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華門瓮城景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華門瓮城景區

中文學名:中華門瓮城景區

中華門瓮城外臨長干橋,內依鎮淮橋,集金陵古城垣之大成,列世界古瓮城之最。雖經六百年風雨滄桑,仍以其古樸、渾厚的歷史風韻和震撼人心的古代軍事建築魅力吸引着八方來客。

簡介

中華門,始稱聚寶門,形似陶瓮,又稱瓮城。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為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將一些城門名稱進行更改,「聚寶門」更名為「中華門」,現城門匾額上「中華門」三字為蔣介石親筆所書。中華門修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至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66——1386年),在南唐都城正南門基礎上擴建而成。

中華門瓮城是南京的城市地標,是十里秦淮東五華里和西五華里的結合點,夫子廟秦淮風光帶和明城牆風光帶的結合點。布局嚴整,構造獨特,由三道瓮城,四道券門貫通。各券門均有可上下啟動的「千斤閘」和雙扇木門。遇有敵兵攻入,城門內「千斤閘」迅速降落,切斷退路,伏兵四處,分別殲滅,恰如關門打狗、瓮中捉鱉。第一道城門分為三層,最上層原建有木結構三重檐歇山式鏑樓,清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鏑樓倒塌,江寧縣籌款重修,形制縮小。1937年冬日寇侵占南京時,鏑樓毀於戰火。中層磚石結構,面北築有並列的七個藏兵洞。下層正中築券門通瓮城,左右兩邊各築藏兵洞三個。在瓮城東西兩側又各築藏兵洞七個。整個瓮城共有二十七個藏兵洞,可以藏兵三千,藏糧萬擔。中華門的「藏兵洞」是我國古城門中少有的獨特建築,在古代戰爭中對物資儲備和兵源設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參考文獻

  1. 中華門瓮城景區,欣欣旅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