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東大魯村位於義烏市福田街道,與荷葉塘開發區相鄰,被西城北路隔開,距國貿大道(老浙贛鐵路)不到一千米,距義烏國際商貿城4千米。因處於丘陵地帶,村子被山、地包圍,幾乎沒有平地,而其風光秀麗,村前(西)有(水)塘有溪,村後(東)有山有林。[1]

中文名: 東大魯村

位 於:義烏市福田街道

革命三兄弟: 樓渭南、樓化篷、樓廷波

古 稱: 「羅嶺」

長途區號: 0579

目錄

概況

東大魯村,有東西、南北兩條大道,交通十分方便。穿村而過的東西大道即聚寶路,往東不到一千米就是老浙贛鐵路線上的國貿大道,37省道,再往東可去東陽市;往西過了水塘就是上周村,可去環城北路、後宅,杭州市至金華市的高速公路,以及浦江縣。南北大道即西城北路,與村擦肩而過,往南不遠處便是荷塘月色、義烏港,可去義烏城;往北沿西城北路穿過環北立交便可上疏港高速。 東大魯,古稱「羅嶺」。先祖因何稱其為「羅嶺」,後何時因何原因改稱「東大魯」,至今未看到文字記載,也未聽到什麼傳說。

沿革

東大魯村始祖樓景文,是義烏(古稱「烏傷」)樓氏始祖重玉公三十九世孫。原是宋朝時期,在義烏梅溪的重玉公三十四世孫樓奭(字長行)繼娶徐塘的厲氏時置的產業。後來樓奭的曾孫樓伯寬(即樓景文的祖父)仕臣歸家,愛慕這裡的山水美景,特命其子樓大年從師學業復於此地。而大年登癸未科進士後置產於竹山里。故於公元1250年,大年又讓其次子樓景文仕歸定居這裡。東大魯村上祖自烏傷香山的遷移經過:烏傷香山——東門——竹山里——梅溪——「羅嶺」。即:重玉公 御葬 烏傷香山。重玉公 之子 樓良騧 從會稽 遷來香山,守父墓,居香山谷橋。重玉公 之曾孫 樓苗 (字秀實)從香山 遷入東門蜀山。重玉公 十一世孫樓仁寧(字康仲)從東門遷入竹山里。重玉公三十四世孫樓奭隨父樓毓謙自竹山里遷入梅溪(今夏演鄉)。重玉公三十九世孫樓景文自梅溪遷來「羅嶺」。東大魯村雖然村子不大,現在也才一百多戶,但對國家做出了很大貢獻。古代有「祖孫五代在朝為官」:樓伯寬(樓景文之祖父)(1153——1224) 字仲容 仕文林郎宋朝冀州刺史。樓大年(樓景文之父)(1185——1254)字元齡仕朝議郎通判江西吉州宣威將軍。樓景文(1205——1287)字克友仕寧都縣知縣。樓德琦(樓景文之子)(1268——1334)字連玉仕國學監太學生。樓仲本(樓景文之孫)(1293——1343)字汝立仕元朝江西饒州知府。樓仲廣樓景文之孫) 仕山東昆州知府。現代有「革命三兄弟」:景文公二十二世孫樓渭南、樓化篷、樓廷波。樓渭南(1905——1985)原名樓寶元。1930年參加革命,同年參加共青團,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全國政協籌備會(秘書處)主任幹事、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科長、中華全國合作總社副處長、中央合作總工會業務工資部副部長、安徽絲綢廠副廠長等職。1981年離職休養。他青年時期就投身革命,新中國成立前長期從事中國共產黨的地下工作。他不畏艱險,因堅持黨的地下工作被捕,在敵人嚴刑拷打面前堅貞不屈,表現了共產黨人的高尚氣節,經受了惡劣環境的嚴峻考驗,為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貢獻。全國解放後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樓化篷(1910——1996)原名樓士元、樓展,曾用名樓南高。1930年11月在浙江湘湖師範讀書時參加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第二次革命戰爭時期,他歷任共青團上海法南區委組織部幹事,共青團寧波團委書記。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山西省犧牲救國同盟會總會執行委員,「犧盟會」洪趙中心區主任,「犧盟總會」組織部副部長、部長,晉西北行署黨組成員、秘書處長、二專署專員,中共晉綏一地委委員、宣傳部長兼中共興縣縣委委員、宣傳部長,晉綏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部長,中共晉綏六地委委員兼宣傳部長。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中共財經委員會計劃局幹部教育處處長,林業部教育司副司長、司長、顧問。1982年12月離職休養。樓化篷早在青年學生時代就接受了革命思想,積極投身革命活動。