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昌雕刻葫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昌雕刻葫蘆

東昌葫蘆的雕刻題材非常豐富,以寫實性的花鳥蟲魚走獸、人物、山水居多。其中人物雕刻的取材尤其豐富。葫蘆雕刻用料一般用前三種,「大葫蘆」用來雕刻人物和山水;「亞腰葫蘆」多用來刻花鳥魚蟲走獸;「扁圓葫蘆」一般染成紅色後,刻上花紋或者鏤空用來裝蟈蟈或者蛐蛐。後面三種也可加工成裝飾用的工藝品以及杯、盤、碗、盒、筆筒、鼻煙壺、葫蘆蟲具等。東昌雕刻葫蘆歷經千年的傳承與演變,依然保持着獨特的民族、地區特色和藝術風格。

基本內容

中文名:東昌雕刻葫蘆

平 台:葫蘆

屬 於:雕刻

特 點:保持着獨特的民族風格

概述

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位於黃河下游的魯西平原。古老的馬頰河在這裡蜿蜒30多公里,充足的水源、獨特的土壤、適宜的氣候環境便於葫蘆生長,在歷史上這裡就以盛產質量上乘的葫蘆而聞名。東昌府的葫蘆表面光潔、潤滑、色澤優雅,肉質肥厚,非常適宜進行雕刻加工。歲月匆匆,時光荏苒。現在,我們雖然已經無從考證東昌種植雕刻葫蘆確切的起源,但至今民間仍流傳着許多動人的傳說。相傳古代有一個擅長繪畫和雕刻的宮廷藝人王和尚,年事已高告老還鄉,回到現在的聊城市東昌府區閆寺辦事處,因當時閆寺一帶盛產葫蘆,於是王和尚便在葫蘆上雕刻出精美的圖案,用來蓄養自己喜愛的蟈蟈。後來,當地人紛紛效仿,葫蘆雕刻便由此流傳開來。

沿革

據當地文獻記載,東昌葫蘆雕刻宋代已經很流行。明清時期,東昌府瀕臨京杭大運河,是魯西的政治、經濟、文化樞紐,商賈雲集,繁盛一時,當時的雕刻葫蘆曾一度是運河兩岸農家生產的重要商品,隨運河遠銷全國各地。

現在的東昌雕刻葫蘆產地主要以東昌府區堂邑鎮為中心,輻射周邊梁水鎮、閆寺、柳林、桑阿鎮、辛集鄉等鄉鎮辦事處,基本上是原堂邑縣的範圍。明清、民國時期,當地出現了很多「刀下生花」的有名的藝人如李文朴、鄭時均、蕭必衡、黃玉谷等,至今被當地行業藝人稱為「師爺」。對於他們的技藝和作品我們已經無從考證,只能從藝人們世代相傳的口述和技藝中去追溯和品味。

品種

東昌葫蘆品種繁多,造型各異。果實下部圓大,上部有一粗短柄的叫「大葫蘆」;形似兩個球體,上小下大,中間有一個「蜂腰」的叫「亞腰葫蘆」;其形圓扁者為「扁圓葫蘆」;下部渾圓,上面有一根細長柄的叫「長柄葫蘆」;首尾如一,其形呈不規則圓筒形的叫「瓠子」。

製作

另外,還根據需要運用套模的方法製作特殊形狀的葫蘆器,即范制葫蘆。范,即模子。它的製作方法是在葫蘆初結時,將模子套在葫蘆上,使之只能在有限的空間裡生長,這樣老熟後葫蘆就變成與模子的形狀一樣了。光滑的質地和金黃的色澤,洋溢着一股清新自然之氣,給人以古樸、凝重的審美感覺,葫蘆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審美價值,更由於藝人的巧奪天工而使其更具一種民間藝術的迷人魅力。

葫蘆雕刻用料一般用前三種,「大葫蘆」用來雕刻人物和山水;「亞腰葫蘆」多用來刻花鳥魚蟲走獸;「扁圓葫蘆」一般染成紅色後,刻上花紋或者鏤空用來裝蟈蟈或者蛐蛐。後面三種也可加工成裝飾用的工藝品以及杯、盤、碗、盒、筆筒、鼻煙壺、葫蘆蟲具等。

