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莞市博物館藏陶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莞市博物館藏陶瓷收錄了我館所藏的從新石器時代至民國各歷史時期的陶瓷藝術精品119件,重點選取了彩陶、清中期官窯器、廣彩瓷及德化窯、石灣窯產品等館藏特色器物,配以精美的圖片及詳盡的解說,以饗廣大讀者。 《東莞市博物館藏陶瓷》以時代先後為序,以類別及窯口編排,給予相關信息介紹,匯編成圖冊,並邀請有關專家有針對性地撰寫論文,文字翔實,圖片豐富。[1]

[]

序言

陶瓷是我國先民的偉大發明,也是華夏民族的文明見證。 陶之古樸,瓷之華美,構成了中國燦爛輝煌的陶瓷文明史。 從一萬年前開始制陶,到三千年前瓷器的發明,無不昭示着中華民族的勤勞和智慧。歷數新石器時期古樸的彩陶,盛唐光彩奪目的三彩,宋寧靜典雅的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元大氣磅礴的青花,明纖巧清麗的鬥彩,清雍容華貴的琺瑯彩……其中的華朴巧拙,匠心獨運,寓物寄情,妙趣橫生,巧奪天工,令人無不驚嘆中國陶瓷文化的深厚與豐富多彩。 當今世界,大凡具有一定規模的綜合性博物館,陶瓷無疑是其須臾不可離的一個收藏門類,而中國陶瓷應該是這一門類中舉足輕重的組成部分。東莞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水陸交通便利,明清時期商業貿易發達,商品流通頻繁,加上周邊有著名的福建德化窯,廣東潮州窯、石灣窯等,聚集和沉澱下較為豐富的各類陶瓷器皿,為東莞市博物館陶瓷類文物徵集與收藏打下了良好基礎。此外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加之毗鄰港澳,成為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文物走私的活躍區域,海關及公安部門罰沒移交的文物,也成為了博物館藏品的主要來源之一。 東莞市博物館從1929年建館至今,藏品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凝聚了幾代博物館人的辛勤勞動。作為市級綜合性博物館,東莞市博物館收藏了反映東莞各個歷史時期不同文化特徵的文物,現已發展成為全市30多家博物館中藏品數量最多、品類最豐、質量最高的博物館。其中,陶瓷作為一項主要門類,品種較為齊全,收藏數量豐富,幾乎占館藏文物總數的三分之一。 由東莞市公安局罰沒移交的一批彩陶器,保存完整,紋飾精美,色彩明艷,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是研究馬家窯彩陶文化的重要實物。由故宮博物館院調撥的一批清中期官窯瓷器,胎質細膩,釉色潤潔,繪畫精細,製作考究,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是舉辦精品陳列的最佳展品。館藏較為豐富的廣彩瓷,品種齊全,絢彩華麗,具有較高藝術價值,是開展特色活動及專題展覽的特色展品。館藏各成系列的地方窯口產品,別具風格,特色鮮明,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是開展學術交流及地方歷史文化研究的珍貴史料。歷年來考古發掘出土的陶瓷,為彰顯地方歷史和文化的重要實物,特別是一對2003年東莞鍾松雪家族墓葬出土的明代弘治白釉貼花折枝花紋梅瓶,保存完整,造型美觀,紋飾精美,製作精良,傳世極為少見,且有較為翔實的墓志銘,因而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可視為該館的鎮館之寶。 本書從館藏1587件(套)陶瓷藏品中,遴選119件(套)各個歷史時期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藏品,以時代先後為序,以類別及窯口編排,給予相關信息介紹,匯編成圖冊,並邀請有關專家有針對性地撰寫論文,文字翔實,圖片豐富,希冀各界陶瓷學者與愛好者們能從書中獲取更多的專業信息,以達到弘揚祖國文化之目的。

圖書信息

書 名: 東莞市博物館藏陶瓷

作 者:東莞市博物館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年9月1日

ISBN: 9787501030200

開本: 16開

定價: 260.00元

內容簡介

《東莞市博物館藏陶瓷》收錄了我館所藏的從新石器時代至民國各歷史時期的陶瓷藝術精品119件,重點選取了彩陶、清中期官窯器、廣彩瓷及德化窯、石灣窯產品等館藏特色器物,配以精美的圖片及詳盡的解說,以饗廣大讀者。

