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絲路邊城騰衝行(劉文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絲路邊城騰衝行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絲路邊城騰衝行》中國當代作家劉文奕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絲路邊城騰衝行

騰衝,雲南靠近緬甸的一座邊陲小城,曾被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譽為「極邊第一城」。歷史悠久的南方絲綢之路西段-永昌古道從這裡經過,抗日戰爭也在這裡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抵達騰衝的時候,暮色已經很深沉了,這座小城宛如襁褓中的嬰兒,瞪着閃亮的眼睛,安然又有精神。從空中俯瞰騰衝,只見廣袤無際的黑幕中,點點燈火顯出的城市輪廓貌似一圈湖盆,仿佛溢滿了寶石,在遠處眨動閃爍着,散發出璀璨的光芒。循着這炯炯炫目的光芒,穿越時空,來領略她的風采與情懷吧。

(一)國殤墓園

國殤墓園位於騰衝西南疊水河畔小團坡下,來到國殤墓園,看到一面牆,用藍色字體寫着「中國遠征軍名錄牆」。名錄牆全長133米,鐫刻着103141名參與滇西抗戰的中國遠征軍、盟軍將士、地方抗戰人員等名單。墓園門口四個藍色大字「國殤墓園」,莊重而肅穆。

進入墓園,一口警鐘肅立在一側,兩隻和平鴿立於鐘頂,暗褐色的鐘身在陽光下凝重深沉,寓意着警鐘長鳴。

忠烈祠,這裡留存眾多國民黨要員的題詞和碑刻,祠前的石刻「碧血千秋」,義薄雲天,銘示着為國赴難的決意和忠貞。

騰衝在抗戰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1942年5月,日軍侵入緬甸,切斷滇緬公路,隨即占領怒江以西包括騰衝在內的大片國土。騰衝淪陷後,中國軍隊將日軍阻隔於怒江西岸。1944年9月14日,中國遠征軍經過浴血奮戰收復騰衝,陣亡將士9168人,騰衝成為中國淪陷區中第一個被光復的縣城。

為紀念陣亡的英烈,由辛亥革命元老、時任雲貴監察使的李根源先生倡導而修建了抗戰陵園,1945年7月7日落成,李老先生取楚辭《國殤》之篇名,題為「國殤墓園」。

導遊在一處講解的時候,我們正好站在兩株紅豆杉樹下,抬頭一看,枝頭掛了好多紅紅的果子,不想南國的紅豆,竟在這裡第一次見識到了。紅豆乃寄情相思之物,在此更易激發人的情緒吧。多少風華正茂的痴情男兒,帶着對心上人的思念灑盡了最後一滴熱血;多少猶帶稚氣的年輕人,未及情竇初開,卻已長眠於這裡。

我們每人買了一枝黃色或白色的菊花,獻於紀念碑前。墓園裡碑刻很多,記錄着遠征軍英勇抗戰的史實,一座座豐碑肅然挺立着,忠魂昭日月,正氣貫雲霄,蒼木無言,青山有幸。

聆聽着導遊的講解,緩緩而行。走到半坡的小路,我邁不動腳步了。只見沉默的一排排墓碑,沿着山坡,從坡底到頂部,密密匝匝,讓人內心極為震動和驚顫。

那是一種難以表述的扎心。矮矮的圓頂方形墓碑,一排排,一列列,如同戰訓時的列隊,直至坡頂,布滿一面山坡。簡陋的墓碑上僅僅寫着「二等兵沈長保,二等兵唐福成……」

在那個戰火連綿的年代,白髮蒼蒼的母親也許日夜翹首期盼着兒子的音訊和回歸,滿腹牽掛的父親可能撒手而去卻難以瞑目,這些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就這樣,安息在邊陲異鄉。

為了和平自由,捨身衛國,那都曾是一個個年輕而鮮活的[[生命]啊!

敬禮!向長眠於此的抗日英烈致以最大的敬意!

今天,硝煙沉寂已久,但和平依然路長。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莫忘了那些慘痛流血的歲月。

(二)龍川江漂流

騰衝日落的時間比東部沿海要晚一些,下午四點鐘,太陽還掛在半空中。龍川江漂流,從月老潭開始,大概漂流五公里多。竹筏悠悠而下,江水非常清澈,河邊的老牛安閒地啃着草,偶爾有小木屋晃過,河灘堆積着連綿的鵝卵石,竹竿掙着嘩啦啦地響,像是漂進了一幅優美的自然畫卷。