雕刻葫蘆一般要經過選「胚子」、繪製、着色成品三個工序。秋熟下架後,品相端正、光滑無斑的葫蘆為多數雕刻者所鍾情,當然,異形的葫蘆也能找到自己的下家,以契合他們構圖的需要。採摘下的葫蘆經刮皮、醋洗、暴曬至表面顏色近於古董畫紙張的土黃色後,「胚子」就算「出爐」了。葫蘆不可長得太老才去採摘,否則皮質易於發皺,也不能太嫩,否則不利於雕刻線描。作雕刻的葫蘆一定要陳年的,當年的葫蘆往往外部乾燥,內部卻是潮濕的,不宜使用。

雕刻各種圖案後,再用鍋底灰或麥秸灰同棉油或豆油攪拌均勻(或加入色料),深抹在雕有圖案的葫蘆上,最後用布把葫蘆表面的灰擦拭乾淨,留在圖案凹槽的油灰會使圖案更加清晰逼真,久不褪色。

題材

東昌葫蘆的雕刻題材非常豐富,以寫實性的花鳥蟲魚走獸、人物、山水居多。其中人物雕刻的取材尤其豐富。有以四大名著中的故事情節構思入畫的,如桃園三結義、金陵十二釵、三打白骨精、武松打虎等;有的從戲劇人物中進行挖掘,如穆桂英掛帥、三娘教子、牆頭記、樊梨花征西、四郎探母等;有「八仙過海」等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林林總總,不計其數,富有濃郁的生活情趣,既能陶冶情操,又具有珍藏價值。在構圖上,具有粗獷淳樸的北方風格,注重汲取民間年畫、工藝美術、剪紙中有益的表現手法,不斷拓寬表現形式的空間。構圖力求開合有度,繁簡有序,做到繁而不亂,簡而不空,亦繁亦簡,因地制宜,變化無窮。

技法

東昌雕刻葫蘆常用工具有定格圓規、斜口刀、直口刀、圓口刀、剪線刀、刻筆、透孔器等二三十種之多,其中有不少工具是藝人在長期的實踐中根據實際需要自行創製的,雖無名無姓,但實用價值不菲。

在雕刻技法上,當地藝人也極有新意。別的地方加工葫蘆,都只是在葫蘆表面上作文章,並不刻透,東昌葫蘆雕刻在技法上的最成功之處在於借鑑雕刻工藝的鏤雕技法,不僅改善了葫蘆的透氣傳聲性能,也增強了葫蘆的整體審美效果。看藝人下刀雕刻,是一種非常優美的藝術享受。以葫蘆面為畫紙,以特製刀具為畫筆,技藝高超的藝人在創作時多是不打稿的,只是將葫蘆細細凝神把玩,便能心中有數。先是用圓規在葫蘆上、下或者腹部劃出若干圓線用於固定刻畫空間,而後用鐵筆在葫蘆上直接勾勒線條,但見手中的鐵筆運用自如,一會兒細刻精畫,一會兒率筆了了。用筆下刀時緊時慢,時疾時徐,線條、刻痕多穩健沉着,輕則如遊絲,隱約含蓄,重則如高山墜石,觸目心驚。或片、或刻、或鏤,手法多變,運用自如,恰到好處。所到之處,人物栩栩如生,禽鳥展翅欲飛,一枝一葉雅致清麗,山山水水滿目蒼翠。少則半日,多則數天,一件佳作便躍然而出,真可謂鐵筆走龍蛇,妙手雕神奇。

現狀

東昌雕刻葫蘆歷經千年的傳承與演變,依然保持着獨特的民族、地區特色和藝術風格。大批雕刻愛好者投身這門工藝,人才濟濟,已經度過人才青黃不接的衰落時期。

市區文化部門通過舉辦全市雕刻葫蘆大賽、民間絕活大賽等形式,讓民間藝人們進行學習、交流;通過傳、幫、帶培養出了「山東省十大農民青年文化名人」「全省民間工藝美術博覽會銀獎」獲得者李玉成等一批中青年高水平雕刻人才。當地還成立了多個葫蘆研究基地、葫蘆工藝公司等,開發出上千個新品種。除了雕刻,還有烙畫葫蘆、押畫葫蘆、彩繪葫蘆、漆繪葫蘆等,千姿百態,異彩紛呈。

為了傳承東昌雕刻葫蘆藝術,當地政府正在規劃建設「東昌葫蘆一條街」、準備舉辦葫蘆文化博覽會等,為傳統工藝葫蘆的發展搭建平台,形成民間特色文化區,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