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兩市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兩市鎮交通便利,商貿發達。320國道、315省道、滬昆高速公路、洛湛鐵路、懷邵衡鐵路等交通要道從兩市鎮穿境而過。且有着邵陽綜合實力第一鎮的美譽,邵東兩市鎮是中國民營經濟的發源地之一,湖南省民營經濟的大本營,境內擁有各類民營企業近6000家,有各類綜合和專業市場60多個,邵東兩市鎮支撐着邵東市財政收入的近半壁江山。現轄內總人口50萬餘人,其中農業人口近6萬人,是湖南省迄今為止最大的、經濟實力最強的、綜合實力最強的、人口最多的、市場經濟最發達的、民營經濟最為繁榮的縣城。龍山擋住了冬季從北方刮來的強大冷空氣,在冬季龍山南部地區的兩市鎮溫度比北部地區的漣源市溫度平均高2度以上,相對溫暖一點很適合生物避寒。[1]

鄉鎮簡介

兩市鎮是湖南省邵東市的城區所在地,全鎮面積85.9平方公里,轄應山、大坪、新鳳、梅嶺、履安村、觀山、禮經、金泉、軟塘、賽田、湖塘、興隆、太和、卿家、利農、雙路、宋家塘、麥子口、九江、高田、泡塘、丘田、坦塘、劉橋、青龍觀、檀山鋪、桎木、高塘、石橋頭、新上、新興、青蘭、大塘、古林、合興、永興橋、民旺、新屋、巒興、聯雲、大聯、雲山、分水坳、雙河等43個行政村,城南、和平街、文化路、城東、勝利街、港南路、大田、紅土嶺、荷田、福田、新鋪台、廣場、新輝、荷花14個社區。

根據2010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行政區劃調整公告(5號) ,撤銷邵東市兩市鎮,設立兩市塘、宋家塘、大禾塘3個街道辦事處。新設兩市塘街道辦事處轄港南等8個居委會、九江等16個建制村,總面積36.9平方公里,總人口13.72萬人,辦事處機關駐解放路45號(原兩市鎮政府駐地);新設宋家塘街道辦事處轄新輝等11個居委會、丘田等9個建制村,總面積30平方公里,總人口19.4萬人,辦事處機關駐軟塘;新設大禾塘街道辦事處轄城東等12個居委會、雙路等3個建制村,總面積19平方公里,總人口16.06萬人,辦事處機關駐梅嶺 。

行政區劃調整後,邵東市轄17個鎮、8個鄉、3個街道辦事處。市人民政府駐地不變,屬大禾塘街道辦事處轄區。[2]

經濟建設

從1994年以來,兩市鎮的財政收入每年大幅增長,至2002年,全鎮財政收入已突破1.65億元大關,接近全縣財政收入的二分之一。

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達50.8億元,工業生產總值達27億元,農業生產總值達5.8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4298元。城鎮建設煥然一新,開發區面積達8.7平方公里,新增城鎮人口4萬餘人。

自2002年來,兩市鎮先後成為湖南首批"小康鎮"、湖南省財政收入第一鎮、湖南省綜合實力第一鎮、湖南省星火科技示範鎮、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鎮,鎮黨委多次被評為市、縣優秀黨委。2004年8月,兩市鎮黨委被確定為湖南省基層黨建工作示範點創建單位。

兩市鎮兩年中吸引了105家投資100萬元以上的民營企業來境內"安營紮寨"。截止2005年,該鎮已擁有民營企業4000餘家,成為"湖南省民營企業大本營"。

由這數千民企組成的軍團更為兩市鎮乃至全縣帶來了滾滾財源。

2005年上半年,又有8家投資100萬元以上的民營企業落實兩市鎮,其中投資400萬元以上的企業2家,新辦企業總投資額達2100萬元,新擴建企業資金達2070萬元;引進外資企業2家,資金1000萬元。民營企業的"小河漲水"使兩市鎮的"大河滿"。2005年上半年,兩市鎮完成財稅入4980.9萬元,占全年任務的50.08%,連續三年順利實現過半。

農業方面

兩市鎮黨委以中央1號文件精神為動力,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加大了"三農"工作領導力度。2004年兩市鎮投入560萬元資金。全鎮發展生豬、梅花鹿養殖基地6個,發展大棚蔬菜基地4個,發展中藥材栽培基地4個,優質果木栽培基地6個;

修建高標準村級公路12公里;新建沼氣池30座;完成舊水渠改造五萬米;新修水渠一萬二千米,清理山塘80口;新建機站3座,修建水壩2座,完成中小型水庫改制2處。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298元,比2003年增加280元。

工業方面

兩市鎮黨委把"興工旺商"作為打造全省經濟強鎮的戰略來實施。2004年,鎮黨委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為措施,加快了工業企業的發展步伐,先後有57家民營企業落戶兩市鎮,興辦企業總投資額達2.7億元。

新擴建企業資金3200萬元,完成招商引資3400萬元,完成企業總產值10億餘元,引進外資企業4家,使用外資7000萬元,完成規模工業總產值6.33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1.89億元。全鎮4000多家民營企業力撐邵東經濟半壁江山。

基礎建設

自2002年來,兩市鎮基礎設施建設、科教文衛事業全面發展。全鎮現有中小學33所,485個班,27855名中小學生,學前班47個,入班幼兒2849名,有教職工1301人,其中專任教師1288人;全鎮共有校園面積847畝,校舍面積162056平方米。醫療事業更趨興旺,全鎮有醫院20多所,14個社區全部建立了醫療機構。群眾文體活動更加普及。

2004年,兩市鎮新建城區面積2.2平方公里,城區總面積超過20.7平方公里;新建高標準村級水泥公路8公里;新增城區人口2萬餘人,城區總人口已超過20萬人;人均居住面積達50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達25平方米。<ref>| 經濟建設<ref>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