行進的前方,遠遠地看到一群白鷺,始終隔着一段距離,竹筏靠前了,白鷺又飛遠了。白鷺優雅而安閒,翩翩起舞,想起了我家鄉小河的那群白鷺。

順水漂流,時急時緩,抬眼正對着橫亘綿延的暗褐色的山,艄公說,那就是高黎貢山。翻過山的另一邊是怒江,過了江就是保山了。

滇西抗戰,中日軍隊隔怒江對峙長達兩年之久。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強渡怒江天險,仰攻高黎貢山。7月,遠征軍右翼第二十集團軍突破日軍高黎貢山-龍川江防線,分三路圍攻騰衝壩子,抗戰反攻的序幕從此拉開。焦土騰衝的慘烈,在墓園的紀念館剛看過。

也許目之所及,當年也曾是硝煙瀰漫的戰場。今天,這裡分外的寧靜與安然。

高黎貢山沉默矗立着,夕陽下更顯一份莊嚴和厚重。龍川江淺緩的江水不息流淌着,多了一份溫柔和雅韻。

祥和,安寧,山川相融相伴,時光仿佛在此放緩,真想在此長久駐留。

(三)騰衝地熱

漂流結束,晚飯後去了洞山溫泉,水滑滑的很舒服,據說因為水中硫磺含量比較大。室外的露天池子別有意境,沿着山坡分布,泡了幾個池子,水溫不等,越往頂部的池子,溫度越低一些。

剛開始幾個人在下面的池子,後來換池子走散了,再後來自己在半山腰守着一個,身子縮在池水裡,只露出個腦袋,仰望着靜謐的夜空,好奇妙的感覺。發發呆,啥也不想,腦袋空空的,心靈好像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

騰衝地熱資源非常豐富。第二天去了騰衝的熱海公園,只見山谷裡面霧氣繚繞,如夢如幻,似有《西遊記》裡面妖魔王剛出場時的感覺。

山谷里流淌着匯集的熱泉,水面帶着騰騰的熱氣,更奇妙的是有一些噴氣孔,突突不停地噴氣,濃濃的硫磺味瀰漫四周。

熱海公園裡的珍珠泉太神奇了,冒着泡泡,沸騰翻滾着,水花四濺,想不到流到地表的水的溫度竟然這麼高。

最壯觀的要屬熱海大滾鍋了,名字起的真形象,湛藍的一大池子沸水,水蒸氣隨風飄蕩,四處瀰漫着,在山上出現這麼一個大池子,很不可思議。

熱海大滾鍋旁邊還有一地鍋,蓋着一個大鍋蓋,大家都在這煮雞蛋,不到十分鐘就熟了,煮的多,也有混淆拿錯別人的。有民間俗語「雲南十八怪,雞蛋用草串着賣」。雞蛋用草編起來,一串四個雞蛋賣五塊錢,大多數人都手提一串,大人小孩走着坐着吃雞蛋,也是很獨特的風景。

北方進入了隆冬季節,百草已經凋敝,這裡櫻花正盛,可能受地熱影響吧,谷底成排的櫻花開的非常艷麗,仿佛闖進了武俠影片中絕世高手修煉的世外之地,恍惚中又走入了春天的爛漫。

騰衝,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

(四)騰衝古城

晚上在騰衝大劇院觀看了《夢幻騰衝》演出,藝術再現了騰衝的歷史和生活片段,非常精彩。從過去馬幫路途的艱辛,大宅里的風雲生活,到悲壯英勇的抗戰,歡樂與悲傷的各個場景,極盡渲染和表現力。沉湎在那些生動的畫面和故事中,心情久久難以平息。

白天迫不及待地想要在古城裡尋找一下歷史的印痕。騰衝在抗日戰爭時期飽經戰火的摧殘,千年古城淪為一片廢墟,現在看到的可能都是重建後的建築。看到一個牌坊,上面書寫「棕包街」。沿着青石街道四處溜達,古樸的客棧,幽深的宅門,別致的亭台樓閣,訴說着昔日的繁華和滄桑。

騰衝自古以來就是邊陲要地,馬幫文化在這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電視劇《大馬幫》展現的就是過去騰越馬幫傳奇的生活故事。南方絲綢之路從成都出發,分兩條路,或經雅安、西昌、大姚的靈關道,或經宜賓、昭通、昆明的五尺道,到大理後匯合,此為南方絲綢之路的東段。西段從大理經保山,到騰衝,再抵達緬甸、印度等地,此路國內段被稱為永昌古道。國內的絲織品、茶葉等沿着這條路輸出去,國外的翡翠玉石等也運進來,貿易的商品實際多種多樣,騰衝處於這條大通道的要衝,國際物資和文化在這裡匯集和交流。

騰衝玉石店特別多,因鄰近緬甸,騰衝成為了入境翡翠玉石的集中地,聚集了四面八方的遊客和生意人。高高的文望樓,古香古色,下面一個玉石店的門口掛着塊賭石的牌子,上寫「愛拼才會贏」,感覺有點挺搞笑。看着那些黑乎乎的翡翠原石,想起影視中著名的賭石故事,可惜囊中羞澀,外財難發,捨不得去碰碰運氣。

