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東北樣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中國東北樣帶是一個科技名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詞解釋

中國東北樣帶是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樣帶之一,從吉林省的長白山一直延伸到內蒙古的二連浩特。

中國東北樣帶 英文名稱:Northeast China Transect;NECT,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樣帶之一,從吉林省的長白山一直延伸到內蒙古的二連浩特,經度範圍為112°~130°30' E,緯度範圍為 42°~ 46°N,長度為1600 km,寬度為300 km,是一條主要由降水驅動的氣候梯度帶。

中國東北樣帶自1993年8月在美國加里福尼亞的馬可尼會議中心舉辦的「全球變化與陸地生態系統關係」研討會上被正式列為IGBP陸地樣帶以後,1994年發表的GCTE核心研究報告中進一步提出了發展IGBP陸地樣帶系統的全球概覽,在國際上明確地提出了NECT(GCTE Core Project Office, 1994)。1995年IGBP於北京召開第四次科學顧問委員會(SAC IV)國際學術會議上又特邀張新時先生以NECT為主題作大會報告, 受到大會強烈關注。1995年IGBP的36號報告中提出在全球四個關鍵地區啟動IGBP陸地樣帶,NECT即為中緯度半乾旱區的IGBP陸地樣帶之一。不僅如此,IGBP的36號報告還突出地報告了NECT的研究現狀, 在其彩色圖版的全部5幅彩圖中, 4幅取自NECT, 另一幅為IGBP全球樣帶分布圖, 明顯標註了NECT的位置。NECT還受到日本生態學界的極度重視, 1995年京都大學生態研究所提出與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合作於1996年5月6~8日在北京召開「全球變化與生物多樣性的樣帶研究國際學術會議」。來自美國、俄羅斯、英國、加拿大、日本、法國、韓國、中國等16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提交了論文摘要,來自11個國家的近85名科學家出席了大會。

中國東北樣帶(NECT)被確定為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的陸地樣帶不僅是由於該樣帶的科學選擇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關鍵意義,還意味着我國的全球變化研究,特別是全球變化與陸地生態系統相互關係的研究已具有相當的基礎,在理論與方法方面均達到了國際水平,並具有自己的特色和突出的方面。這對於我國全球變化的研究無疑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步驟。全球變化的絕大部分研究焦點與重要方面均可在樣帶上進行,可得到更精於面上與更廣泛於點上研究的效果,而且樣帶的研究成果亦具有重要而具體的示範意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