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個人書信史話(臧棣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鏈接[圖片來自於搜狐網]

《個人書信史話》是詩人臧棣創作的現代詩歌。

作品原文

似乎有大多的空白,

聚集在這尚未被書寫過的

信紙上。所以有時

傾訴就像是在填寫調查表。


涉及到情緒,牽連到

被反覆懷疑的事物;有時

奇怪地,竟關係到個人的幸福。

多少次:寫信就像是


一份不能辭職的工作。

有誰會暗自慶幸他的身體

像一本裝有消音器的書:

其中的一部分,必然要複印出來,


並寄給一雙美麗的眼睛。

多少次:信寫得過於漂亮,

這反而吸引了更多的空腹的空白。

好像一雙手的確可以


靈活如色彩斑斕的蝶翼。

而更多的空白則表明:

語言自己就會做夢,並像

一條防空洞一樣有一個深處。


雖然最終有兩個人會走到那裡,

並把它作為一件事情來熟悉。

多少次,多少場轟轟烈烈:

仔細一想,其實只有兩個人。


有時,兩個人意味着擁擠不堪。

有時,兩個人即便互相信任,

互相依靠,也難以應付一種恐懼。

也有時,每一個寫下的字


都很順手,一下子變成為

滿園的黑鬱金香,能將針對着

空白的包圍圈不斷縮小:仿佛

一封信仍可以引起一場戰事,


像唐朝的檄文;或者結束一段

情感,像折斷一根細長的柳枝。

作者簡介

臧棣(1964年-),出生於中國北京,畢業於北京大學,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1]

其曾獲《作家》雜誌年度詩歌獎,憑藉《寫給兒子的哀歌》獲得第三屆鐘山文學獎詩歌詩評類作品獎,曾入選「中國當代十大傑出青年詩人」,代表作品有詩集《風吹草動》《新鮮的荊棘》等。[2]

詩人柏樺引用弗羅斯特的名言「詩始於愉悅,終於智慧」來評價臧棣的詩歌。弗羅斯特主要是在解釋一首詩生成的過程,最初的情緒和意象引導了愉悅的寫作衝動,然後水到渠成一行接一行,最終在隱秘的智慧里結束。而從閱讀的角度而言,甫一接觸臧棣的詩歌,人們便很容易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愉悅,它由每一個單獨的、漂亮的句子帶來,主要源自於詩人的語言,首先在修辭層面衝擊了我們的視域,讀詩的時候獲得了異樣的快感,似乎有點眩暈,那種激動的興奮感懸留在行句間。每一首詩裡面的小單元、短結構,是感官的,是肉體的,是用隱喻、想象力處理經驗(臧棣講過想象力達成詩的效果,語言的本質就是隱喻,詩即隱喻),把讀者帶入修辭的愉悅,愉悅的衝動之中。

在臧棣的詩中,同樣有許多拗口難懂的句子,需要付出一些腦力才能理解。它們可能是被變形的個人經驗,是糾纏的、含混的語義表達等等,有意無意地製造了理解的困難,像不聽話的小馬踩在讀者微痛的神經。[3]

有人認為臧棣的詩太過晦澀,有人甚至批評他的詩過分地重視技巧。而臧棣早在1990年代論述後朦朧詩時就提到了「作為一種寫作的詩歌」,即在探討寫作的可能性。在他看來,詩的技藝是必須的,甚至是支配性的,而強調詩歌作為一種寫作行為,某種程度上即是對外界所謂他詩歌晦澀說法的回應,作為一個對寫詩極具抱負野心的詩人,臧棣在寫作的路上也比多數人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