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路鳳山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東大路鳳山寺俗稱塔寺,位於莆田中心城區荔城區文獻路旁,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莆田市唯一一座省級文物保護寺院。2012年起莆田市佛教協會接手管理鳳山寺,作為市佛教協會辦公場所使用。 [1]
莆田鳳山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歷史悠久,為莆田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佛教場所之一,系明清兩朝管理佛教事務的「僧綱司」衙門所在地。歷史上幾經興廢,至民國時期,鳳山寺僅留存大雄寶殿一座,屬宋代風格土木結構建築,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莆田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遺產之一。
中文名: 鳳山寺
別 名: 塔寺
地理位置: 福建省莆田市城區東大路
寺廟簡介
莆田鳳山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歷史悠久,為莆田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佛教場所之一,系明清兩朝管理佛教事務的「僧綱司」衙門所在地。歷史上幾經興廢,至民國時期,鳳山寺僅留存大雄寶殿一座,屬宋代風格土木結構建築,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莆田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遺產之一。2012年起莆田市佛教協會接手管理鳳山寺,作為市佛教協會辦公場所使用。
寺廟歷史
鳳山寺,俗稱塔寺,位於莆田城內東大路。初名警善院,唐開元年間,改名萬安水陸院。五代後晉天福間(936~947年)改名天福寺,俗稱鳳山寺。寺宇規模宏大,50年代後拆毀,現只存大雄寶殿一座,為清道光年間建築物,氣派雄偉,斗拱結構精巧,但柱下木質礎俱是宋代復盆式石作,為莆田市現存古建築之稀物。
唐朝開元年間改名萬安水陸院,後又改名天福寺,並於正殿後建木塔三級。
宋朝太平興國時期,其毗鄰朱仁贊舍宅建永福院,宋淳熙九年(1182年)俱被火毀。
復建後到元朝至正十四年(1354年)又均遭火,僧霞谷因請合為一寺重建,次年賜名祝聖都道場。
明代改為萬安永福禪寺。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置僧綱司(管理僧尼事務的府一級機關)於此,住持慧曇首任僧官。倭禍毀後重建。萬曆七年(1579年),原3級結構的四天王塔改為5級。萬曆三十八年頒賜藏經。崇禎十二年(1639年)被火毀後又重建。弘光元年(1645年),林衍祚捐鑄銅塔頂。
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間,屢經修建。後原水陸院山門改建為天妃宮(文峰宮)。
至民國時寺廢,只存大雄寶殿一座。大殿後法堂前原有木構3級的四天王塔,1950年四天王塔拆掉,只存底層八角形的塔基,當門及東西側的四天王像和後面韋馱像、瓜楞柱、須彌座等石浮雕非常精美,俱於「文革」中毀掉。
寺廟現狀
鳳山寺大雄寶殿早期一直為莆田縣印刷廠徵用,後來舊城改造產權又歸武夷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所有,2001年市建設局為了步行街建設的需要,將鳳山寺大雄寶殿產權買過來。如今,鳳山寺大雄寶殿場所由市建設局下屬機構步行街管理處、市中心血站步行街獻血屋、文峰天后宮管委會三家合用。
多年來,文峰天后宮管委會一直把鳳山寺大雄寶殿前大部分場地作為媽祖文化交流活動場所。每逢重大節日或是台灣媽祖信眾前來拜謁都在此舉行相關活動,還舉辦過首屆莆台媽祖文化周、媽祖有關事跡展覽、非物質文化展覽等。
2012年起莆田市佛教協會接手管理鳳山寺,作為市佛教協會辦公場所使用。經過多年的修繕管理,於2015年5月15日舉行「玉佛開光」法會,千年古剎鳳山寺的重新對外開放。
木塔簡介
莆田鳳山寺木塔位於莆田城區鳳山寺。根據最近出土的《束欠賜永福之院鎮記》碑記載,該塔創建於宋淳化三年(992),稱無量壽佛塔。又據史料記載,塔初為三層,政和間(1111 1117)增建為五層。明萬曆七年(1579),興化知府陸通霄命僧心園重建為五層木塔。此塔曾經受1604年莆田八級大地震而不毀,故是個抗震建築物。32年後,於崇禎12年(1639)毀壞,由僧渲章重修,於弘光元年(1645)建成。(經查此時已是清兵入關的第二年,為清順治2年,弘光元年應是南明的年號),庠生林衍祚捐鑄銅塔剎銅葫蘆寶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