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林道上閒步三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林道上閒步三首

來自國學薈網的圖片

作品名稱:東林道上閒步三首

創作年代:宋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楊時

東林道上閒步三首是北宋哲學家、文學家、官吏楊時的作品之一。

楊時(1053—1135)字中立,號龜山,祖籍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將樂人。北宋哲學家文學家、官吏。熙寧九年進士,歷官瀏陽、餘杭、蕭山知縣,荊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龍圖閣直學士專事著述講學。先後學於程顥、程頤,同游酢、呂大臨、謝良佐並稱程門四大弟子。又與羅從彥、李侗並稱為「南劍三先生」。晚年隱居龜山,學者稱龜山先生。[1]

正文

其一

寂寞蓮塘七百秋,溪雲庭月兩悠悠。 我來欲問林間道,萬疊松聲自唱酬。

其二

百年陳跡水溶溶,尚憶高人寄此中。 晉代衣冠誰復在,虎溪長有白蓮風。

其三

碧眼龐眉老比丘,雲根高臥語難酬。 蕭然丈室無人間,一炷爐峰頂上浮。[2]

簡介

元豐六年(1083年),楊時赴徐州任職。元豐八年(1085年)程顥逝世,楊時除在徐州設靈位哭悼外,同時還向各處學友發訃告,極盡師生情誼。

元祐八年(1093年),楊時為湖南瀏陽知縣。他與游酢繞道洛陽以師禮拜見程頤。不巧程頤正在打瞌睡,為了不驚動老師,兩人站在門廊外等候,此時天正下大雪,待程頤醒來,見門外兩人站立,且地面積雪一尺多厚。後來「程門立雪」的故事,被傳為尊師的千古美談。

楊時歷任司法、推官、判官、教授、知縣、工部侍郎等官職47年。他勤政愛民,不畏權勢,公正不阿,德望日重。四方之士多向他求學。

紹聖二年(1095年),瀏陽適逢災害深重,農業歉收,作為知縣,他深知民間疾苦,一面-反映災情,請求減免積欠,撥米賑饑,一面組織當地殷實戶出米施粥,以救饑民。後因被朝廷派駐潭州(今長沙),漕師胡師文顛倒是非,以「不催積欠罪」免了官職。

崇寧五年(1106年),楊時在餘杭縣任知縣。當朝太師蔡京聽信風水先生的胡言,以「便民」為藉口,要在餘杭其母墓前開塘蓄水,民怨載道。楊時深入實地調查勘察,證實「便民」是假。冒風險為民-,奏准取消這一工程,縣民十分感激。

政和二年(1112年),楊時在蕭山任知縣,適逢旱災。他親自實地勘察,聽取長者的意見,決定築湖蓄水灌溉農田,根治旱害。湖建成後,可灌9個鄉的農田,受益面積14萬畝。今日蕭山的「湘湖」,農田仍受其惠。

宣和六年(1124年)十月,在理學界聲望日重已72歲的楊時奉召入京任秘書郎,後歷任著作郎、國子祭酒、給事中、直學士、工部侍郎等官職。他力主抗金救國,反對投降議和,多次呈奏抗金方略。他說:「今日事勢,如積薪已燃,當奮勵以竦觀聽,若示以怯弱,則事去矣!要害之地當嚴為守備,近邊州軍宜堅壁清野,勿與之戰,使之自困。若攻城略地,當遣援兵追襲,使之腹背受敵,則可制勝。」由於昏庸的皇帝為0臣所惑,這些錚錚忠言未被採用。

楊時是理學中客觀唯心主義的主要中介人物。他曾在今鎮江、常州、無錫、餘杭等地著書講學,各地學者慕名而至。楊時的閩學「其上接濂洛之傳,下開羅(豫章)、李(延平)、朱(考亭)之緒,」使理學有較大的發展,並由中原傳播到八閩和東南亞各地。因此,被後人尊稱為「閩學鼻祖」。在當時的高麗國、日本及東南亞各國都享有一定的聲譽。

建炎二年(1128年),楊時已76歲,他以年老多病告老還鄉。高宗授他龍圖閣直學士,提舉杭州洞霄宮,賜對衣、金帶、紫金魚袋、官絹200匹、白銀300兩以養餘年。楊時堅辭不受,只懇求:「乞惠於八閩山無米,地無租。」閩人十分感激他。

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四月二十四日,楊時逝世,十月二十二日葬於將樂縣城水南。享年82歲。

楊時逝世後,宋高宗賜他為左太中大夫、太師。諡號文靖。紹興十二年(1142年)追封為吳國公。明朝弘治八年(1495年)在龍湖建有「德星坊」、「楊龜山先生故里」石雕牌坊(石牌坊字刻,今珍藏縣博物館);孝宗賜為將樂伯,從祀孔子廟庭。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楊龜山先生集》42卷、《龜山語錄》、《二程粹言》、《春秋孟子義校正》、《曾肇行述》等。[3]

參考資料

  1. 楊時簡介 國學薈網
  2. 「楊時」詩詞全集 東林道上閒步三首 詩詞名句網
  3. 楊時 福建省 > 三明市 > 明溪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