《東莞市博物館藏陶瓷》以時代先後為序,以類別及窯口編排,給予相關信息介紹,匯編成圖冊,並邀請有關專家有針對性地撰寫論文,文字翔實,圖片豐富。

圖書目錄

總序

前言

圖版

半山類型彩陶斜方格紋罐 新石器時代

半山類型彩陶渦紋雙耳壺 新石器時代

馬廠類型彩陶蛙紋雙耳壺 新石器時代

陶灶 東漢

杆欄式陶屋 東漢

綠釉龜鶴陶燈 東漢

青釉褐彩雙系盤口壺 東晉

紅陶彩繪駱駝 唐

越窯青釉柿形盒 唐

磁州窯張大家枕款白釉黑彩八方枕 北宋

耀州窯印花童子穿花紋碗 宋

青白釉暗蓮花紋碗 宋

吉州窯兔毫盞 宋

黃釉皮囊壺 遼

龍祠窯白釉刻蓮花紋長方枕

龍泉窯菊花紋折沿盤 元

白釉貼花折枝花紋梅瓶 明弘治

三彩陶男侍俑 明

青花拜月圖盤 明中期

青花雙獅戲球紋花口盤 明中期

青花開光花卉奔馬紋瓶 明萬曆

青花加官進爵圖筆筒 明崇禎

青花訪賢圖花觚 明崇禎

青花開光山水圖花觚 清順治

雍正款青花雲鶴紋碗 清雍正

青花纏枝蓮紋花口盤 清乾隆

青花釉里紅團夔鳳紋瓶 清乾隆

嘉慶款青花三果紋碗 清嘉慶

嘉慶款青花八仙過海圖碗 清嘉慶

嘉慶款青花纏枝蓮托梵文高足碗 清嘉慶

青花鳳穿蓮花紋碗 清道光

道光款青花雲龍紋盤 清道光

道光款青花花卉紋碗 清道光

同治款青花纏枝蓮紋賞瓶 清同治

光緒款青花纏枝蓮紋碗 清光緒

光緒款青花暗八仙紋玲瓏碗 清光緒

光緒款青花纏枝蓮紋盤 清光緒

青花靜樂齋張款雅集圖瓶 清光緒

青花山水人物圖瓶 清光緒

光緒款青花八仙過海圖碗 清光緒

光緒款青花胭脂紫料彩八仙過海圖碗 清光緒

青花三多紋雞心碗 清光緒

宣統款青花海水瑞獸紋碗 清宣統

青花「華封三祝」圖瓶 清晚期

仿乾隆款青花西廂記圖水盂 清晚期

粉彩花鳥紋折沿盤 清雍正

乾隆款藍地軋道粉彩花卉紋折腰碗 清乾隆

道光款粉彩三果紋碗 清道光

道光款粉彩八寶紋碗 清道光

光緒款青花粉彩花卉紋盤 清光緒

光緒款內青花外粉彩蓮花紋碗 清光緒

光緒款粉彩鸞鳳穿花紋碗 清光緒

伊藤造款日本粉彩山水人物圖魚形盤 清晚期

粉彩竹筍花卉紋橢圓形盤 民國

仿乾隆款粉彩三星圖觀音瓶 民國

粉彩花鳥紋長方連座花盆 民國

仿乾隆款粉彩觀戲圖觀音瓶 民國

仿乾隆款粉彩山水人物圖長方水仙盆 民國

仿慎德堂款薄胎粉彩嬰戲羅漢圖水盂 民國

雍正款鬥彩並蒂蓮紋盤 清雍正

鬥彩團鶴八寶紋船形碟 清道光

道光款鬥彩菊花紋碗 清道光

道光款鬥彩團花紋馬蹄式碗 清道光

灑藍釉筆筒 清康熙

雍正款祭紅釉盤 清雍正

雍正款祭藍釉盤 清雍正

藍釉花口盤 清乾隆

乾隆款豆青釉回紋象耳尊 清乾隆

鐵鏽釉梅瓶 清乾隆

白釉凸花夔龍紋罐 清乾隆

仿龍泉釉暗蕉葉紋花觚 清中期

嘉慶款紫金釉碗 清嘉慶

道光款黃釉暗團花紋碗 清道光

道光款祭藍釉碗 清道光

淺藍釉雕菊竹紋筆筒 清道光

爐鈞釉觀音瓶 清光緒

鈞紅釉長頸瓶 清晚期

仿龍泉釉雲耳荸薺瓶 清晚期

祭紅釉天球瓶 清晚期

孔雀藍釉膽瓶 清晚期

仿康熙款豇豆紅釉水盂 清晚期

虎皮三彩釉碗 清康熙

楊李初款宜興紫砂淺浮雕山水圖筆筒 清中期

豆青青花釉里紅蘆雁紋雙耳盂口瓶 清乾隆

嘉慶款冬青釉紅彩團鳳紋碗 清嘉慶

嘉慶款黃釉綠彩折枝花卉紋盤 清嘉慶

嘉慶款黃釉綠彩雲龍紋盤 清嘉慶

嘉慶款綠釉紫彩雲龍紋碗 清嘉慶

道光款綠彩雙龍紋盤 清道光

道光款黃釉紫綠彩雲龍紋盤 清道光

道光款黃釉綠彩雲龍紋碗 清道光

珊瑚紅釉凸貼篆文描金方瓶 清道光

礬紅地金彩皮球花紋匝 清道光

