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王公輓詞(三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丞相王公輓詞(三首) |
作品名稱:丞相王公輓詞(三首) 創作年代:宋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喻良能 |
丞相王公輓詞(三首)是宋朝詩人喻良能作品之一。
喻良能(1120—?),字叔奇,號錦園,人稱香山先生。官至兵部郎中、工部郎官。後人因此稱他出生地為「郎官里」。
喻良能,南宋詩人,出生於浙江義烏,字叔奇,號錦園,人稱香山先生。官至兵部郎中、工部郎官。後人因此稱他出生地為「郎官里」。陳亮說他:「於人煦煦有恩意,能使人別去三日念輒不釋。其為文,精深簡雅,讀之愈久而意若新」。[1]
正文
(一)
炎統中興日,淳熙翊贊功。 憲邦同吉甫,待旦類周公。 一品恩榮重,三朝禮貌隆。 欲知勳業盛,請眎鼎彝中。
(二)
維岳鍾英粹,興王有俊良。 文章周衛武,書考郭汾陽。 調燮民庸茂,彌縫主道昌。 中台一宵坼,四海淚滂滂。
(三)
疇昔翹材館,疏庸獲屢游。 袞衣無傲色,吐握有勤求。 輔弼十年久,雍容片善收。 至今天下士,語及淚交流。[2]
作者生平
喻良能 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二。紹興二十七年(1157)同榜中進士。紹興三十年(1160),喻良能調任鄱陽(今江西波陽)縣丞,主管文書、刑獄與糧食,輔佐縣令辦事。鄱陽瀕鄱陽湖。隆興元年(1163),喻良能 調任福州教授,後進國子監任主薄轉博士,研閱諸經講義,考證史志,着手編纂《忠義傳》。 乾道三年(1167),喻良能升越州(今紹興)通判。乾道七年(1171),喻良能向孝宗皇帝進呈《忠義傳》,人物起戰國王蜀,終五代孫晟,入傳190人,共20卷。請予「頒之武學,授之將帥」。受到孝宗讚賞,並對周圍的侍臣說「喻良能質實平正」,把他的名字寫在屏上,將他提升為兵部郎中,兼太常丞。 乾道九年(1173),喻良能出任容州知州。容州在今廣西,地鄰廣東。喻良能到任數月,大行教化,人叨化育,民得安康,風俗丕變。朝廷以其政績顯著,進階金紫光祿大夫。 淳熙二年(1175),容州任滿,授朝請大夫,改知處州。不久掛職奉祠。淳熙九年(1182)五月,喻良能母親去世,他與弟良弼從廣東扶母柩千里迢迢返回義烏。他一生孝事母親,長年帶在身邊奉養。服滿,回京任國子博士、工部郎官。 紹熙元年(1190),喻良能上書告老,朝廷准他還鄉。[3]
主要作品
著有《諸經講義》、《家帚編》、《忠義傳》20卷,詩文《香山集》34卷,收入《永樂大典》。[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