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周列國故事之掘墓鞭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周列國故事之88 掘墓鞭屍,東周列國故事。[1]

故事內容 

原圖鏈接伍子胥掘墓鞭屍


吳王闔閭一見楚國的兩個屬國來歸附他,進攻楚國就有了領路的,已經有幾分高興了,再加上伍子胥伯嚭又直在旁邊鼓動,不由得他不發兵。孫武也說:「我當初不願意急着去打楚國,就是為了楚國的屬國太多,恐怕沿路有阻擋。這回晉國會合諸侯,到會的就有十八國,其中像陳、許、頓、胡這些個小國向來都是歸附楚國的,這回居然都脫離楚國,歸附了晉國。由此可見東南諸侯差不多全都怨恨楚國,哪兒光是蔡國和唐國吶?目前楚國這麼孤單,咱們要發兵,這可是時候了。」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14年,魯定公4年),闔閭囑咐被離和專毅[專諸的兒子]輔助太子波守衛本國,拜孫武為大將,伍子胥和伯嚭為副將,派自己的親兄弟公子夫概為先鋒,發出六萬大兵,由水路去救蔡國。囊瓦打了敗仗,一見吳國兵馬這麼強大,趕緊扔了蔡國,跑回去了。


蔡昭侯和唐成公全都來迎接吳王闔閭。他們自動地率領着本國的兵馬跟着吳國的大軍去打郢都。囊瓦早已失了人心,他又不信任別人,內部先就起了亂子,發號令也不管事了。他一連氣打了幾陣敗仗,死傷了不少將士,急得他偷偷地一個人跑到鄭國躲着去了。


楚昭王眼瞧着郢都難保,匆匆忙忙地帶着一部分親信的大臣和將士逃到隨國[在湖北省隨縣南]。吳國的大軍連着打了五陣勝仗。這是東周時期一個大戰爭。楚國從來沒敗得這麼慘,連建都兩百來年的郢城也丟了。孫武、伍子胥、伯嚭、蔡昭侯、唐成公護衛着吳王闔閭進了郢都。吳國的君臣和將士就在楚國的朝堂上開了個慶功大會。


第二天,伍子胥勸吳王闔閭把楚國的宗廟拆了。孫武不贊成這個主張。他勸闔閭廢去楚昭王,立太子建的兒子公子勝為楚王。他說:「楚國人一大半都替太子建抱不平,要是大王能夠把公子勝立為楚王,楚國人準會感激大王,列國諸侯也必定佩服大王,公子勝更忘不了大王。這麼一來,楚國不就永遠是吳國的屬國了嗎?這是個名利雙收的辦法,請大王細細想一想吧。」闔閭貪圖楚國的地盤,聽了伍子胥的話,把楚國的宗廟拆了。伍子胥還不滿足,他一定要親手把楚平王殺了,才能解他心頭的仇恨。可是楚平王已經死了,怎麼辦吶?他就請求闔閭讓他去刨楚平王的大墳。闔閭說:「你幫了我不少的忙,這點小事,你自己瞧着辦吧。」


伍子胥打聽出楚平王的墳是在東門外的寥台湖。他就帶着士兵上湖邊去找。誰也不知道楚平王的大墳在哪兒。伍子胥捶着胸脯,嘆着氣,說:「天哪,天哪!我父兄的大仇為什麼報不了吶?」正在這個時候,來了個老頭兒。他對伍子胥說:「楚平王自己知道他的仇人多,唯恐將來有人刨他的墳。為這個,他做了好幾個空墳。他又怕做墳的石工泄漏機關,在完工之後,就把石工全殺了。我就是當時做活兒裡頭的一個石工,僥倖逃了一條活命。今天將軍要替父兄報仇,我也正想要替被害的夥伴們報仇吶。」


伍子胥就叫這老石工領道,找着了墳地的地界。大伙兒拆了石頭墳。鑿開了棺材,裡頭只有楚王的衣裳和帽子,連一根骨頭也沒有。伍子胥大失所望,真要哭出來了。那老頭兒說:「上面的墳是假的,真的還在底下吶。」他們拆了底板,再往下挖,又露出了一口棺材。據說楚平王的屍首是用水銀煉過的。打開棺材一看,居然還很完整。伍子胥一瞧見楚平王的屍首,當時怒氣衝天,立刻把他拉出來,抄起銅鞭,一氣打了三百下,打得骨頭也折了。他還不解氣,把銅鞭戳進楚平王的眼眶子裡,說:「你生前有眼無珠,認不清誰是忠巨,誰是奸賊。你聽信小人的話,殺了我的父兄。今天你再死在我手裡,已經晚了。」他越罵越有氣,把楚平王的腦袋砍了下來。