參加共青團後在浙江寧波、桐鄉、義烏一帶,以教員職業為掩護,從事宣傳教育群眾、發展共青團員、建立團的組織等秘密工作。1933年至1935年一度與組織失掉聯繫,在此期間他先在陶行知先生創辦的上海山海工學團當指導員,一面學習一面作教員工作,後受陶行知先生的派遣赴安徽教育廳任地方教育輔導員,推行小先生制和普及教育。1936年1月到江蘇宜興西橋小學當教員。此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6月,作為教育界救國會代表參加了在上海召開的全國救國會和全國學聯首屆代表大會。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他作為「犧盟會」的骨幹,為山西地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為宣傳、動員、組織群眾投入抗日戰爭做出了積極貢獻;在建立鞏固革命根據地的鬥爭中,他積極參加地方政權建設、土地革命、發展生產等工作,為支援全國解放戰爭做了不懈的努力。全國解放後,他長期從事黨的教育工作,是新中國林業教育事業的組織者、領導者和開拓者之一。樓廷波(1918——2006)原名樓一瑞,曾用名樓瑾修。1934年高小畢業轉入縣立高等職業學校讀書期間,受其兄長影響,即參加革命活動,給地下黨組織隱藏書籍、傳送情報等。1936年底離家奔赴山西老區參加革命。1937年3月參加山西省犧牲救國同盟會(簡稱「犧盟會」),5月參加黨的「民先」組織,11月參加中國共產黨。「七.七」事變爆發,參加了青年抗日決死總隊,在薄一波等人的領導下,開赴雁北前線對日作戰。1938年2月調山西新軍決死二縱隊做黨的工作。曾任縱直機關中共聯絡員、黨總支書記等職,並為縱隊隊部譯電室負責人。後又調到縱隊政治部組織科負責組織、統計工作。曾參加臨縣戰鬥、「大整軍」運動、木謙塔戰鬥。1941年春任縱隊四團代理政治處主任。曾與團長王何全率領四團,接應楊勇率領的炮兵部隊和三千多名幹部通過日軍占領的同蒲路封鎖線回延安。任務完成後調到新軍總指揮部籌建軍法處工作。1942年進入晉綏黨校學習,畢業後參加了陝北佳縣黨的整風運動。後被派往神池、五寨參加軍民聯合反敵「蠶食」鬥爭和動員群眾參軍工作。1943年調晉綏公安總局二室做情報工作。在此期間曾寫有《敵情動態分析》一文,被中央社會部採用、收藏。後派往孝義、晉源等縣擔任公安局長,晉中南下二地委社會部副部長。1949年初,隨軍南下到湖南,參加了長沙接管工作。先後擔任長沙、湘潭地區公安處副處長、處長、社會部長併兼任湘潭市公安局長。為華北乃至全國的解放輾轉南北出生入死。全國解放後,在湖南「土改」時,他在省、地委指示下,帶領工作隊進駐毛主席故鄉韶山進行「土改」試點,其經驗被湖南省委批轉各地。1953年被公安部選調到首都北京,任中央警衛局保衛處長兼中直機關保衛處長。1956年在中央黨校學習後,調任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員,負責對公安部的預審監督,並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刑法」草案的起草。1958年響應中央「支邊建設」的號召,調到黑龍江省工作,歷任合江地委常委、政法部長、合江專署副專員、兼地市公安局長、處長、檢察長等。「文化大革命」遭受迫害重新工作後,歷任黑龍江省保衛部副主任(省公安廳副廳長)、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省人大常委會專職常委等。1988年10月離職休養。他長期從事黨的政法工作,忠實國家法律,嚴格執法,秉公辦案,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為保一方平安傾盡了全部心血。東大魯村樓氏後裔現全國各地都有分布,其中名氣較大的是樓繼偉。樓繼偉,樓化篷之子,曾任國務院辦公廳調研室副組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物資經濟研究所成本價格室主任、上海市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副主任、國家體改委宏觀調控司司長、貴州省副省長、財政部常務副部長、國務院副秘書長,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投公司」)董事長,中共十八大後任財政部部長、中央委員。

視頻

中央七播出小井節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