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原行(吳高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原行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中原行》中國當代作家寇玉苹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中原行

二OO九年三月中旬,市政府喬秘書長帶領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市中小企業擔保公司一行十一人赴河南開封、安陽兩市學習考察下崗職工小額貸發放工作,我因兼任市中小企業擔保公司董事長,有幸參加此次學習考察活動。河南兩市的做法和經驗概括為政府重視,財政支持,勞動就業部門配合,擔保公司全程辦理,效果顯著,在全國產生了良好的反響。此行對我市做好下崗職工小額貸款發放工作有着很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完成學習考察任務後,順便遊覽了開封清明上河園、開封府和包公祠,安陽殷墟博物館和林縣紅旗渠,進一步加深了對中原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的了解。

開封是我國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是夏朝、魏國、五代、宋朝等八朝古都,保存至今的古街、古巷、府衙、宗祀、名人故居等歷史陳跡,比比皆是,是繁華帝都的重要見證。

清明上河園,座落在開封市區的龍亭湖西岸,占地600多畝,是一處大型的歷史文化主題公園。它是依照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傳世之作《清明上河圖》為藍本而建造的。歷時六年,投資過億元,於1998年10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我們一行漫步在清明上河園中的民族風情街,觀賞踩高蹺,鬥蟋蟀等民間耍雜,興賞花鳥魚蟲,品償特色美食,參觀宋代科技館,名人館,猶太人紀念館及張擇端紀念館,看校場比武,來驛站小憇,坐遊船觀光,景美人更美,使人眼花繚亂,流連忘返。該園是集歷史文化、民俗風情、休閒娛樂、生態環境於一體的主題文化公園,半天時間,游遍宋代故都,飽覽名勝古跡,「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恍如時間倒流,讓人回味無窮。

下午,我們來到了碧波蕩漾的包公湖(包公湖有三個子湖即:東湖、西湖和中湖),瞻仰了西湖畔的包公祠和東湖北岸的開封府。包公祠始建於金元時期,歷經時代更迭,曾多次修茸,因黃河水患,屢建屢毀。現這處仿宋風格的古典建築群是1984年重建的。它由雄偉的大門樓、大殿、二殿、東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等建築組團組成。大殿中央有一座三米多高的包拯坐像,蟒袍冠帶,威嚴肅穆,令人敬畏。東西配殿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示了包公的生平政績,傳說軼聞和歷史故事。包拯,安徽合肥人,29歲中進士,因照顧年邁雙親而放棄做官,是有名的孝子,在雙親離世守孝期滿後,39歲才出任天長縣令,三年後歷任端州知州,監察御史,禮部侍郎,開封知府,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要職,一生連年升遷25次。他廉潔公正,立朝剛毅,鐵面無私,不附權貴,心繫百姓,斷案如神,被稱為「包青天」、「包公」。他在任監察官和諫官的五年多時間,彈劾各級官員六十多名,七次彈劾貪官王逵,六次彈劾國舅張堯佐,留下不畏強權的千古美論。他在任縣令、府尹期間,通過「斷牛舌案」、「匿金案」、「陳州折變」、「不持一硯歸」等案例,折射出秉公執法,兩袖清風,以民為本的鐵骨柔情,為百姓所稱頌。開封府,又稱南衙,因包公打座而馳名中外。它始建於五代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距今有一千多年歷史了。2002年,依照北宋李誠的《營造法式》重新修建,它以儀門、正廳、議事廳、梅花堂為中軸線,附以明禮院、清心樓等五十餘處大小殿堂樓宇,紅牆綠瓦,古色古香,是一處完整保留宋代建築風格的古典建築群。進入儀門,院中央疊立一塊鐫刻着「公生明」紅色大字的巨石映入眼帘,巨石北面鐫刻「爾奉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個字,此為戒石銘,它告誡官員要一心為公,清正廉明,潔身自好,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可玩忽職守。正廳擺放着「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是包拯審案理政的場所。在《開封府題名記碑》中,刻記着宋朝146年間,183位開封府尹的姓名和任期,包拯的名字因千百年來,百姓敬仰,用手撫摸,留下了凹痕,撫沒了姓名,百姓有口皆碑,包拯卻不在碑中。包拯在開封府任職只一年多,留下了許多為民請命,公正廉明的傳說典故,他是清官的化身,執政為民的楷模,為世人敬仰,萬代傳頌。

