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學會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分會
![]() |
中華醫學會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分會近年來多個橫斷面研究指出骨骼微結構的受損可導致骨骼脆性增高。為進一步評估高分辨外周骨定量CT(high-resolution peripheral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HR-pQCT)所檢測的骨微結構對於預測絕經後女性骨折風險的意義,法國里昂大學愛德華赫里奧特醫院的Elisabeth Sornay-Rendu等人從Os des Femmes de Lyon(OFELY)隊列中選取了589名年齡位於68±9歲,且在2006年至2008年間接受過骨微結構及雙能X線吸收儀檢測的絕經後白人女性。通過問卷形式記錄每名研究對象在每年隨診過程中發生臨床及非臨床骨折的次數,並由影像學或外科手術記錄以明確,直至2016年。
檢測結果
結果發現,上述研究對象的中位隨診時間為9.4年,期間共有135名女性持續發生脆性骨折,其中81名出現骨質疏鬆[1]性骨折,包括脊柱的臨床骨折、前臂遠端、髖部及肱骨上端;54名出現其他類型的骨折如脊柱形態學骨折、踝、下肢、骨盆、上肢、鎖骨、肋骨及胸骨等。校正年齡後,持續發生骨折的女性橈骨及脛骨末端的總體及松質骨的體積骨密度、骨小梁數目、連接密度、骨強度及最大應力負荷均顯着低於對照組,同時橈骨末端的皮質骨面積及厚度、脛骨末端的皮質骨vBMD亦顯着低於對照組。校正年齡、吸煙史、摔倒次數、既往骨折次數、骨質疏鬆相關治療情況及髖部骨密度後發現,橈骨末端的部分骨微結構參數每降低一個四分位數都與骨折風險變化顯着相關,包括松質骨骨密度(HR = 1.39,P = 0.001)、骨小梁數目(HR = 1.32,P = 0.01)、骨小梁間距的個體分布(HR = 0.76,P = 0.01)、連接密度(HR = 1.49,P = 0.01)及骨強度(HR = 1.27,P = 0.02);同時,脛骨末端的骨強度、最大應力負荷在校正上述多因素後仍與所有脆性骨折顯着相關,而總體骨密度、骨強度及最大應力負荷與骨質疏鬆性骨折相關。
綜上,本研究得出的結論是,骨微結構的受損程度,尤其是橈骨末端松質骨部位,可用於預測絕經後女性骨折事件的發生,在識別骨折[2]風險高的女性、評估其治療效果上有着重要作用,這些女性僅依靠骨密度檢查是難以充分預測骨折風險的。
相關資訊
中華醫學會第九次全國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學術會議
為了進一步提高骨質疏鬆症和骨礦鹽疾病臨床診治水平,交流該領域的研究成果,促進多學科領域交流與合作,介紹國內外關於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的研究動態和新觀點,展現近年來我國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的臨床和研究經驗,推動這一領域工作的深入和全面提高,並全面介紹骨礦鹽組織的分子生物學、骨礦鹽代謝和骨轉換的調節等基礎知識和研究進展,分別重點講授常見的代謝性骨病診治要點和進展。
參考文獻
- 移至 ↑ 帶你深入了解什麼是骨質疏鬆,搜狐,2022-11-19
- 移至 ↑ 關於掌骨骨折,80%的手術要點都在這了! ,搜狐,2022-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