡,有勢莫使盡」,亦極一精一微之道也。

惟吾恐中國人雖聰明,善裝糊塗,而終反為此種聰明所誤。中國之積弱,即系聰明太過所致。世上究系糊塗者占便宜,抑系聰明者占便宜,抑系由聰明轉人糊塗者占便宜,實未易言。熱河之敗,敗於糊塗也。惟以聰明的糊塗觀法,熱河之失,何足重輕?此拾得和尚所謂「且過幾年,你再看他」之觀法。錦州之退。聰明所誤也。使糊塗的白種人處於同樣境地,雖明知兵力不敵,亦必背城借一,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與日人一戰。夫玉碎瓦全,糊塗語也。以張學良之聰明,乃不為之。然則聰明是耶,糊塗是耶,中國人聰明耶,白種人聰明耶,吾誠不敢言。

否所知者,中國人既發明以聰明裝糊塗之聰明的用處,乃亦常受此種絕頂聰明之虧。凡事過善於計算個人利害而自保,卻難得一糊塗人肯勇敢任事,而國事乃不可為。吾讀朱文公《政訓》,見一節云:

今世士大夫,惟以苟且逐旋挨事過去為事。挨得過時且過。上下相咻以勿生事,不要理會事。且恁鶻突,才理會得 分明,便做官不得。有人少負能聲,及少輕挫抑,則自悔其

太惺惺了了,一切刻方為圓,隨俗苟且,自道是年高見識長進……風俗如此,可畏可畏!

可見宋人已有此種一毛一病,不但「今世士大夫」然也。夫「刻方為圓」,不傷人感情,不辨是非,與世浮沉,而成一老猾巨一奸一,為個人計,固莫善於此,而為社會國家計,聰明乎?糊塗乎?則未易言。在中國多—見識長進人時,便是世上少一做事人時;多一聰明同胞時,便是國事走入一步黑甜鄉時,舉國皆鼾鼾睡到曉,憨憨直到老。舉國皆認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之聖賢,而獨無一失計之糊塗漢子。舉國皆不吃眼前虧之好漢,而獨無一肯吃虧之弱者,是國家之幸乎?是國家之幸乎?

然則中國人雖絕頂聰明,歸根結蒂,仍是聰明反為聰明誤。嗚呼,吾焉得一位糊塗大漢而崇拜之。

(本文系承《星洲日報》之邀,撰寄該報者,擱筆後頗有骨鯁之感,乃轉抄一紙,登刊此地,使與國內同胞相見) [1]

作者簡介

林語堂(1895年-1976年),1976年3月26日,去世於香港,四月移靈台北,長眠於故居後園中,享年八十二歲。中國現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和發明家。1895年出生於福建一個基督教家庭,父親為教會牧師。1912年林語堂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併在《語絲》上發表第一篇文章《論士氣與思想界之關係》。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寫雜文,並研究語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出版《大荒集》。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凋」的小品文,成為論語派主要人物。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風聲鶴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藝術》,在法國寫《京華煙雲》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47年,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