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漢語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有兩種讀音:zhōng、zhòng。最早見於甲骨文,為象形字 ,一說指事字 。其形體像豎立的一面旗幟,上下各兩條旗斿向左飄動,方口表示中間。

金文旗斿向右。小篆省掉旗斿,隸變後楷書寫作"中"。

原意指豎立"中"這種帶旒之旗,來測定風向,表示中間,引申為內、里、中心之義,又引申為一半、中介、得當、符合等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中

拼音; zhōng、zhòng

注音; ㄓㄨㄥˋ;ㄓㄨㄥ

部首; 丨部

結構; 單一結構(獨體字)

筆畫數; 四筆

造字法; 象形(一說指事)

統一碼; U+4E2D

五筆碼; khk

四角號碼; 50006

筆順; 豎、橫折、橫、豎

筆順編號; 2512

平水韻部 上平一東

字級; 一級

文字源流

"中"在六書中屬會意字或指事字。"中"在甲骨文屬象形字(一說指事字)為旗旒之象形,像豎立的一面旗幟,上下各兩條旗斿向左飄動,方口為立中之處,表示中間。字形本是氏族的一種徽幟。金文旗斿向右。小篆省掉旗斿。隸書與小篆相同,楷書筆畫化,寫作"中"。甲骨文常見"立中,亡風"的辭句,意指豎立"中"這種帶旒之旗,來測定風向。由中間引申為中央、內里、中介、媒介等義,這些用法的"中"今天讀zhōng;又引申為得當、符合、射中目標等義,這些用法的"中"今讀zhòng。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古文〕卷一(丨部)中

內也。從口丨,上下通。g,古文中。i,籒文中。陟弓切。

說文解字注 中,內也。

俗本和也。非是。當作內也。宋麻沙本作肉也。一本作而也。正皆內之訛。入部曰。內者,入也。入者,內也。然則中者,別於外之辭也。別於偏之辭也。亦合宜之辭也。作內,則此字平聲去聲之義無不賅矣。許以和為唱和字。龢為諧龢字。龢和皆非中之訓也。周禮中失卽得失。

從口丨,下上通也。

按中字會意之恉,必當從口。音圍。衛宏說,用字從卜中,則中之不從口明矣。俗皆從口。失之。雲下上通者,謂中直或引而上或引而下皆入其內也。陟弓切。九部。

g,古文中。

此字可疑。豈淺人誤以屈中之蟲入此歟。

康熙字典; 〔子集上〕(丨字部)中

〔古文〕gi《唐韻》陟弓切。《集韻》《韻會》《正韻》陟隆切,$音忠。《書·大禹謨》:允執厥中。《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偽,而敎之中。《左傳·成十三年》: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

又《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注:舉中氣也。

又司中,星名。在太微垣。《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

又《前漢·律曆志》:春為陽中,萬物以生。秋為陰中,萬物以成。

又中央,四方之中也。《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於土中。注:洛為天地之中。張衡《東京賦》:宅中圓大。

又正也。《禮·儒行》:儒有衣冠中。《周禮·秋官·司刺》:以此三法者求民情,斷民中,施上服下服之罪。注:斷民罪,使輕重得中也。

又心也。《史記·韓安國傳》:深中寬厚。

又內也。《易·坤卦》:黃裳元吉,文在中也。又《老子·道德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又半也。《列子·力命篇》得亦中,亡亦中。《魏志·管輅傳》:鼓一中。注:猶言鼓一半也。

又成也。《禮·禮器》:因名山升中於天。注:中,猶成也。燔柴祭天,告以諸侯之成功也。

又俚語。以不可為不中。《蕭蔘希通錄》引左傳成公二年,無能為役。杜預注:不中為之役使。

又《禮·鄉飲酒義》冬之為言中也。中者,藏也。

又姓。漢少府卿中京。又中行,中英,中梁,中壘,中野,皆複姓。

又《廣韻》《集韻》《韻會》:陟仲切,音妕。矢至的曰中。《史記·周本紀》:養由基去柳葉百步,射之,百發百中。

又著其中曰中。《莊子·達生篇》:中身當心則為病,猶醫書中風,中暑是也。

又要也。《周禮·春官》:凡官府鄉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注:謂治職簿書之要也。

又應也。《禮·月令》:律中大簇。注:中猶應也。 又合也。《左傳·定元年》:季孫曰:子家子亟言於我,未嘗不中吾志也。

又《類篇》《正韻》:直眾切。與仲通。《禮·月令》:中呂,即仲呂。

又讀作得。《周禮·地官》師氏掌國中失之事。注:故書中為得。陸德明雲:中,杜音得。

又《韻補》:葉陟良切,音章。師古曰:古讀中為章。《吳志·胡綜傳·黃龍大牙賦》:四靈旣布,黃龍處中。周制日月,是曰太常。

又葉諸仍切,音征。《劉貢父·詩話》:關中讀中為䇏。《詩·大雅》:泉之竭兮,不雲自中。葉上頻。班固《高祖泗水亭嘵》:天期乗祚受爵漢中。葉下秦。古東韻與庚陽通。

俗讀中酒之中為去聲,中與之中為平聲。按《魏志·徐邈傳》:邈為尚書郞,時禁酒。邈私飮沈醉,趙達問以曹事,曰中聖人。時謂酒;為聖人,濁者為賢人。蘇軾詩:公特未知其趣耳,臣今時復一中之。則中酒之中,亦可讀平聲。《通鑑》:周宣王成中與之名,注:當也。杜詩:今朝漢社稷,新數中與年。則中與之中亦可讀去聲。[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