騰衝古城內,小橋流水,不輸江南風韻。穿古城而流淌的小溪,清流潺潺,見一洗菜的老媼,彎腰起伏,把一籃子青菜一棵一棵在水中洗擺,又放好於籃中。我在水車旁呆呆地看着她從容不迫的動作歲月已經在她的臉上刻畫了很多褶痕。恬淡安詳的老人,肯定有很多吸引人的故事,想探問一下,又不知從何話題開口,踟躕半晌,還是不打擾了吧。此刻已是安好,何必再去撕開記憶?也許,經歷過亂世滄桑,今日的平和就是最大的幸福吧。

(五)古鎮和順

古鎮和順,絲路上的一處重要驛站,坐落在騰衝城外西南約4公里處,被稱為「出國的最後一站,回國的第一站」,在2005年央視評出的「中國十大魅力名鎮」位列榜首。遙想過去馬幫的鈴聲不絕於路,夜晚風塵僕僕地趕來歇腳,天不亮又頂着星光出發,我們腳下的路,就是歷史上馬幫曾絡繹不絕的古道了。我感覺走着的不僅僅是一條鄉間路,更是走進了歷史、走在自己人生的一個坐標點上。

鎮口處有兩座美麗的石拱橋,名為「雙虹橋」,幾座高大的牌坊和拱門,上書「文治光昌」、「冰清玉潔」等,彰顯着此處豐厚的文化底蘊,古鎮聯結的不僅是一條商旅之路,也是一條文化之路。

一株一品紅挺立在道旁,北方只能存活於溫室里的盆栽植物,卻在氣候宜人的這裡長成了樹,滿樹紅紅的葉子熱情似火,給人強烈的感染力。

進入鎮子首先參觀了和順圖書館。和順圖書館布局典雅,是全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之一,它的淵源可追溯到清末成立的「咸新社」和之後的「閱書報社」,反攻騰衝時曾作為中國遠征軍二十集團軍的司令部。濃重的歷史文化氣息,讓我很驚訝一個古鎮的圖書館竟然這麼高大上。

和順古鎮在明清出了8個舉人,403個秀才。文昌宮,總兵府,留下了諸多古蹟,讓後人憑弔產生無限的感慨。每一座大院,充滿了故事和傳奇,個別的留下了文字記載,更多的,湮沒在了歷史長河的歲月里。

在一家店鋪的門口,駐足良久,門旁掛着一幅對聯:結玉緣絲綢之路獨領風騷,走夷方茶馬古道鑄就輝煌。走夷方如同我們熟知的闖關東、走西口,過去人們闖蕩東南亞一帶被稱為「走夷方」,和順是僑民之鄉,正是當年那些背井離鄉外出打拚的人,促進了絲路上各民族間的融合和交流。

最給我震撼的是大馬幫博物館。那些古樸破舊的馬燈,照亮過西南絲綢之路的夜晚,風雨交加的跋涉,馬燈給了多少夜行人溫暖和力量,陪伴過多少人的孤獨和寂寞。沉默而威嚴的馬幫令旗,奇特各異的印章,精緻的馬鈴,以及瘡痍斑斑的馬鞍等,都浸潤着歲月流光,有多少辛酸和血汗無以言說。

一門三戶,我從巷口進去,只走了一小段。因為時間關係,只能匆匆地看上一眼。青石的路,窄窄的巷子,盡感時光的滄桑。

踏着石板路,摸着古老的石頭牆,恍惚走神,差點撞在路邊攤位上,小老闆亦無所怪。

古鎮原名「河順」,後取「士和民順」之意,雅化為「和順」。「和」與「順」,寄託着無數人的心愿和期盼,是不甘的夢想,是未了的情懷。

這裡蘊含的歷史信息太豐富,可是時間太短,只能走馬觀花觀看一部分。望着古樸的建築群,沉默的古道,捨不得離去,好想再多待一會,讓身心多浸染一些時分。也許曾有文人墨客,也如我這般在鎮頭佇立,凝望着這條用生命和血汗拓出的古道吧。

雖然行程匆匆,只能驚鴻一瞥,但生命的軌跡在此划過,我也粘上了這千年古道的風塵,留待以後慢慢回味和品咂。說不完的悲歡離合,敘不盡的古道滄桑,紅塵中新的故事繼續寫就和流傳。[1]

作者簡介

劉文奕,男,愛好文學和戶外運動。風風雨雨的路上,想用文字記錄下人生的酸甜苦辣,希望多少年後還可以溫暖自己,也期待結識更多有緣的朋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