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華帝國晚期的大眾文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網 的圖片

中華帝國晚期的大眾文化》,作者: (美) 羅友枝 / (美) 黎安友 / (美) 姜士彬,出版社: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原作名: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譯者: 趙世玲,出版年: 2022-4,頁數: 740,定價: 168.00元,裝幀: 精裝,ISBN: 9787303257577。

內容簡介

20 世紀70 年代末,西方史學的研究取向發生了變化。年鑑學派史學家們放棄傳統年鑑學派對經濟、社會和變化的研究,不再支持總體史學,他們收編了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把注意力轉向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社會底層和以前不被關注的方面,如邊緣人群體等,到了80 年代更轉向了視個人為研究主體,以政治、飲食、服裝、日常語言、身體等為研究主題的新文化史。《中華帝國晚期的大眾文化》(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一書便是這次史學「文化轉向」所影響的產物。

作者簡介

羅友枝(Evelyn S. Rawski),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教授,研究方向為近代東亞和中國近代史,着重於大眾史、大眾文化和社會禮俗史的研究,著有《中國南方的農業變化與農業經濟》《清代中國的教育與大眾文化》及《十八世紀的中國社會》(合著)等。

黎安友(Andrew J. Nathan),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東亞研究所主任,研究方向為中國政治與外交政策、比較政治等,著有《中國的民主》《中國政治變遷之路》《長城與空城計:中國尋求安全的戰略》等。

姜士彬(David G. Johnson),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中國研究中心教授,早年專注中古中國士族研究,近年關註明清大眾文化研究,著有《中古中國的寡頭政治》《景觀與祭祀:中國北方鄉村生活的儀式基礎》等。

文化

文化是人類在不斷認識自我、改造自我的過程中,在不斷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所創造的並獲得人們共同認可和使用的符號(以文字為主、以圖像為輔)與聲音(語言為主,音韻[1]、音符為輔)的體系總和。用更簡煉的文字表達,則可縮寫為:文化是語言和文字的總和[2]

參考文獻

  1. 音韻,豆丁網,2011-05-26
  2. 文化的概念是什麼,設棧,2019-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