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雙河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雙河鎮,隸屬於河南省信陽市溮河區,地處溮河區東南部,東與羅山縣朱堂鄉、青山鎮為鄰,南與柳林鄉毗連,西與十三里橋鄉相連,北與五星街道和平橋區平橋街道接壤。區域面積117.8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41746人。[1]

清代時,沿舊制隸信陽州。民國二年(1913年),復置一鄉,轄夏涼、衛南、當谷三村。1983年3月,改設東雙河鄉。1995年11月,撤鄉建鎮,隸屬信陽縣。1998年8月,劃歸溮河區管轄。

截至2020年6月,東雙河鎮下轄1個社區和19個行政村。

2018年,東雙河鎮有工業企業70個,其中規模以上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5個。

中文名: 東雙河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河南省信陽市溮河區

地理位置:溮河區東南部

面 積: 117.8 km²

下轄地區: 1個社區和19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雙河村

電話區號: 0376

郵政區碼: 464036

著名景點:雞公山 南灣湖

車牌代碼: 豫S

人 口: 41746人(2018年戶籍人口)

歷史沿革

清代時,沿舊制隸信陽州。

民國二年(1913年),復置一鄉,轄夏涼、衛南、當谷三村。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為信陽第四區,轄有肖家店聯保、東雙河聯保。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國民黨統治時期,建制雙青鄉公所(東雙河、青石橋全稱)下設保甲,直至解放。

1983年3月,改設東雙河鄉。

1995年11月,撤鄉建鎮,隸屬信陽縣。

1998年8月,劃歸溮河區管轄。

行政區劃

2011年末,東雙河鎮轄新區1個居民委員會,雙河、王店、保民、付河、白廟、何灣、彭窪、響山、劉阪、周廟、徐窪、塘坡、敖灣、杜河、翟窪、馬店、土寨、左店、黃樓19個村民委員會;下設5個居民小組、259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東雙河鎮下轄1個社區和19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雙河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東雙河鎮地處溮河區東南部,東與羅山縣朱堂鄉、青山鎮為鄰,南與柳林鄉毗連,西與十三里橋鄉相連,北與五星街道和平橋區平橋街道接壤。區域面積117.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東雙河鎮地處大別山山脈北麓,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形屬淺丘山區,境內最高峰龍王寨位於馬店村,海拔328米,最低點尹家窪位於響山村,海拔73米。

氣候

東雙河鎮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春溫多變、夏熱多雨、秋涼晴和。年平均氣溫15℃,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1200毫米,年光照2000小時~2200小時。

人口

2011年末,東雙河鎮轄區總人口4010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7710人,城鎮化率94.0%,另有流動人口2390人。總人口中,男性22456人,占56.0%;女性17644人,占44.0%;14歲以下6252人,占15.6%;15~64歲30206人,占75.3%;65歲以上3642人,占9.1%。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40094人,占99.9%;有壯、苗、藏3個少數民族,共6人,占0.1‰。2011年,人口出生率8.8‰,人口死亡率5.8‰,人口自然增長率3.0‰。

2017年,東雙河鎮常住人口41596人。

截至2018年末,東雙河鎮戶籍人口41746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東雙河鎮財政總收入666.4萬元,比上年增長50.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66萬元,比上年增長50.6%;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3.2億元,各項貸款餘額1.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200元。 2018年,東雙河鎮有工業企業70個,其中規模以上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5個。

農業

東雙河鎮有農業耕地面積4.8萬畝,人均1.2畝;林地面積11萬畝,是林業部確定的「優質板栗生產基地」。2011年,農業總產值5.4億元,比上年增長8%,農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40%。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2.3萬噸,人均583千克。經濟作物主要有茶葉。2011年,茶葉種植面積5.8萬畝,年產干茶290萬千克,茶產業總收入2億元。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百頭以上規模養豬場46個,生豬存欄量達2.4萬頭。千隻以上雞、鴨養殖場32家。淡水養殖面積7800畝,年產鮮魚70萬千克。板栗種植面積5萬畝,年產板栗1200萬千克,年收入7000多萬元。

工業

2011年,東雙河鎮工業總產值達到1.5億元,比上年增長8.6%,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47%。有大型的茶葉加工廠3個,年產干茶15萬餘千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家,年產值2.8億元,大型冷庫9座,總儲量2萬噸。

視頻

信陽溮河區東雙河鎮加速推進老街改造提升

參考文獻