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柯草堂,一個詩意的名字(李三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柯草堂,一個詩意的名字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東柯草堂,一個詩意的名字》中國當代作家李三祥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東柯草堂,一個詩意的名字

2016年9月17日,這是一個註定要被人們永久牢記在心的日子。

這一天,正趕上農曆的中秋節後,據新華電文報道,天文專家指出,今年中秋月亮,是十五的月亮十七圓。這是最近10年間(2007至2016年)的第二次十七圓。趕上這個滿月的時光,因為對文學的熱愛,一群對詩聖和他的詩歌抱着懷念與敬仰之情的人們,正好在這一天,來到了位於麥積區甘泉鎮境內渭河南支流東柯河谷所在的八槐村,與當地的父老鄉親一道,在剛剛修葺一新的東柯草堂,舉行和參加了天水杜甫研究會成立十周年慶祝活動。

這實在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日子。也許是一種巧合吧,詩人曾經的駐足地和安居之所,一場詩意的秋雨,一次詩人的盛大聚會,在這個富有詩情畫意的時刻,便賦予了一種聖神而又濃郁人文情懷的時代特質的文化氣息。

一大早起來,冒着稀稀落落時斷時續的秋雨,從伏羲城西邊的堅家河花鳥市場一帶出發,乘坐21路公交車,在南大橋北側的秦州公交總站下來,便一路直奔位於金華大廈老年大學樓下的聚合點。

因為幾天前接到的活動通知,是早上8:00鍾到那裡集合,最遲在8:20準時出發。到了那裡,碰見幾個熟悉的朋友,簡短的問候和打過招呼之後,看看時間,與約定的出發時間尚有一點間隙,順便就和一個單位的同事也是會員的馬友錄老師一道,在樓下的蘭州牛肉麵館要了兩碗清湯牛肉,匆匆忙忙吃完之後,就乘坐雷維新老師駕駛的私家車,帶着一塊由已故書畫界的地方名士董晴野老前輩,在數十年前題寫的「杜甫草堂」橫額木匾,沿着市內通往麥積區的秦麥高速公路,直赴這次會議的現場,位於東柯草堂所處的甘泉鎮八槐村柳家河子美草堂前行。

雷維新老前輩已是年屆七十多歲的老人了。退休以前,他和我是一個單位的同事,為中學高級地理教師。他在這次活動中承擔的主要任務,就是以籌備組成員的身份,負責宣傳條幅的布置,還有那塊在松木質地板面鐫刻的杜甫草堂匾額的保管工作。因為要提前去布置會場的原故,我們一起的五個人便提前其他人一步出發了。其他後面要來的人,也有自駕私家車的,而大多數會員和應邀參加活動的演員及嘉賓,則乘坐三輛由會務組包租的公交大巴客車隨後出發。

驅車沿着馬跑泉鎮東邊的穎川河谷西岸向南,便是通往甘泉古鎮的寬闊大道。趕上中秋節剛過的日子,秋雨天氣帶來的一派漠漠氣象,給道路兩邊的行道樹和人家院落,塗抹上了一片濕潤清新的涼爽和朦朧色彩。

在這條道路經過的附近村子中,有一個叫西枝村的地方,從杜甫流寓秦州期間所寫的秦州雜詩中,關於地方人情和地理風物所描述的吟作里,知道這應該是當年的唐都長安大雲寺主持贊公和尚被貶斥之後,沿着秦嶺隴坂古道,來到秦州後棲身修行的地方。

據已知的考證資料和大詩人杜甫《西枝村尋置草堂地夜宿贊公土室二首》的內容來看,溪行一流水難渡與曲折苦陟,給詩人留下的印象,是因為不合心意而滋生的惆悵與沉吟失望。「卜居意未展,杖策回且暮」,這便是當時詩人來這裡尋覓能夠築茅廬而未果的真實寫照。

從《寄贊上人》一詩中,「茅屋買兼土,思焉心所求」,聽說西枝村西邊有一處風和日暖的地方,而且又能保證居住在這裡生活[上「石田又足收」的好處,也便於和老朋友之間相互往來,一旦結廬而居,足以過上「來往亦風流」的理想生涯。

從詩作里提到的土室、松門可知,贊公和尚作為出家人,當是以土室為安身立命的居所的。據當地人和曾經實地考察過的人講,在現在的西枝村,尚有西山腳下崖面上開鑿的幾孔窯洞,經歷了千年歲月的風雨侵蝕,因為廢棄閒置,已顯得破敗黝黑,沒有了當初可以供人居住的那種整飭有度的格局。但作為歷史遺蹟和見證,在村民當中流傳的傳說里,在可以見諸杜甫詩作的描述中,讓人們對這裡的一切,充滿了一種無限敬仰和熱愛之情。

儘管時隔一千二百五十多年,可是當我們把這裡和曾經發生的歷史故事聯繫起來,重溫《寄贊上人》的詩作的時候,其中的場景和情節,便歷歷如在眼前,清晰而又鮮活地呈現出當時贊公和杜甫這一僧一俗兩個好友,借着昏暗的燈光,在夜裡促膝而談抵足而眠的歷史畫面。這裡的一切,在看似平常的寂寥里,就有了悠遠而厚重的歷史與文脈的光芒,因而顯得神秘與不同凡響。

過甘泉鎮不遠,有從潁川河跨橋而過通向東山樑的盤山公路。翻山而下向右前行不遠,便進入東柯河谷所在的街子古鎮一帶。從我本人的經歷而言,到街子古鎮這裡,已然不是一次而是多次重來了。但對杜甫草堂遺蹟座落的柳河村(當地人為了紀念杜甫曾經在這裡居住過一段時間,並留下了抒寫東柯谷的不朽詩作,也叫子美村),則是第一次到來。這段路途,驅車前往,大約用了20多分鐘的時間。