伍子胥親手「殺了」楚平王的屍首,又對闔閭說:「必須把楚王殺了,楚國才能算滅了。」闔閭就讓他帶領着一隊兵馬去找楚昭王。


評:「五戰入郢」是春秋末期一場重要的大戰爭,也是偉大軍事家孫子一生最主要的軍事實踐活動,下面詳細敘述一下其過程。前面的「三師肄楚」和攻滅徐國、鍾吾可以說是「五戰入郢」的準備階段,前面已經或多或少地提過,我們直接說這「五戰」。


公元前506年楚攻蔡,蔡昭侯向吳國求救,吳王進攻圍蔡楚師。楚師退回郢都,吳軍與唐、蔡會師,迅速通過大別山脈和桐柏山脈的大隧、冥阨、直轅三隘口,突入楚國腹地,與楚國夾漢水而布下陣來。楚左司馬沈尹戍建議,由他趕往方城,調那裡防禦晉軍的楚軍繞到黃邑,堵住大隧、冥阨、直轅三隘口,切斷吳軍退路,然後由囊瓦率軍渡過漢水,夾擊吳軍。囊瓦同意了沈尹戍的意見,可是在沈尹戍走後,他在屬下的慫恿下變卦,渡過了漢水,意圖與吳軍決戰。吳軍且戰且退,戰略撤退到柏舉地區才停下來。雙方在柏舉大戰,闔閭之弟夫概率先出戰,進攻楚軍,楚軍立足未穩,陣型大亂。吳王隨後率主力掩殺,打敗楚師,擄楚將蒍射。楚大夫史皇戰死,囊瓦棄軍而走,逃亡鄭國。楚軍殘部由蒍射之子蒍延率領,向郢城方向逃竄。這就是五戰之首,歷史上有名的吳楚柏舉之戰。


柏舉戰後,吳軍追擊蒍延殘部,一直到清發水邊。此時夫概建議待蒍延部渡水到一半的時候再擊之。結果,蒍延率先渡人馬繼續逃竄,後渡的人馬又被消滅。此為第二戰。


蒍延逃至雍澨,見吳軍尚未追來,準備埋鍋造飯。不料吳軍又快速趕來。楚軍只得棄食而去,各自逃散。蒍延見此情景,只好率家兵逃至脾泄。此為第三戰。


此時,沈尹戍因中途聞變,轉而回救郢城,也趕到了雍澨。一場惡戰又不可避免。結果,雙方你來我往,經過三次交鋒,沈尹戍負了重傷,無力再戰。他不願被俘,就讓屬下吳句卑砍掉他的頭顱,含恨而死。楚軍失去主帥,遂大敗。此為第四戰。


雍澨戰後,吳軍渡過漢水,向郢城挺近。楚昭王見大勢已去,棄城而逃。吳軍順利進入郢都。此為五戰之末。(引田昌武《孫子兵法全譯》附錄三《孫武子評傳》)


吳國順利攻下郢都,如果此時聽取孫武的主意,立公子勝為楚王,想必以後的歷史會大不相同。可惜的是伍子胥被復仇的憤怒沖昏了頭腦,失去了一個政治家應有的判斷,拆除了楚國的宗廟。楚畢竟是大國,豈是一時就能猝滅的。拆除宗廟加上其他的不恤楚國民力的行為徹底激起了楚國的民憤,這為日後吳軍戰敗撤出郢城埋下了伏筆。至於說伍子胥掘墓鞭屍,雖說不失為大丈夫的作為,但事情做得畢竟太過。要知道掘墓和鞭屍都是中國人的大忌,所謂「事做得太過往往會反噬自身」,日後伍子胥的身亡冥冥中似乎印證了這句話。還是孫武子永遠不失為政治家的冷靜,知道功成身退的道理。這是後話,我們下集再說。


備註:


《東周列國故事》是2008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在淮,以時間為軸縱向編寫,五十一個小的獨立篇章,分別講述不同的人物事件,用簡練通俗的語言將歷史事件變得生動鮮活,用畫龍點睛的插圖讓歷史人物變得觸手可及。將春秋戰國前後五百多年的歷史概貌清晰地展現在您眼前。

參考資料 

  1. 掘墓鞭屍 兒童故事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