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行別仲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行別仲兄

作品名稱:東行別仲兄

創作年代:清朝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蘇曼殊

東行別仲兄,是清朝詩人蘇曼殊的一首詩。

作者介紹

蘇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詩人、翻譯家,廣東香山(今廣東中山)人。原名戩,字子谷,學名元鍈(亦作玄鍈),法名博經,法號曼殊,筆名印禪、蘇湜。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生於日本橫濱,父親是廣東茶商,母親是日本人。[1]

蘇曼殊一生能詩擅畫,通曉漢文、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種文字,可謂多才多藝,在詩歌、小說等多種領域皆取得了成就,後人將其著作編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為革新派的文學團體南社的重要成員,蘇曼殊曾在《民報》、《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詩風「清艷明秀」,別具一格,在當時影響甚大。

正文

江城如畫一傾杯,乍合仍離倍可哀。

此去孤舟明月夜,排雲誰與望樓台。[2]

作者生平

蘇曼殊(1884--1918),原名戩,字子谷,小名三郎,更名玄瑛,號曼殊,另號燕子山僧、南國行人等。廣東珠海市瀝溪村人,文學家,能詩文,善繪畫,通梵文。

蘇曼殊的父親是廣東茶商,母親是日本人。曼殊曾入日本橫濱大學預科、振武學校學習。光緒二十八年(1902),在日本東京加入留日學生組織的革命團體青年會。次年加入拒俄義勇隊。同年歸國,任教於蘇州吳中公學。

1903年,在廣東惠州削髮為僧,法名博經,旋至上海,結交革命志士,在《民國日報》上撰寫小品。光緒三十年,南遊暹羅、錫蘭,學習梵文。1906年夏,革命黨人、著名漢學家劉光漢邀其至蕪湖皖江中學、安徽公學執教,與在日時舊友陳獨秀相遇,是年與陳東渡日本省親未遇,歸國後,仍執教於蕪湖,並與清代書法家鄧石如之曾孫教育家鄧繩侯相識,結下筆墨之誼。離蕪後常有詩畫往來。

三十三年(1907),在日本與幸德秋水等組織亞洲和親會,公開提出"反抗帝國主義"的主旨。同年和魯迅等人籌辦文學雜誌《新生》,未成。宣統元年(1909),再度南遊,任教於爪哇中華學堂。辛亥革命後歸國,參加上海《太平洋報》工作。1913年,發表《反袁宣言》,歷數袁世凱竊國的罪惡。他的情緒起伏不定,時僧時俗,時而壯懷激烈,時而放浪不羈,有着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性格。

1918年5月2日,蘇曼殊在上海病逝,年僅35歲。南懷瑾《中國佛教發展史略》:「在民國初年以迄現在,由章太炎先生與『南社』詩人們烘托,擅長鴛鴦蝴蝶派的文字,以寫作言情小說如《斷鴻零雁記》等而出名,行跡放浪於形骸之外,意志沉湎於情慾之間的蘇曼殊,實際並非真正的出家人。他以不拘形跡的個性,在廣州一個僧寺里,偶然拿到一張死去的和尚的度牒,便變名為僧。從此出入於文人名士之林,名噪一時,誠為異數。好事者又冠以大師之名,使人淄素不辨,世人就誤以為僧,群舉與太虛、弘一等法師相提並論,實為民國以來僧史上的畸人。雖然,曼殊亦性情中人也。」

曼殊一生「身世飄零,佯狂玩世,嗜酒暴食。」柳亞子曾將其著作搜集匯成《曼殊全集》5卷。

參考資料

  1. 蘇曼殊的詩詞全集,經典古詩
  2. 《東行別仲兄》,詩詞名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