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東昌湖,原名環城湖、鳳城湖,位於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總面積4.2平方公里,略小於杭州西湖,為中國北方少見的人工湖泊。此湖為宋代掘土築城時形成的護城河經歷代挖土、蓄水形成。後引入京杭運河黃河之水予以補給,形成了穩定的湖面。東昌湖湖區盛產魚蝦等,原為聊城市重要的水產基地。1980年代,進行了開發性建設,形成當地知名旅遊景區。

中文名 東昌湖

別 稱 環城湖、鳳城湖

地理位置 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

面 積 4.2平方公里

水 深 2~3米

目錄

湖區

東昌湖,其東、南、西、北分別以聊城市區主幹道柳園路、湖南路、湖西路、東昌路為界,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此為2014年新聞資料。1980年代《聊城地區志》、1990年代《聊城市志》總面積4.2平方公里),略小於杭州西湖,是濟南大明湖的5倍,為中國北方城市中少見的人工湖泊。東昌湖原分為東南湖、西南湖、東北湖、西北湖4部分。後由於城市建設,被城市道路分割成8個大小不一的湖面。2014年,聊城市規劃部門結合聊城歷史文化、文人典故、湖區自然風貌對八個分湖面分別進行命名,統稱為東昌湖。其中八處湖面為:丁家坑,位於古城東側,東關街以南。據記載,聊城歷史名人丁志方故居位於該區北側,明朝時期,建文帝被朱棣推翻後,丁志方堅持「一臣不保二主」之遺訓被殺,朱棣感其忠良封賜一個大坑,取名丁家坑;演武湖,位於古城東南,因戶區內的演武廳遺址而得名;明珠湖,位於古城西南,是湖區內最大的一塊水面,陽光照射下,開闊的湖面似明珠一般閃閃發光,取名明珠湖,寓意光明、純淨之意;望岳湖,位於古城西側,取名望岳湖,寓意仰望光岳、泰岱之意;荷香湖,位於東昌路南、湖濱路東側。因湖區內遍植荷花取名為荷香湖;琴湖,位於鳳凰台東南、鏡明路北側。該湖區小巧玲瓏,形似古琴,命名為琴湖,寓意用琴瑟和弦奏響水城華美樂章;鏡明湖,位於古城東北,該湖面被城市建築包圍,少有風浪,湖面宛如一面明鏡,故命名為鏡明湖;鈴鐺湖,位於古城東、東關街以北。該湖區被島嶼分割成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的多個湖面,從高處俯瞰,恰如鑲嵌在古運河畔的一串鈴鐺,故取名為「鈴鐺湖」。東昌湖湖區內有八個島嶼,分別為名人島、湖心島、百花島、月亮島、南關島(此五島為傳統使用名稱)、葫蘆島(位於鈴鐺湖景區內,島上葫蘆題材雕塑眾多,取名為葫蘆島,既體現自身特點,又表達了祈福之意)、狀元島(位於鈴鐺湖景區內,島上修有一座古色古香的狀元牌坊和狀元廊,狀元廊四周刻有十多位歷代從聊城走出去的狀元的事跡,命名為狀元島,寓意聊城尚文之風不斷延續)、雲澤濕地(是演武湖區內唯一一處濕地景觀。豐富的水生植物呈片狀點綴其間,從空中俯瞰,似片片雲朵鑲嵌其中,故名雲澤濕地。古代雲夢澤包括雲澤和夢澤,夢澤在江南,雲澤在江北,比較切合江北水城的稟賦)。

名稱演變

[1] 位於山東省聊城市境內的東昌湖,又名環城湖、鳳城湖。原為1070年(宋熙寧三年)掘土築城時形成的護城河。經歷代城內市民脫坯、打牆、建房取土,湖面不斷擴大。1973年因湖面環繞舊城而改稱「環城湖」,1982年,又進行了開發性建設,先後建成湖心閣釣魚基地、竹寨等景點,並添置了遊艇、遊船等設施。1995年底更名「東昌湖」。「鳳城湖」之名應當與東昌府區(即聊城古城區)有「鳳城(鳳凰城)」之別稱有關。

湖泊形成

東昌湖,原因面環繞聊城舊城而得名環城湖。其雛型成於1070年(宋熙寧三年),時為護城河。後經1076年(宋熙寧九年)、1372年(明洪武五年)、1525年(嘉靖四年)、1579年(萬曆七年)4次拓展,至明代末期已初具規模。1731年(雍正九年),又因重修護城堤用土,護城河與大堤之間的窪地再次得以拓寬、加深。其後,周圍百姓經常在此取土他用,至解放前夕,老城周圍已構成一條寬大的護城河。1953年被洪水浸漫,形成沼澤水域。1963、1964、1977年3次進行較大規模的清淤治理,使水面擴為4.2平方公里,水深2~3米,成為北方城市中罕見的人工湖泊。

湖區治理

明清時期,在運河大碼頭和鐵塔附近建進水閘,調劑護城河水源。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運河上遊河道淤塞,使護城河一度水源斷絕。1935年(民國24年),運河疏浚,護城河水源略有補給。人民政府對護城河進行綜合治理,1963年在城北破堤修涵,開挖路溝,排污水入周公河。1964年春清淤30多萬立方米,加深拓寬護城河東北片,從此更名環城湖。引黃灌溉後,進一步疏浚運河,在龍灣新建進水閘,引黃河水入環城湖,使環城湖有了充足的補給水源。1977年再投資54萬元,清淤54.8萬立方米,對西北片800畝水面進行深挖改造。治理後,環城湖面積達4.2平方公里,水深2~3米,略小於杭州西湖,是濟南大明湖的5倍,成為中國北方城市中罕見的人工湖泊。

視頻

聊城 東昌湖 航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