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出自唐代的《野望[1]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黃昏的時候佇立在東皋村頭悵望,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每棵樹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都披覆着落日的餘光。

放牧的人驅趕着牛群回家,獵人騎着馬帶着獵物各自隨願而歸。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注釋

東皋(gāo):詩人隱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xǐyǐ):徘徊,來回地走。

依:歸依。

秋色:一作「春色」。

落暉:落日。

犢(dú):小牛,這裡指牛群。

禽:鳥獸,這裡指獵物。

採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後 ,伯夷、叔齊不願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採薇而食,最後餓死。古時「採薇」代指隱居生活。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於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鬱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2]

首聯,景中含情,景中有人。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幅圖景:傍晚時分,夕陽西下,天邊滿是煙霞,詩人獨自一人登上東皋極目遠望,左右徘徊不已,心裡默默念着曹操《短歌行》中的詩句——「繞樹三匝,何枝可依」。「薄暮」交代時間,渲染氣氛,「東皋」點明地點,「徙倚欲何依」表明心態,複雜抑鬱。這兩句看似平平淡淡的敘述,卻把作者的心緒交代的一清二楚,奠定了整首詩的基調。

頷聯,寫秋天山林之靜景,從正面進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悶的心緒。詩人從眼見所見,給我們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圖。一望無際的樹林都染上了暮秋時分憔悴枯黃的顏色,連綿起伏的群山在夕陽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蕭瑟的暮光。看似安靜開闊的景象,卻給人一種荒涼落暮之感。

頸聯,寫傍晚時分人的活動,從反面襯托詩人的鬱悶孤單的心境。詩人給我們描繪了一幅鄉野之人放牧歸來的動態場景。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歡快的趕着牛兒返回家中,獵人騎着駿馬,大聲吆喝着,帶着獵物滿意而歸,多麼安逸的場景,多麼令人陶醉的畫面啊。但是這些熱鬧是他們的,詩人什麼也沒有,有的就是寂寞和孤寂。

尾聯,終於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情感了,直抒胸臆。詩人從美好而熱鬧的場景中回過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了,更加平添了一種茫然若失、孤獨無依、苦悶惆悵的心緒。詩人身邊沒有一個相識的熟人和朋友,沒有人能夠分擔這份寂寥,只好拉來已經遠去的伯夷、叔齊了。詩人唱着《採薇》之歌,抒發自己隱逸山林之志。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並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着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梁、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艷麗,好像渾身裹着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里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裡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而早於沈、宋六十餘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於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覆,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創作背景

王績入唐後以秘書省正字待詔門下省,不久辭官還鄉。貞觀中出為太樂丞,旋又告歸。此詩應該就是作於詩人辭官隱居東皋(在今山西河津)的時候。

作者王績

王績(約590~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不樂在朝,辭疾,復授揚州六合丞。時天下大亂,棄官還故鄉。唐武德中,詔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貞觀初,以疾罷歸河渚間,躬耕東皋,自號「東皋子」。性簡傲,嗜酒,能飲五斗,自作《五斗先生傳》 ,撰 《酒經》 、《酒譜》 。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高風。律體濫觴於六朝,而成型於隋唐之際,無功實為先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