光緒款珊瑚地白竹紋碗 清光緒

五彩群英會圖六方瓶 清光緒

藍釉凸白花梅蘭菊竹紋鼓墩 清晚期

仿康熙款五彩仕女奏樂圖碗民國

仿康熙款五彩琴棋書畫圖八方罐民國

廣彩花卉蔬果紋折沿盤 清早期

廣彩山水人物圖折沿盤 清雍正

廣彩人物圖奶壺 清乾隆

廣彩錦地開光繅絲紡織圖蓋罐 清乾隆

廣彩折枝花卉紋碗 清乾隆

廣彩花卉雜寶紋折沿盤 清中期

廣彩描金花卉紋瓶 清中期

道光款廣彩花鳥紋盤 清道光

廣彩人物花鳥紋象耳瓶 清光緒

廣彩開光仕女圖荸薺瓶 清晚期

廣彩開光仕女圖茶具 清晚期

廣彩錦地開光人物故事圖雙獅耳瓶 清晚期

石灣窯鈞藍釉花口洗 清道光

石灣窯雕塑獅子 清晚期

石灣窯鈞紅釉葫蘆瓶 清晚期

石灣窯鈞紅釉達摩像 民國。

潮州窯白釉堆塑雙螭紋水盂 清早期

德化窯暗八仙蕉葉紋花觚 清早期

德化窯觀音像 清中期

德化窯梅花耳蒜頭瓶 清中期

德化窯凸雕蟠螭紋瓶 清中期

專論

明清瓷器概述

冰肌玉骨絢麗多姿——讀東莞市博物館陶瓷藏品

論廣東古陶瓷與外銷

熱釋光測年應用二例

後記

編輯推薦

《東莞市博物館藏陶瓷》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後記

陶瓷,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枝奇葩。在中國五千年歷史的滔滔長河中,千年窯火,猶如鳳凰涅巢,催生出陶瓷文化的燦爛。我們的祖先歷經艱辛的探索,承前啟後,推陳出新,將土與火的藝術演繹到一種極致的境界,從古至今創造出數不清的絕世佳品,那些融合着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藝術精品每每令世界發出驚嘆的聲音。可以說,每一件器物,都凝聚着先民點土成金的才智,蘊含着深厚的人文與美學內涵。在它的身上,我們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歷史的變遷和文化的堆積。 《東莞市博物館藏陶瓷》收錄了我館所藏的從新石器時代至民國各歷史時期的陶瓷藝術精品119件,重點選取了彩陶、清中期官窯器、廣彩瓷及德化窯、石灣窯產品等館藏特色器物,配以精美的圖片及詳盡的解說,以饗廣大讀者。 本書得以順利出版,是全館工作人員不懈努力的成果。各級領導、有關專家學者及相關單位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和熱心的指導: 廣東省文物局蘇桂芬局長於百忙之中為本書作序;國內文物鑑定界泰斗級專家耿寶昌老先生欣然為本書題字;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陳華莎女士不辭辛勞為本書鑒選瓷器,並撰寫前言;南京博物院特聘文物鑑定師湯偉健先生對本書編寫提出寶貴意見;文物出版社攝影師孫之常為所錄陶瓷拍攝照片,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黎飛艷也為照片的補拍提供了熱心幫助,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燦爛的陶瓷文化非一書所能盡述,本書旨在拋磚引玉,希望廣大讀者在閱讀和鑑賞過程中能引發和加深對陶瓷文化的興趣和了解,也懇望各位致力於陶瓷研究與收藏的學者、專家不吝賜教,以使本書不斷臻於完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