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華刺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華刺鰍

中華刺鰍(學名:Sinobdella sinensis)是刺鰍科、中華刺鰍屬魚類。身體略側扁,極延長似鰻魚狀。頭小而往吻端略呈尖三角狀。吻稍長,口中大,末端可達眼睛直前,上唇延長而略往下垂。背鰭前部之硬棘部起於胸鰭後緣直上方,各棘均短而分離。背鰭、臀鰭與尾鰭完全相連而不可分;無腹鰭,胸鰭略小。身體被有極細小之鱗片;體側約有40個寬而略相連的寬橫帶,橫帶中央部為較深褐色之橫紋,橫帶與橫帶之間為淡白色之極窄間隔。體背部和背鰭軟條基部為略規則之六角龜紋,背鰭軟條部上半部和尾鰭均滿布白色圓形斑

簡介

中華刺鰍的分類一直存在爭議。Travers於1984年重新劃分了刺鰍科(Mastacembelidae),並將中華刺鰍歸入鰻鰍科(Chaudhuriidae)。該分類引起了Kottelat等、Britz等魚類學家的強烈反對,他們一致認為中華刺鰍屬於刺鰍科。Kottelat等通過形態學特徵分析,為中華刺鰍獨立建立了中華刺鰍屬(Sinobdella)。Britz分析了中華刺鰍和其他刺鰍屬魚類的骨骼形態,發現2個獨特的骨骼特徵,即外翼骨與後篩骨之間獨特的半月板軟骨關節,以及coronomeckelian骨獨有的細長形狀和後向移動位置,從而認同了前者的分類。國際上包括Fishbase數據庫在內普遍接受Sinobdella sinensis這一學名和分類,而中國國內關於中華刺鰍的爭議主要集中於種名。大多數中國國內學者認為中華刺鰍的正式名稱為刺鰍,學名為Mastacembelus aculeatus,屬於刺鰍科刺鰍屬。倪勇等認同其屬於刺鰍科刺鰍屬,但認為其種名應為中華刺鰍,學名為Mastacembelus sinobdella。

評價

楊麗萍等以中華刺鰍的體斑紋、可量與可數性狀作為區別刺鰍屬魚類分類的依據。研究認為,中華刺鰍的體色與體斑紋在不同年齡、不同環境下是變化的,且有時變化很大,難以作為穩定的鑑別依據。大刺鰍和中華刺鰍在我國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研究對大刺鰍與中華刺鰍的眼下刺、前鰓蓋骨進行比較,發現其區別極為明顯。中華刺鰍的眼下刺位於眼前下方,不十分凸出,其最後端完全達到或超過眼球,但並未超過其眼球的中心線;大刺鰍的眼下刺明顯凸出,其最後端並未達到眼球。中華刺鰍的前鰓蓋骨周邊光滑,而大刺鰍的前鰓骨後側下方有4個明顯的爪狀尖突(刺),其中1個深入至大刺鰍的肌肉內,另外3個則暴露在外側。這些形態差異可作為鑑別大刺鰍與中華刺鰍的重要依據,也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Kottelat等對中華刺鰍的分類,即為中華刺鰍單獨設立中華刺鰍屬(Sinobdella)。[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