在去往安陽的途中,我在車上遐想,「東府西祠」與碧水淸波相映,樓台亭閣中蘊含着歷史名人故事,開封真是一座令人着迷、值得探究的古城。

安陽市是曹魏、後趙、北齊等七朝古都,是世界文化遺產殷墟、世界紀性遺產甲骨文的出產地。商王武丁中興,文王拘而演《周易》,曹操鄴城發跡,岳飛精忠報國……。這裡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名人輩出,人傑地靈。「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是在殷都區西北郊小屯村發掘的,被稱為中國考古學的還生地。安陽殷墟博物館也建在這裡。青銅器,玉器,陶器等展品,價值連城。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一一司母戎大鼎是在這裡發掘並展出。在這裡發掘展出的陶三通,yH127甲骨窖穴和亞長牛尊被稱為三件國寶,彰顯了我國商代時期領先的科技和文明。參觀殷墟博物館,我們都為中華古文明而倍感驕傲,也為先人的高智商而震撼和自豪。

來安陽的第三天,我們便到林縣(現為林州市)的紅旗渠觀光旅遊。據有關資料介紹,林縣地處太行山南麓,與山西平順縣接埌,水資源奇缺,「掘地盡石,鑿井無泉」,是個乾旱貧瘠苦寒之地。全縣耕地面積98萬畝,水澆地只有1.24萬畝,人口90多萬,有56.3萬人吃用水困難,農業完全靠天,莊稼十年九不收。歷史上曾有多次引水入村的事例,但只能解決局部問題。六十年代初,時任林縣縣委書記楊貴提出「把天上的水蓄起來,把地下的水挖出來,把外縣的水引進來」的治水方略,得到了上級的支持和林縣百姓的廣泛響應。最後選定從山西平順縣石城鎮侯壁斷下引濁漳河水入林縣的方案。他們從全縣動員10萬民工,用10年時間,用一錘一釺一雙手,削平1250座山頭,鑿通211個隧洞,架設152座渡槽,興建水庫48座,壙堰364處,修建提水泵站、發電站等各類配套設施12400多處,完成土石方2225萬立方,在太行山腰間,建成乾渠70.6公里,各級支渠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一一紅旗渠。紅旗渠集引、蓄、提、灌、電、景為一體,成龍配套,是個大型的水利樞紐工程。也被譽「新中國的奇蹟」、「中國水上長城」。今日紅旗渠可與古都江堰媲美,當代楊貴與古代李冰齊名。

在紅旗渠建設過程中,平順縣沿途村民騰出房屋給民工居住,莊稼樹木為修渠讓路,無償提供水源,給予了無私的援助。在建渠的十年時間裡,共有81位英雄犧牲在工地上,設計師吳祖太,檢查隧洞質量時,遇塌方而壯烈犧牲,時年27歲。為建渠捐軀的81位英雄,最大的63歲,最小的只17歲,林縣人民刻碑紀念,烈士的精神永存!帶領林縣人民引水入林的縣委書記楊貴,後升遷為安陽地委書記,河南省委常委,退休後亨受正部長級待遇,亨年九十一歲時於北京仙逝。國家沒有忘記他,人民永遠懷念他。林縣人民艱苦奮鬥十年,無償投工投勞,終於結束了千百年來缺水的歷史,也創造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這種精神將載入中華民族精神的史冊,流傳萬世。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引水入林後,林縣的糧食畝產由100公斤增加500公斤,糧食總產大幅提高,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現在的紅旗渠是國家五A級旅遊景區,渠首,青年洞、一線天、將是重要的景點,林縣人艱苦創業的故事,創造的紅旗渠精神,是重要的文化遺產,供遊人學習觀光,每年接待遊客過億,林縣人民艱苦創業的故事搬上銀幕,進入聯合國放映,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也引來多位外國政要和無數外國友人遊覽觀光,紅旗渠精神將傳揚四海,激勵後昆,千古流長。[1]

作者簡介

吳高升,大專學歷,高級經濟師,從事農業農村和經濟管理工作多年,年輕時喜歡動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