杜甫草堂坐落在現八槐村所屬的劉家河自然村。這是一處位於公路上邊地勢抬升的陽坡地帶。早在1996年,當時的街子鄉,經過當地熱愛杜甫和杜詩的文化人與村民的共同努力,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修建了現在規模的杜甫草堂,也叫東柯草堂。這裡在地域上,是東柯河谷的一部分,也由於詩人留下了關於東柯谷題材的詩作並傳世,它所承載和呈現的厚重文脈,在當地人心目中,寄託的是一種對古老文化與地方悠久歷史看重與珍視的人文情懷。從現場所了解情況中,知道在1999年又有過一次補充性的修建。

白牆青瓦,四面合圍的一片開闊場地,在一株樹齡已有數百年歷史的古柏的掩映下,憑添了幾分滄桑厚重的神秘與肅穆色彩。古樹不言,但作為一種歷史的遺存與見證,它的存在,不由人對這個地方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敬畏與虔誠之想。

外圍的龍牆,大約有兩二、三米的高度,牆頭高低起伏,屬古典園林風格的拱形造型,牆體是清一色的白色粉刷用料,每隔一段,在位於突起部分的牆面上,就開闢出一方窗口般大小的空格透間,裡邊用青質地磚瓦拼對出不同形狀和紋理的裝飾風格。從東邊的缺口處進入場院內,穿過西邊圍牆的拱門,到了牆外,便是一片長條形台地,大概是一塊由於隨地勢抬升而自然形成的田地。新修繕竣工的杜甫草堂,便顯眼地呈現在人們面前了。

一處由石塊壘起而成的長方形平台,用類似當地從河道里精選的橢圓形天然石塊,整飭地鋪砌成大約有一尺多高的房基,房子造型略顯幾分古樸,整體呈三間亭子般大小的長方形房屋形狀,四圍有類似農村千百兩立柱的草堂房舍,有三間屋子大小的面積,這就是東柯杜甫草堂現在的建築格局。在位於西邊不遠處的地方,與主房建築並排尚存的,是只有一間面積不大閣子亭大小的房舍,是以前農村里常見的土木石瓦偏房建築,這讓人回想起過去在有些地方的農村里,曾經見過的廚房一類的同樣的房舍。帶着好奇和窺察的心態,可以看出,由於沒有人居住,時間長了,倒顯得有些老舊而閒置空鎖。

在院子前邊通向下面台階的樹林間,按照人家大門的方位所處,建有一個結構簡單的柴門造型建築,頂端呈馬鞍形向兩邊撇開,在鋪上茅草,在中間路段的坡面上,用石塊圍砌成通向院內的台階路面,它和位於上面台階地面上的房舍建築一道,就成為人家院落的有機組成部分。一個顯得疏散而又不乏原始氣息的典型農家小院,在周圍雜木散亂生長附近果樹成林的環境下,給人以一派過去時代古樸清幽的農家院落景象。

在秋雨時下時停的這樣一個時光里,聽樹影里長尾灰喜鵲嘎嘎鳴叫,看遠處的山頭雲霧繚繞,還有不遠處蘋果園裡枝頭上紅艷艷的果實沉沉地掛垂枝頭,不由人記起「滿谷山雲起,侵籬澗水景」這樣的詩句,迷戀這秋色深沉迷離的畫中意境。「山路黃雲合,歸時恐路迷」,我們這些人,在時間過去了1257年之後,當然是不怕到了這裡會迷了路的,但從當年詩人的足跡,剛剛踏上這裡的土地後所寫的詩句里,可以清晰地觸摸到,從他作為一個遠道而來的外鄉人,在不熟悉這裡的一切的情況下,在林黑鳥應棲的黃昏時分,心中涌動的愁思與情懷。而這一年,詩人的年齡是48歲,也正是象我自己這樣的人生年華 。

這裡在去過去叫東柯鎮。這有《天水縣誌。地輿。古蹟》里的明文記載。這裡也是杜甫侄子杜佐在隴右的棲居地,想當年,他辭去華州司功參軍職任,「因人作遠遊」而來到秦州,就是因為心中懷抱着這樣的念想和憑藉。這也足以讓後來讀着這一詩句的人們,打消心中關於他因人作遠遊的種種猜測和疑慮,解讀並找到其中的蘊含的歷史密碼和人文情懷。

詩人的流浪生涯,帶給他的,是那個時局動盪的時代背景下,世味苦澀的感觸。激發起的,是他抱負中一洗蒼生憂仁者胸胸。感而為詩,留給這裡的,便是由於文字的永恆而記述下來的那段刻骨銘心的時代記憶片段。

東柯有幸,是因為詩人的足跡,讓這裡的一切,從此發生了極富人文色彩的改變。或許是出於人傑地靈,有聖則顯的緣故吧,這一駐足一注目,在歷史文化的長河裡,秦州的山水間,便因為詩意的輝映,而呈現出了具足的人文氣息,因為飽含了詩情畫意的神聖光環而歷久彌新。

「東柯好崖谷,不與眾峰群。落日邀雙鳥,晴天卷片雲。野人矜絕險,水竹會平分,採藥吾將老,兒童未遣聞」。秦州有幸,當我們的足跡,尋尋覓覓間,在這個詩意秋天裡,重新踏上足下這塊文脈綿延不絕的土地時,重溫詩人筆下這首抒寫東柯谷題材的詩作的時候,東柯草堂的古樸,便因為詩聖的這一眷顧,而煥發出更加燦爛的時代光芒!

[1]

作者簡介

李三祥,男,1968年10月出生,甘肅天水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