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的會通精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華文化的會通精神》,出版社: 長春出版社,ISBN:9787544546942。
隨着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地發展,傳播知識信息手段[1],除了書籍、報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但書籍的作用,是其他傳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當代,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國家,書籍仍然是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傳播工具[2]。
內容簡介
該書從不同角度闡述了中華文化的會通精神,會通的理念這條線索貫穿始終。書中深入淺出地闡述了中國思想文化的重大理論問題,如什麼是會通精神,會通精神的當代意義在哪裡?中華文明的源頭是什麼,又是如何演進的?中華文化的根本特色是什麼?孔子的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是什麼?《四書》對人生的的意義何在?儒學對中國及世界文明做出了什麼樣的貢獻?中國的歷史對於我們當代的治國理政有什麼啟示?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如何融通?等等。這都從不同角度闡述中華文化的會通精神,發掘其哲理意義以及對文化自信、人生自信的現實意義。
張豈之先生認為「會通精神」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中華文化核心理念中*突出、*有代表性的內容,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是中華文化中優良的思想文化傳統,是具有哲理性、深刻性的理性思維。沒有會通精神,很難產生新思想,文化創新也是無源之水。中國思想文化史是思想文化會通的歷史。中華文化有一個傳承、發展的歷程,要知其脈流,需要弘揚會通的精神,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切實掌握文化的本質,深刻認識本民族的文化。發揚會通精神,旗幟鮮明地準確地向世界介紹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可以增強對西方文化的鑑別力,有利於中西文化對話、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推進人類文明的多樣性,並提出「文化自信需要從會通傳統中尋找活水」。
作者介紹
張豈之,1927年生,江蘇南通人,著名思想史家,長期從事中國思想史研究。1946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受教於湯用彤、朱光潛、張頤、賀麟、容肇祖等教授;1950年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系讀研究生;1952年受侯外廬先生之邀,到西北大學任教。曾任西北大學校長,現任西北大學名譽校長,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華夏文化》(季刊)主編。參與主編《宋明理學史》等,自著和主編的著作有《中華人文精神》《儒學•理學•實學•新學》《大學的人文教育》《張豈之自選集》《樂此不疲集》《中國思想史》《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思想文化史》《中國歷史十五講》《中國歷史》(6卷)《中國思想學說史》(6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理念叢書》《侯外廬著作與思想研究》(33卷)等。
參考文獻
- ↑ 漲知識:古人用什麼方法傳遞信息?,搜狐,2017-04-03
- ↑ 書究竟有何用?,搜狐,2017-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